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检测二(第三、四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2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监督百官、管理军
2、政、管理财政3宋朝的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材料反映了哪一制度()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B辽朝的南、北面官制C西夏本民族称谓的官称与汉式官称D元朝的中书省4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5甲
3、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是()A指南针与印刷术 B造纸术与火药C火药与指南针 D印刷术与造纸术7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开挖的大运
4、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B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C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D江南雇佣关系的出现8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C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9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是()A增加六部权力 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专制统治 D提高办事效率10清朝政治制度出现了
5、新的变化,如图所示机构产生的影响是()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D国事均由军机处决策11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 B家庭手工业发展C自然经济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12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B适应市
6、民阶层的诉求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13时宪历是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的,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中国儒生和钦天监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A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B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D中国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14“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
7、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15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非常吸引读者”。这里的“读者”最主要是指()A达官显贵 B市民阶层C知识分子 D社会游民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有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在达官贵人的宅舍门前,每日都有小贩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及其他日用品。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二中国古代货币简表发
8、展阶段时间标志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宋代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1)依据上面图文资料,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宋代都城出现的新特点。(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特征和原因。(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唐书所载830位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士族子弟71%,寒素子弟19%,小姓子弟13%;下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
9、比例。时期两宋明清任官前出身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材料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史卷七十选举二(1)据材料一的图表,分析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8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6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
10、贽藏书材料二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材料三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7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3)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
11、有何意义?(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
12、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阶段检测二(第三、四单元)1解析:从材料中的“路以交通
13、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路的设立有利于地方上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项正确;宋代设立路制的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疆域,A项错误;文武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创建路制与打破市坊的界限无关,C项错误。答案:D2解析:据材料提到“(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三司使管理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A项正确;御史中丞不管理财政,故B项错误;同理,C项错误;三司使不管理军政,D项错误。答案:A3解析:从材料中的“胡人之官谓
14、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可知这指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中“契丹官”的要求,排除。答案:B4解析: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对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A项;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项;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项。答案:C5解析:根据题干“协田”“千耦其耘”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知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
15、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项正确。答案:C6解析:注意归纳四大发明的影响,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教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因此选D项。答案:D7解析:根据“但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结合所学,明朝建立时定都南京,大运河的枢纽地位丧失,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的经济中心在南方,都城的经济生活来源仰仗东南地区,主要通过大运河运输,大运河
16、的南北交通核心地位重新确立,B项正确;明朝并没有重修大运河,无法说明大运河遭到农民战争破坏,排除A项;C、D两项与大运河核心地位的丧失到重新确立无关,排除。答案:B8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丝织品生产却十分发达,说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出现转型,故D项正确。答案:D9解析:明朝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A项显然不符合题意,六部是执行机构;废除丞相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不是扩大统治基础,故B项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军机处设立带来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10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养心殿外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处,这是
17、方便君主处理政事的缘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本题选择B项。A项错误,军机处涉及到的是中央内部的问题;C项南书房在材料图片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军机处是皇帝的服务部门,国家大事由皇帝来决策。答案:B11解析:材料中“日佣为钱二百缗”反映了雇佣劳动关系出现,故本题选A项;B项说法不是题干所述重点;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不选C项;D项史实错误。答案:A12解析:材料表明元杂剧尽力求俗,这是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B项正确。答案:B13解析:由材料可知,时宪历是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的,后引起中国儒生和官员的不满,结果被废除,这说明文化冲突
18、阻碍社会进步,故A项正确;时宪历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不是文化侵略,故B项错误;理学与西学之争不能说明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传统历法更加精确,故D项错误。答案:A14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所以答案选D项。答案:D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以来中国商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市民阶层开始兴起,这就为文化下移提供了阶级基础,中国文学开始以市民文化为主导取向,A、C两项是宋代之前文学创作的主体,D项不可能成为稳定的文化创作主体和
19、欣赏对象,故选B项。答案:B16解析:第(1)问,宋代都城出现的“新特点”,可以根据图示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瓦肆、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秦朝的“特征”依据材料一表格“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信息归纳;“原因”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以及秦朝统一需要的角度思考回答。宋代“特征”依据表格“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的信息归纳回答;“原因”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以及金属材质的钱币长途携带不便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特点: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6分)(2)特征及原因:秦:特征:货币形制由混乱无序到统一为圆形
20、方孔。原因: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特征:金属材质和纸质材质货币同时流通使用。原因: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金属材质的钱币长途携带不便。(8分)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士族子弟71%,寒素子弟19%,小姓子弟13%”以及表格信息从“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以及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变化”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科举特点和影响从社会公平以及社会阶层流动角度思考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谓之八股”从考试范围和考试文体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
21、学从政治和思想以及社会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积极影响:科举制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8分)(2)区别:明代科举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专用文体为八股文。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6分)18解析:第(1)问“基本主张”由“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归纳出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时代背景”可以从经济、阶层、思想等角度归纳。第(2)问由材料中“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及“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
22、儒,此不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是孔孟之道是儒学的根本。第(3)问依据所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基本主张: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时代背景:君主专制的加强;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7分)(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4分)(3)意义: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活力;冲击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思想启迪。(4分)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
23、”等关键信息,从促进学术复兴和教育兴盛的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29 000人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而这五路占印书种数的比例也达到了80%,说明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呈正比关系。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又创立了温病学说,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4分)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分)(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2分)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2分)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