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590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8年4月命题人:郝士才 审题人:刘静静第一部分:单选题(402=8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非常重视祭祀B.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而社稷则是国家的代称,足以证明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具备和国家同等的份量,也反映了农业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所以本题答案是D.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本题并不是反映非常重视

2、祭祀,而是强调农业在我国古代的崇高地位。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2.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A. 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B. 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 影响了国家的财收收入D.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在耕地面积增长较小的情况下,人口却出现了快速增长,这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而大量无地的农民由会向地主租土地种,从而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耕地和人口的变化与“海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家的财政收入受此影响并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土地兼并问题,

3、而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故D项错误。3.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北方和南方郡数,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西汉、西晋的都城还在北方,可见政治中心并未南移,故B项错误;淮河北、南的郡数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4.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

4、田”。这主要说明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 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D. 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的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的人数众多,且有“壮者服贾,老者归田”的传统,这反映了山西民众虽然重视商业活动,但依然深受古代“重农抑商”山西的影响。A与史实不符;B表述错误;C符合题意;D表述不全面。所以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5.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头枕三河(主要指关中地区),面向西北(草原地区)”,而到了唐(安史之乱后)宋则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因为A. 政治中心

5、的南移B. 经济政策的改变C. 四大发明的应用D. 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步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到宋朝时期,南方已经超过北方,形成“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格局,故D正确;“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格局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政治中心南移、经济政策的改变关系不大,与四大发明的应用无关,排除A、B、C。6.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B. 小农赋役负

6、担的减轻C. 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D. 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答案】D【解析】题目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演变、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故排除A、B;由题目中“府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募兵由政府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等信息可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C项的说法错误;由题目中“府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募兵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等信息可知唐中期以来,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可支配土地日渐不足,被迫调整征兵政策,故选D。7.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 自耕农经济B. 田庄式经济C. 屯田制度D. 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从材料

7、信息可以看出,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富民”所得,这是租佃制的表现。故选D。自耕农经济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式经济是一种雇佣关系,劳动者没有土地出产物的支配权;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由曹操首创。故ABC排除。8.宋代规定,“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主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B. 网罗人才维护专制统治C. 抑制门阀士族地主势力D. 选拔出大量实用型人才【答案】B

8、【解析】A、C不是主要目的,通过应试、网络人才维护专制统治是宋代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故排除A、C,B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宋代统治者采取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9.表是不同时期府的南北地理分布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政治中心南移B.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C. 经济重心转移D. 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中心南移,并且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故排除A项;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在一定时期会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行政区划的增多,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社会也不安定,而王朝府依旧主要集中在南方,所以国家的统一与社

9、会的稳定不能决定府的地理分布,故排除B项;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相应在政治上的表现则为南方的行政区划不断增多,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且在元朝以后中国在地方上一直沿用的是行省制度,并不涉及制度的创新,故排除D项。10.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A.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D. 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口户数及占全国比例的变化,从西汉至北宋呈现出

10、北方逐渐减少和南方不断增加的趋势,其变化主要是因为自唐末以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D项与此题材料无关,故排除;A项表述错误。故C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心南移【名师点睛】“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11.新唐书记载:

11、“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注重精耕细作B. 广泛引种经济作物C.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D. 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对全国的影响,这说明当时的经济重心南移了,故D项符合题意。A、B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反映的是表象。点睛:材料“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2.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C. 统治阶级的倡导D. 自然环境优越【答案】A【解析】由于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争而大量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了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由此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客

12、观原因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故选A。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统治阶级的倡导、自然环境优越属于主观因素,故排除BCD。13.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氾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氾胜之书、南北朝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B. 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 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D. 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答案】A【解析】农书是对农业文明的总结,它是建立在对农业文明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题干中“四大

13、农书”中的三部都出自山东,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山东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故选A;BC不是贯彻始终的影响,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D。14.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士兵和市民共同对抗政府向市民征收房产税和扩大交易税,抗税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斗争方式。为了抗税,唐朝后期多次发生市民拦截宰相,甚至殴击宰相的事件。这客观上反映了A. 城市经济的发展B. 商人地位的提高C. 朝廷官员的腐败D. 唐朝的日趋没落【答案】A【解析】根据“唐德宗建中四年抗税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斗争方式”,可知唐朝政府向市民征收商业税,抗税成为市民的一种斗争方式,客观上反映了唐朝城市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14、故A正确;市民抗税不能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唐朝的日趋没落,故BD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朝廷官员的腐败,故C错误。15.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A. 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 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 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 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 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适宜

15、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正确;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名师点睛】依据材料是解题关键,抓住关键信息“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16.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 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 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答案】C【解析】粉彩瓷清朝才出现,北宋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玄奘是唐朝人,故不可能见到粉彩瓷

16、、活字版佛经,C符合题意,故选C;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7.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D【解析】瓷器的发展历史是东汉末年出现青瓷,排除A;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产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排除B;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但没有粉彩瓷,排除C;清朝瓷器的特色是出现粉彩和珐琅彩,故选D。18.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提法,出现有900多次。如金史记载,金朝大定年间,就有连

17、续几次的均平赋役的政策和做法。这些做法的直接目的是A. 凸显均平意识B. 保护租佃经济C. 维护小农经济D. 增加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服役和交税两者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成为了热点名词,既服役又交税主要是丧失土地而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国家如此重视的直接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故C正确;。19.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A. 由内地流向边疆B. 由边疆流向内地C. 由北方流向南方D. 由南方流向北方【答案】C【解析】由于战争破坏,经济开发过度,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从北方流向南方,C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

18、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答案】A【解析】据题干中“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

19、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紧扣两宋、明清时期江浙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分析归纳即可。21.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A. 水路交通发达 B. 苏州府成为地区经济中心C. 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D. 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答案】D【解析】由材料苏州府市镇密度大来看,以及“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说明江南地区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故选D;“水路交通

20、发达”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能表现实质,排除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市镇经济开始兴起”,排除D。22.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A. 中原地区自然灾害严重B. 中原地区大规模的社会动荡C. 中原地区人口增长太快D. 中原地区逐渐丧失经济重心地位【答案】B【解析】三次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说民韩国社会环境是主要因素,B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23.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 耕地面积逐步较少C.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 重农抑商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

21、中可知,雍正、乾隆年间,我国的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体现了精耕细作的必要性,A正确。耕地面积应是逐步增加的,B错误。人均耕地减少与土地兼并并无直接关联,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商业的关系,D错误。24.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这反映出清朝实行A. 海禁政策B. 重商主义政策C. 抑制农耕的政策D. 重农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表明清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本业,而手工业与商业都是不重要的末业,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

2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25.1917年7月底列宁在革命的教训一文中写道:“人民要求和平,而自由俄国的革命政府,却依然根据从前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让俄国资本家掠夺别国人民而同英法资本家签订的秘密条约,又重新恢复了侵略战争。”材料中“自由俄国的革命政府”是指A. 沙皇俄国政府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工兵代表苏维埃D. 人民委员会【答案】B【解析】根据“1917年7月底”“依然根据从前签订的秘密条约,又重新恢复了侵略战争”可知,该政府是二月革命后继续参加“一战”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当时名义上代表俄国的合法政府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不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

23、掌握着实际权力,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26.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A. 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B. 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C. 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D. 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答案】B【解析】当今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通过对基本框架图的解读以及“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知美国在多极力量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故B正确;迄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

24、个发展趋势,A错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在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C表述错误;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故D错误。27.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的贴切含义是A. 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B. 由意识形态的对峙到政治军事的全方位对抗C. 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D. 多极化格局已经完全形成【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前世界格局的交替指的是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故C项正确;A项阐述的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不是世界格局,故错误;B项阐述的是对抗或对立的领域方面的变化,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错误;当前世界多极化格局还远未形成,故D项错

25、误。28.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表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A. 全球化趋势B. 多极化趋势C. 一体化趋势D. 区域集团化【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走向联合,日本、中国逐渐兴起,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展了不结盟运动,各种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导致两极格局逐渐走向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故选B;全球化多指经济,排除A;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说法片面,排除C,D。29.下面表格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

26、原因是A. 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 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大的后盾C. 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最终反目成仇D. 西欧国家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西欧的整体实力增强,对外推行独立自主政策,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反目成仇”表述不恰当,排除;D项不是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30.西欧国家一些领导人认为,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间的战争威胁。基于这一认识,

27、二战后欧洲走向A. 战争B. 分裂C. 联合D. 独立【答案】C【解析】“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间的战争威胁”反映了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要求,故C正确;材料要求消除战争,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欧洲分裂,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独立的要求,故D错误。故选C。31.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它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就革命的条件而言,俄国十月革命比法国巴黎公社更成熟的是A. 战争引起革命B. 人民反对战争C.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D. 临时政府不得人心【答案】C【解析】十月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关键因素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这是巴黎公社所不具备的。故答案为

28、C项。A项二者均具备,排除;B、D项只有俄国十月革命具备,但不是“更成熟”的表现,均排除。32.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A. 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B. 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C. 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D. 破坏不结盟运动的成果【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为了遏制苏联,肯尼迪采取“和平战略”。材料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正是肯尼迪采取的“和平战略”的体现,故A项正确;B、C、D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应该结合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分析,

29、排除B、C、D。点睛:分析材料应注意关键时间信息“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是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的对抗是世界最主要矛盾,要结合这样的世界大背景分析解答。3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着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A. 二月革命的发生B. 四月提纲的提出C. 七月事件的发生D. 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答案】C【解析】七月流血事件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工兵代表苏维埃动武,说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 结束,C正确;A是政权并存局面出现;C是提出和平夺权;D是推翻临时政府起义。3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能够体现这一方针的是A. 提出

3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抗美援朝C. 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D. 参加万隆会议【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明确“一边倒”的确切含义,“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朝鲜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阵营,其他三个政策都是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故答案选B。35.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中国因此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又被联合国打上侵略者的印记,从此它被排除于联合国之外达20年之久。它也由于美国第七舰队的插手而无限期地延缓了它解放台湾的目标。”这一事件的发生A. 使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C. 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D. 使美苏冷战出

31、现第一次高潮【答案】B【解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早于抗美援朝,A项表述有误,排除。B材料中提及的事件是中国的抗美援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表现为热战,B项正确。C项与此事无关,排除。材料提及的是中国与美国的关系,D项与此无关,排除。故选B。36.1962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苏联对美国宣布:“为了尽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的命令,撤除你们所谓进攻性的武器,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这场引发美苏关系高度紧张而最终得以平息的事件是A. 柏林墙危机B. 古巴导弹危机C. 苏联扶持东德D. 朝鲜战争爆发【答案】B【解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与1962年,苏

32、联偷偷把导弹运到古巴,迫于美国压力又偷偷运回本国,故B正确;A是1961年;C是1949年;D是1950年均不符合题意。37.“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战时同盟解体B.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C.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D. 国家实力变化【答案】B【解析】紧扣题干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等信息,其是为了说明政治制度的差异是“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战时同盟的解体”“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国家实力变化”都是其原因,但均不是主

33、要原因,故ACD项排除。38.漫画是我们认识历史的窗口。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A. 稳定西欧社会秩序B. 重建西欧工业体系C. 控制西欧对抗苏联D. 促进欧洲走向联合【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稳定西欧社会秩序”“ 重建西欧工业体系”是表面现象,与实质不合,故A、B项排除;据漫画中美国的代表者“黄鼠狼”与西欧的代表“鸡”,结合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对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以经济上援助,以达到政治上的控制,以此来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正确;欧洲走向联合与美国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排除。点晴:对于漫画型选择题一是需要了解文字部分内容,二是

34、要对画面进行科学分析,综合两个方面获取正确答案,如题干中“西欧国家”“援助”“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等信息判断即可。39.美苏由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的根本原因是A. 国家利益冲突B. 社会制度不同C. 战后分赃不均D. 领土争端频发【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任何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40.“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 北大西洋公约B. 华沙条约C.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D. 中美联合公

35、报【答案】B【解析】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就是指联邦德国参加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才成立了华沙条约,故B正确;A属于材料中已经成立的组织;C属于日内瓦会议的公约;D是中美关系缓和时期签署公报。第二部分:材料题(共计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二 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三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摘自国语晋语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材

36、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答案】(1)井田制。(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3)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反映的是井田制。(2)本题据材料二“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与材料一相比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3)本题据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的角度回答这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制度、变化、问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37、非王臣遂及我私刑侯与雍子争田”,即可规范作答。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材料三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清世宗实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特点。(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一二与图三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答案】(1)

38、模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或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2)铁犁牛耕。内在联系: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4)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小农经济等角度回答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再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方面回答其特点。(2)本题据材料二的图一即可回答这反映了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

39、步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的角度回答图一二与图三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本题根据材料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等方面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再从妨碍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方面回答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4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

40、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材料三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请回答:(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

41、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2)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3)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9171921年间我国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转变的趋势。(4)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1)相似之处: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2)差异: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原因:俄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孙中山希望借助苏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3)趋势:从对十月革命的咒骂到赞美,到决定走十月革命道路。(4)当时人们对十月革命认识的逐渐深入。【解析】

42、(1)本题据材料一“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即可回答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2)本题据材料二“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民国日报的评论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再从俄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孙中山希望借助苏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等方面分析原因。(3)本题结合材料三“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对十月革命的咒骂到赞美、到决定走十月革命道路等方面总结19171921年间我国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转变的趋势。(4)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人们对十月革命认识的逐渐深入的角度回答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