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654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1北魏孝文帝针对流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产生积极影响,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水平落后,租调繁重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B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革除旧俗,全面胡化巩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C旧都平城人口承载量小,保守

2、势力大迁都洛阳为推进改革提供条件 D官吏贪污成风,私取租调推行官吏俸禄制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 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A不怕困难 B锐意创新、与时俱进 C讲求诚信 D勇于拼搏3商鞅从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 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4“然以数千年前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 宜矣。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则举国尚武之风,

3、跃跃欲振,更新之气, 光彻大新。”这段资料最有可能出自 A洋务派大臣请更风俗的奏折 B康有为等请革服饰以开风气的奏稿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易服法令 D新文化运动时批判礼教的报刊文章5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 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 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 B促进人口增加 C缩小贫富差距 D加速汉化进程6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 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

4、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7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 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A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8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 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 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据此 可知

5、他们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D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9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 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的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专制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10.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 经、存进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 和断案。这些措施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11.宋话本京

6、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 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有人据此史料推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危害百姓。该结论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12.以下内容节选自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 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 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 说明这场改革 A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性质 B已满足

7、了农民的要求 C具有不彻底性和欺骗性 D动摇了沙皇专制统治13.造成俄、日与英、法改革和革命后不同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B资产阶级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C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 D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14.日本明治维新初期,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成员中江兆民在“目睹彼邦数百年来收获 蓄积之文明成果,粲然夺目”之后,发出了“始惊,次醉,终狂”的感慨。此次出使 对日本的影响是 A与西方国家的外交由此开始 B增强了向西方学习的动力 C取得与列强平等的国际地位 D推动政府颁布五条誓文15.云梦秦简厩苑律中规定: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考核领先的,饲 牛者可以免除一年更役;

8、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 笞打10下的惩罚。这一规定 A佐证了当时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 B强化了秦朝的基层社会治理 C适应了农耕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D反映了秦朝以法治国的理念16.亲耕籍田是周初一项隆重的国家典礼,每年立春开耕之日,天子带领百官和庶民亲临 籍田,在盛大礼节仪式下,天子翻土一下,公三下,卿九下,大夫二十七下,最后由 “庶民终于千亩”。亲耕籍田制度 A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肇始 B是统治者在用行政手段发展农业生产 C是西周时期重农思想的集中体现 D是统治者向民众展示个人勤劳的美德17.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研究亚

9、里士 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 表明 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18.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 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 映出明朝: 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19.孔子欣赏颜回德行高尚、称赞子路善于处理政务、钦佩子贡雄辩善言、赞誉子夏通晓 古代

10、典籍。后人也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称为孔门四科。这反映出儒家 A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B注重教育发展的全面性 C倡导人才培养的创造性 D关注大才选板的公正性20.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对王阳明“开出新风气”的思想理 解准确的是 A强调自身的领悟与修习 B心学否定排斥佛道思想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传统儒学权威地位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11、。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材料三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自觉地、坚定地、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改革。它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进步的时代潮流,加速鲜卑族迈入先进文明经济和文化体系的步伐,并对消除民族隔阂和酝酿培育隋唐时期灿烂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 请回答:(

12、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 影响的开创性举措有哪些? (9分)(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能成功 的原因。(10分)22材料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正月,面对天下黎民“既穷乃诈,犯禁相仍”的危局,宇文融上书玄宗要求改革。这封奏疏上奏之后,在玄宗的支持下,宇文融力排众议,开始推行史上最为严厉、最为彻底的限购令:自此之后,禁止一切土地买卖,无论有无户籍均不得再买卖土地。这项土地限购政策在唐史中被称为“检田括户”,唐玄宗希望以皇权铁腕确保帝国在

13、“耕者有其田”的轨道上运行。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之中,他找到了自己坚定的同盟军: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有了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的支持,封建官僚的反抗便显得相当软弱无力了。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检田括户”基本结束,大唐帝国在四年间重新授予了八十多万户流民以土地,也为朝延增收“百万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盛世达到了前期的巔峰,唐玄宗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最具标志意义的大典。摘编自中国是部金融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检田括户”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检田括户”改革的影响。(9分)阆中中学2021

14、年春高2019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执政时期全面学习中原汉族文化,采取革除旧俗等措施,全面汉化,而不是全面胡化,B项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租调繁重,为改变落后局面推行均田制,给农民分配荒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北魏旧都鲜卑族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推进改革,因此孝文帝以南伐宋为借口迁都洛阳,从而促进改革,C项不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前官吏贪污成风,社会矛盾激化、百姓负担沉重,因此孝文帝推行官吏俸禄制,这有利于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和剥削,D项不符合题意。2B【详解】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体

15、现的是商鞅变法改革,锐意进取的精神,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3D【详解】据材料可知,商鞅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即便宗室贵族,若无军功,同样取消贵族待遇,而平民只要获得战功,就可以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故选D项;春秋战国之际,由于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大多具有尚武的民风,故排除A项;郡具制在全国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故排除B项;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仍然可以对秦国政治产生影响,故排除C项。4B【详解】根据材料“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可知,该资料建议皇帝下诏书,倡导人们断发易服,更新社会风气,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皇帝制度依旧存在,所以资料最可能是戊戌

16、变法期间康有为等维新派请求变革服饰以更新社会风气的奏稿,故选B;洋务运动主要涉及经济和军事领域,没有涉及到断发易服等风俗习惯的改革,故排除A;中华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皇帝制度已经废除,与材料中“诏天下同时断发”不符合,故排除CD。5A【详解】根据“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长制,目的是抑制豪强隐瞒户口和逃避租税徭役情况,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故选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6A【详解】旧贵族称谓等级的降低一方面说明商鞅变法打破了旧有的贵族体系,一方面为

17、爵位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进取精神,故选A;等爵制和基层的控制无关,排除B;等爵制的推行意图打破旧体系,实行制度变化,并不是为了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排除C;增强军队战斗力的是军功爵制,等爵制无法说明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7B【详解】根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所以B正确;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18、,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所以D错误。8C【详解】材料“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体现的是苏轼以古非今,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C正确;司马光的说法符合当时的史实,并非是凭空捏造,A排除;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相对片面,B排除;苏轼和司马光的说法并非是实事求是,D排除。故选C。9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其中材料“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10D【详解】

19、根据“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可得出这些都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关,因此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D项正确;ABC项与这些措施没有直接关联,排除。11D【详解】小说并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材料,因此依据错误。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危害百姓,故结论错误。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12C【详解】根据“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等内容可以看出,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处变相的剥削,反映出其改革的 彻底,故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出,农民想要获得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排除B

20、;沙皇专制统治仍然稳固,排除D。1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与英、法改革和革命后不同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两国对封建制度的改造程度不同,仍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所以C正确;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不是造成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所以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不是造成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所以B错误;“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也不是造成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所以D错误。14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岩仓使节团回国后,增强了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动力,日本政府参照各国经验,制定政治经济改革计划,维新改革开始加速,故B正确;日本开始与西方国家外

21、交早于此时,故A错误;此行没有取得与列强平等的国际地位,故C错误;五条誓文在出访之前颁布,故D项错误。15C【详解】根据材料“厩苑律的规定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食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可知,秦朝对过度使用耕牛的问题进行处罚,体现了秦朝通过立法来保护农业生产,耕牛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对耕牛的保护适应了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用法律手段保护农业生产,却并未体现抑商的政策,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故排除B;秦朝是用法家思想治国,不是以法治国,法律也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所以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16C【详解】周天子亲耕籍田体现了西

22、周的重农思想,故C正确;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肇始,故A错误;这不是行政手段,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统治者向民众展示个人勤劳,故D错误。17A【详解】“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样的史实不一定能反映历史真实,因此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故A项正确;第一手材料指文献资料(指原创的)和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并非都是通过田野考古获得,故B项错误;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经过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也可以带来史实表述的确定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专门技术的支持,故D项错误。18B【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

23、题干信息也体现不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19B【详解】据材料,孔子高度赞扬四位弟子在不同领域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多领域的知识,可得出儒家关注教育的全面性,因此选B;儒家关注品格、崇尚德行,德行、文学等不属于教育实用性的范畴,排除A;材料未反映儒家倡导推崇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排除C;材料不涉及人才选拔问题,排除D。20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开出新风气”的思想指的是突破程朱理学的限制,强调自身的领悟与修习,即“致良知”,故A正确;心学并不否定排斥佛道思想,故B错误;自由阐释儒

24、家经典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王阳明的思想维护了传统儒学权威地位,故D错误。21(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3)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国君的支持;变革者的政治才干和智慧;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制订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深入人心;【详解】(1)根据材料“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和秦国都处于分裂割据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2)根据题干“在经济方面对后世有着

25、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对后世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3)根据“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它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进步的时代潮流,加速鲜卑族迈入先进文明经济和文化体系的步伐,并对消除民族隔阂和酝酿培育隋唐时期灿烂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北魏孝

26、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此外,改革得到国君的支持;凭借变革者的政治才干和智慧,在改革过程中制订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深入人心;敢于同旧势力斗争。22(1)原因:土地买卖等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流民,危及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较快;政府需要扩大收入。(2)影响:打击了封建官僚;维护了社会安定;增加了政府收入;巩固了统治;促使唐朝到达鼎盛时期。【解析】(1)依据材料中“既穷乃诈,犯禁相仍”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增长以及政府收入增加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封建官僚的反抗便显得相当软弱无力了”“为朝延增收“百万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盛世达到了前期的巔峰”的信息从社会稳定、政府收入以及唐朝盛世到来等归纳回答即可。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