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体味故都秋景的特点,领悟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与 挚爱。2. 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写景抒情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3. 知人论世,把握情感。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挚爱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落寞之感。2. 引导学生探究文中悲凉、落寞的情调的缘由,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1. 诵读法,圈点批注读书法。2. 讨论探究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万美之中秋为最
2、”。古往今来,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在他们的笔下既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惬意;也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凄苦,“天凉好个秋”的无奈。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郁达夫以他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为现代文坛留下一篇写秋的美文,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故都的秋。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把握情感。1. 破题感知:“故都”两个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地点就是当时的北平,“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
3、:漂泊在9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不称“北平” 而称“故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的秋是充满眷恋的。“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从文题可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赏读写景抒情的散文的方法是缘景寻情,从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特点。2. 齐读文章开头结尾部分,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关键语句是“我的不远千里,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不远千里”,不惜折寿,从空间和时间上都深情地道出了作者对故都的向往与眷恋。思路:千里寻秋故都尝秋舍命留秋3.
4、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 有形。(1) 咏秋的佳作很多,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齐读第一段,郁达夫写秋的什么?请用第一段中一个字去概括,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明确:味。原文是“饱尝秋味”。(2) 这故都的秋味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即故都的秋的鲜明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清、静、悲凉。(清冷、清幽、清闲,寂静,悲凉)。清、静、悲凉是自然景观的特点,更带有作者很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文眼(3) 一起诵读领起全文的语句,体会其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
5、调,也是一条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教师总结:赏读散文,要从整体感知入手,关注题目与首尾段。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 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所以我们需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 思想感情。那么我们就一起赏读集中描写秋景的部分。三、品语言、赏秋味(一)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呢?学生活动:泛读311段,找出文中典型的秋景。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用几个短语分别概括。明确:秋晨天空、秋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秋枣奇景”等。这些景物 可以说是并不美丽,甚至于看起来十分平常,其实如果我们用心去品味,就会发现这些
6、景的 背后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 等五幅画面。(二)师生合作探究第一幅秋景图秋晨小院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 凉”的特点呢?做些勾画圈点评议赏析。提示:圈划修饰景物的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标出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批注景作者选取的秋景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2. 师生合作探究示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预设问题: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陶然 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
7、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为什么不去这些 平素让他魂牵梦萦地方去赏秋而只选择租一椽破屋来赏秋呢?那些有名的地方,游人如织,不能静下心来赏秋,而这里没有纷扰,环境清静,由此可 以看出作者喜欢安静的环境。其一“破屋”就是一种萧条衰败的景象,这个景象体现了秋的悲凉。泡一碗浓茶泡茶的举动体现出一分清闲,“浓茶”有醇厚的苦味,在悲凉的气氛中品一碗浓茶,有 一点在品味他自己有一点悲凉的人生,感怀身世,文化底蕴浓厚。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很高很高”给人一种空间畅阔之感,碧绿的,从色调上看,给人一种明净高远,空旷, 天无纤尘之感,体现了“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问:为什么能听见驯鸽的
8、飞声?(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以声衬静,借驯鸽的飞声来体现秋晨之静。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明确:“细数”“一丝一丝”透出作者是清闲,也写出了作者内心之静。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 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草,使作陪补。预设问题: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 而是写它的花色。你认为花色的选择合适吗?为什么?明确: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 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
9、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作者说“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明确:稀疏零落,感觉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第一幅画小结:(投影)秋味之“清”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从色彩:碧空(碧)牵牛花(蓝)秋味之“静”驯鸽的飞声(环境之静);“细数”(心之静)秋味之“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读完品,品后读,可体会不同的意境和情感,下面 带着我们品后的成果来朗读这段,用有声的语言来诠释无声的画面。(三)学生活动:同桌讨论,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秋景图进行赏析。
10、要求分工明确,一 个同学负责朗读,有的同学负责鉴赏,读出自己的体会,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及作者的心境和 情感。1. 第二幅图:秋槐落蕊问题:作者在写落蕊时调动了几种感觉去写?侧重于体现“秋味”中的哪个特点? 听觉:声音也没有(很静)嗅觉:气味也没有(更静)触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非常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作者为什么从扫帚的丝纹中有细腻、清闲和落寞之感? 细腻“一条一条”的丝纹细密,作者看的认真,细心。清闲行人少,扫帚留下的纹丝真真切切,慢慢地走,细细的看。“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
11、有谁怜”,林黛玉看到那纷飞的落蕊流下悲凉的眼泪,落 蕊被一扫而空而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亦有人生之秋之感。落寞与悲凉。本图不仅体现了环境之静,更能体现心之静。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心中的一丝清闲和落寞。如果不是万籁俱静,不会有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也不会有这样的精 致的触觉,正像陶潜所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清闲落寞。第二幅图小结:秋槐落蕊秋味之静:从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体现环境之静和内心之静。 秋味之悲凉:从直接抒情的句子可体会内心之悲凉。学生活动:读第二幅画面。2.第三幅图:秋蝉残鸣圈划关键词:微弱的残声,嘶叫“微弱的残声”本来就是一种凄凉,“蝉”夏生秋死,
12、生命短暂,夏天生命力旺盛,人 们称叫声为“蝉噪”,而这里作者写蝉的叫声用了“嘶”,这也是对蝉即将逝去的生命的一 种叹惋。听着这样的叫声,不由心生悲凉。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以蝉声渲染了故都之秋的 静、冷落、悲凉的气氛。第三幅画面小结:秋蝉残鸣寒蝉静、悲凉3.第四幅图:秋雨话凉圈划关键词:灰沉沉的天底息利索落的秋雨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灰沉沉青布冷色调悲凉秋雨在古典诗歌中,本来就是愁苦的象征,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所以体现了落寞、悲凉。咬着烟管缓慢悠闲的声调清闲4.第五幅图:胜日秋果预设问题:“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这与清、静、
13、悲凉的意境是否违背 了呢?学生活动:自读此段。明确: “淡绿微黄”、“红完”既有成熟的丰收喜悦,“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体现悲凉。又有晚秋的悲凉。从色调上看“淡绿微黄”属冷色调,体现秋味之“清”。一篇好的文章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作家的心底流出来的,将自己 丰富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中。接下来我们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四、解背景,悟情感秋景无所谓悲喜,或悲或喜的是人,景因情生,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高 兴时,“看山山欢笑,观水水起舞”;人悲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 中让你品
14、味.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例如 同是 “秋雨”我们在高兴的时候,感觉那声音像音乐,心情不好的时候,感到的是烦躁。 时代背景,个人经历, 个人倾向,心境等都直接影响着作者的情感,问题:眼中的世界就是心灵的世界,郁达夫为什么衷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呢? 明确:时代背景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在30 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人生经历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 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与消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在个人性
15、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写作倾向在文艺观和审美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遁世文学”。郁达夫衷情于“清、静、悲凉”的秋,是因为“清、静、悲凉”不仅是对客观景物的描 写,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 由此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两句话来概括作者都对故都秋的情感。明确:向往中夹杂着落寞、眷恋中生发出悲凉。(投影)小结:可见了解情感,知人论世不可少,学会通过知人论世,来把握情感。这也是鉴赏散文 的方法。清代的王夫之说过:“景与情名为二,实不可离”,所以“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这正是散文作品中以情驭景特色的最突出的表现。(板书:以情驭景)通过对五幅秋景图的赏析,从中我们学会了鉴赏的手法:以情驭景
16、。 五、加深理解,灵活应用,体验创造美。(分组完成)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找出本文中秋的意象,仿天净沙秋思,连缀成一首 词。(给予适当提示,采用填空题形式)六、合作探究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 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参考意见: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七、结束语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碗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悲凉。故都的秋啊,你让我们对秋爱得如此深沉! 八、布置作业思考:1.本文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2.统观全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板书:故都的秋寻秋向往尝秋清静悲凉落寞悲凉恋秋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