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620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12月份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一、 选择题 1.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2. 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论述到: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

2、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文中近代中国人对宪法的了解正确的是 ( ) 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制订过宪法早期维新派提出了立宪主张但没有实践 百日维新中没有提出定宪法 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A B C D3.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人被中国人称为“夷”,而从60年代开始,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崇敬的态度变化 B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随着交往的扩展而正逐步客观化 C中国人已经放弃了 “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态 D中国人被迫同化于西方的强势文化之下4.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

3、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C“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5.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 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 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

4、底而全面的认识6.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7.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

5、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 B C D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9. 1923年张君劢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中说:“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吾国

6、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从中可以看出张君劢 抨击科学万能 目睹一战有感而发 认为科学一无是处 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依赖科学 A B C D10. 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C“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11.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

7、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这反映出 A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以改造中国 B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重建中国的政治秩序 C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主张重估传统、唤醒国民 D李大钊、陈独秀主张效仿苏俄进行彻底的社会转型12.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13. 20世纪20年代中期,共产国

8、际对当时中国革命有如下的评价:“孙中山及国民党希望在外国人眼里以一个与义和团运动毫无共同之处的、有声望的民主主义政党的姿态出现。”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 A孙中山不反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B旧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C辛亥革命由于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失败 D孙中山希望通过实行政党政治来改造中国14. 孙中山说:“如果我们从中华民国存在之日起就不去考虑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孽生崛起,那么等待我们的就是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确立中华民国 B通过政治革命,确立共和政体,防止帝制复辟 C通过社会革命,追求经济平等

9、,防止富人专制 D坚持三民主义,追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15.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16. 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 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这些话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A B C D17.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

10、体系就是包括-,-以及-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 B C D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主要是指 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大规模争霸战争不断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A B C D 19.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人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

11、系 A B C D20. 毛泽东思想与新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是 耕者有其田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反帝反封建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A B C D二、 综合题 21.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

12、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

13、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思想?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

14、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请回答: (

15、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

16、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

17、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 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认为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有西方学者认为

18、,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2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举中国万里之土壤,历二千四百年之绵暖,合数万后王卿士绅缨民庶妇孺之礼俗,所信受奉行,诵读尊敬者,岂非先圣孔子之遗教耶?夫孔子之道,本于天,人之性出于天,故因人性以为道,若男女食味被服别声,人之性也,但品而节之,而不绝之,故至易至简,而人不可须臾离其道也。苟非若婆罗门之去由出家,墨子之非乐不歌,则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人,凡人之为人,有生我者,有与我并生而配合同游者,有同职事而上下者,则因而立孝慈友弟义

19、顺忠信笃敬之伦行。苟非生于空桑,长于孤岛无人之地,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为然也,恻隐羞恶谋虑进取,人之性也,扩而充分之,以为仁义智勇之德,虽禽兽亦有是一二焉,但不能合而扩充耳。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子教须臾而不能也。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子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

20、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从文化根本上感

21、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展洋务运动。 属于“在制度上感觉不足的”人;具体指戊戌变法运动。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1. B2. A3. B4.D 5.D 6.D 7.B8. C 9. B10.D11. C12. C13.A 14. C15. B16. B 17.D18. C 19. C20.B二、 综合题 21.(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三民主义。 作用: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

22、政治基础)。(2)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3)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是手段。 作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发展创新。22.(1)“欧洲富强之本”: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颁布临时约法。(3)主张: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有一定的优势。态

23、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4)革命屡遭挫折,认识有所深化;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23. (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中华民族获得国际平等地位)。(2)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反对(不同意)这一观点。民族主义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基础。24. 以下答案任选其

24、一即可 答案1:康有为的观点正确,明确指出了孔教在中国不能废除。 中国两千多年的礼俗是孔子遗留下来的;孔教是和人性相结合的,所以离不开孔教;社会生活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离不开孔教;孔教是中国一切文明产生的根本,背弃孔教,文明就会丧失,中国社会将亡国灭族。 答案2:康有为的观点不正确,夸大了孔教的作用。孔教倡导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秩序观念,压制了人人平等;孔教重视“人治”,不提倡法治,容易造成人对法律的忽视;孔教倡导读书为了做官,谋取功名利禄的思想对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消极影响。 25.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展洋务运动。 属于“在制度上感觉不足的”人;具体指戊戌变法运动。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