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
2、、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三)古代诗歌语言特点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
3、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诗家语(方式)内容解说示例改变词性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维的“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上句中“空”“绿”“冷”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
4、为神奇,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改变词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词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主语)后置。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省略压缩语言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答话蕴含问话;意象组合。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
5、缩为二十个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互文见义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在具体诗词中的情况: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分单句互文和多句互文。单句互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其意思应是“主人与客人一起下马来到船上”。多句互文。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其意思应是“在东市、西市买了骏马、鞍鞯”。1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
6、口北固亭怀古)(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答案(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语序,既合乎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2)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答案(1)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2)省略主语。“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作者,“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3指出下面词句中活用的妙处。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
7、怀古)答案“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灰”“烟”,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4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二、聚焦文本,读懂诗歌从“4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20全国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2020全国卷苦笋(3)2020新高考全国卷赠别郑炼赴襄阳(4) 2020新高考全国卷赠赵伯鱼(节选)(5)2019浙江卷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答案(1)表明了题材(唱
8、和诗);表明了对象(袭美);交代了写作的缘由(抱疾杜门)。(2)表明了写作对象(苦笋);暗示了题材(咏物诗)。(3)表明了对象(郑炼);表明了赴任地点(襄阳);表明了题材(赠别诗)。(4)表明了对象(赵伯鱼);表明了题材(酬赠诗)。(5)交代了时间(早秋);交代了地点(书斋);表明了对象(李将军)。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知人论世“3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
9、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
10、】迮:狭窄。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解析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都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题干“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是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
11、,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注释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解释“武林”,并
12、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2)注释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答案(1)不要忘记亲人。(2)作者对苏辙的担心。读正文(一)把握思路结构结构即思路,把握诗歌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1诗歌常见的思路结构律诗常见结构四分法:起承转合。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常见结构一般结构:起承转合。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词的常见结构见前面词的
13、“结构特点”。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特点起承转合起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答案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
14、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二)咀嚼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是语言中的最高形态。对于考生来说,可能最难懂的就是其语言了,要读懂“诗家语”,必须要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见前面“一、 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三)”,在此基础上重点咀嚼下面四种语言。1圈出“情语”,抓住关键。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反复咀嚼。类型阐释示例典型诗句显性词
15、语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词语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词语叫“景物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
16、感)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 “惟”“仍” “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2称谓变化,注意识别。古诗词还有变换称谓的特征,即同一事物用多种称谓。战争和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书信鸿雁、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简、笺、札、尺牍。马玉骢、玉鞭、征辔、鞍。月亮婵娟、蟾宫、玉兔、素娥、嫦娥、银阙、玉轮、玉环、清辉。船扁舟、兰舟、画舫、樯、棹、橹、楫。女子红袖、红粉、粉黛、蛾眉、巾帼、红颜、碧玉、丽人、婵娟。3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
17、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类型教材典例阐释名词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绿”。春风又使大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名词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4推测难字,突破障碍。古代诗歌语言本质上是文言文,既然是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去推断其中的疑难词语。要特别注意三类疑难词语。古今异义词。如元白珽余杭
19、四月诗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中“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生机”意。关键却又难以理解的词。如2019年全国卷题许道宁画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中“吟断”“不相关”是个拦路虎,这时可结合上下文及题目内容穷幽探微,“此中”指许道宁画,且“有佳句”,则“吟断”意为“不断地吟诵佳句”,“不相关”并非字面上的互不关联,应指“不能描述完美,不能描述准确”。古代诗歌中的特殊词语。如2015年全国卷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尾联“勤王敢道远”中的“敢”是个表反问的词,是“岂敢”,而不是“敢”意。这样的词语还有“肯”“可”“那”等。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湖州歌(其六)汪元量北望燕
20、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_字。(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答案(1)望(2)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6指出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
21、大通驿)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抚。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三、借助选择题深理解借助选择题的4个选项,进行巧读。选择题的4个选项有如下特点:1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2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3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故本步骤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典例(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
22、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
23、所患的疾病是目疾。尝试解答_解题思维第一步:速读选项,通诗意这是一首应和诗,写给病中好友皮日休以表达关切之情。第二步:细读选项,标敏感词A项,“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基本属于对题目的对译,无误。“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真的“与外界不通音讯”吗?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词”。B项,“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基本属于对译,无误。“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真的“未能写出”吗?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词”。C项,“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根据注释可知,基本属于对译,无误。“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基本属于对译,无误。D项,“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
24、典故”,根据注释可知,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真的“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吗?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词”。通过以上两步,我们获得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具体见上面),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找到了“正误敏感点”,为从容做题做了铺垫。从下文来看,朋友只是得了眼疾,闭门在家,不能和朋友一起外出游玩。所以,A项中“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答案A四、从“10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代诗歌大致有题(咏)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爱情闺怨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等几种类型。相
25、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一)题(咏)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对接教材篇目: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内容题画诗基本内容是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标志(1)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字眼。(2)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花鸟画题画诗所状之物。情
26、感(1)抒发作者对意象的赞美。(2)对画作技艺的品判。(3)对画面意境的咏叹。(4)借画表心志、寄感慨。1(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注】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从教:任凭。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
27、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CC项,“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第一首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2)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解析第一首诗赞美梅花虽然被画成黑色,但梅花“清姝”的气质和风韵立现。第二首诗说画师将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
28、”,他追求的是神韵而不拘泥于梅花的外在颜色,尤其“意足不求颜色似”道破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的境界。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二)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对接教材篇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内容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标志(1)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
29、“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2)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情感(1)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2)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3)对推荐者的赞美。(4)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5)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6)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常用技法(1)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2)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3)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4)借景抒情
30、。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位尚卑。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欲荐谁?【注】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楚客:指贾谊。袍:官袍。烟霄:喻显赫地位。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C第五句中的
31、“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心绪。B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析答题时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
32、荐的苦闷之情。答案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三)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对接教材篇目: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饮酒(其五)(陶渊明)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内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标志(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
33、活为吟咏对象的诗。(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情感(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5)表达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
34、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3(2020泉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西亭书事曾巩一番雨熟林间杏,四面风开水上花。岸尽龙鳞盘翠筱,溪深鳌背露晴沙。陇头刈麦催行馌,桑下缲丝急转车。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注】本诗写于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水西亭为其任职时所建。翠筱:翠竹。馌: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一番雨”催熟“林间杏”,既点出节令又寄托诗人的情感,读来饶有意趣。B次句写水上花开,用语虽简,却既能突出水西亭的环境优美,又暗含诗人的欣喜之情。C“溪深鳌背露晴沙”一句表现的意
35、境,与杜甫登高中“渚清沙白鸟飞回”类似。D诗歌前两联写美景,后两联写农事,叙写内容的变换巧妙,表现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CC项,分析错误。诗歌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描绘水西亭周围优美的景色。首联写雨过杏熟,风来荷开,既交代节令,为下面写农忙景象做铺垫,又寓情于景,含蓄表露诗人欣喜自得的心情,为结尾的“向人夸”张本。颔联紧承首联,放开视野,河岸、翠竹、溪水、晴沙等景物渲染出乡村秀美宁静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面对自己治下安宁乡村的欣喜自得之情。因此,“溪深鳌背露晴沙”所表现的意境,应当是秀美宁静的。这与杜甫登高中“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所表现的冷清萧瑟的意境是不同的。(2)这首诗与白居易观刈麦都写到刈麦
36、场景,但所写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应紧扣“刈麦场景”这一要求,先梳理内容的不同,再分析情感的不同。本诗中,写“刈麦场景”的诗句只有“陇头刈麦催行馌”一句,由“催”字可知所写内容是“忙”。借助尾联中的“夸”,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为农民丰收、农村安宁而喜悦,以及为自己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而自豪。观刈麦中描写“刈麦场景”的诗句较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复杂,除了“忙”,还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劳”,“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苦”。再结合诗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
37、是: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自己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答案曾诗只写麦收季节农家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自己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的自豪;除了农家的忙碌,白诗还写了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四)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对接教材篇目: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即事(景)抒怀,指的是作者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内容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
38、闲情逸趣等。标志(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情感(1)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2)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4)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侧面描写的运用;白描与细节描写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展开想象,寄托情感;借景抒情,委婉
39、抒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雪诗张孜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注】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爇:焚烧。(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C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D全诗用
40、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DD项,豪贵人家的宴饮是实写而不是虚写。(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即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答案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突出地表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作者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五)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
41、涯断肠人对接教材篇目: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标志(1)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情感(1)天涯漂泊羁旅
42、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常用技法(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5(2020株洲4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八首(其二)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43、。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注】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书省。伏枕:指生病。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女墙。(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紧承秋兴八首(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之景。B诗人顺着北斗的方向遥望长安,可见思京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D诗人老病一身,漂泊他乡,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
44、冲淡。D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选项对应的诗句以及赏析角度。A项,对应首句,“夔府孤城”承接“白帝城高”而作,抒发作者的孤独和忧国之情。B项,对应第二句,“每”,时常,往往,此字是理解诗句和作者情感的关键。C项,对应三、四两句,“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常用手法,眼见为实,想象、回忆、望为虚。D项,对应五、六句,从诗句的意思看,诗人仍深情追怀往昔在朝为官的生活,怀念京城。“冲淡”错误,“山楼粉堞隐悲笳”属眼下夔州之景,景色的悲凉弥增愁思。所以“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冲淡”的理解有误。故选D。(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愁思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
45、出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析题干中,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愁思,以及“身居夔府,心在京华”均指出本题要求理解诗中情与景的关系。考生要先弄懂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以及这样抒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由于本诗表达的情感丰富,每一联都借助一个或两个景物(意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要在准确理解诗人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上,从景入手,联系所抒之情作答。答案第一问: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漂泊千里、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的凄凉,归京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
46、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第四联,以景结情,月亮初升时照在藤萝上,而现在已照在洲前芦荻花上,诗人一夜无眠、思念长安,言有尽而意无穷。(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第二问: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意思答对即可)(六)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对接教材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标志(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
47、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情感(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常用技法(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6(2020衡阳5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莎衣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
48、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蓑衣。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直饶:犹纵使,即使。紫绶金章:指高级的官爵。紫绶,系印钮的紫色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破题,草缀绳编的蓑衣,在诗人眼里是柔软舒适的,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B颔联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是诗人对渔人生活的赞颂,也是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C颈联写“春醉后”和“晚晴时”脱蓑衣,与颔联写的“披”相对照,颇有意趣,耐人寻味。D此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多用典故,手法灵动多变,意境优美,引
49、人入胜。DD项,“多用典故”错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而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全诗没有运用典故。故选项表述错误。(2)诗的尾联构思精巧,历来被评论家称道。请谈谈你的理解。解析弄懂诗歌所写内容尤其是尾联的含意,是解题的前提。尾联是说“尽管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极其尊贵,我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这里的“莎衣”象征着平淡自由的生活。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而尾联借助对比卒章显志,表现了诗人视高官显爵如敝屣的情怀。答案卒章显志。尾联在前三联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由物及人,足有千钧之力。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紫绶金章再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
50、;以“紫绶金章”象征高官显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情怀。(七)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对接教材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有亲人送别。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
51、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情感(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常用技法(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7(2020广州大学附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
52、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本诗为王维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所述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
53、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CC项,“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的深深忧虑”错误。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任重而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解析审读题干,由“如何”可知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前两联写景,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向往和赞美。第三联叙事,写蜀中民情和政事
54、,“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以后所掌管的职事,把这些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勉励友人,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官,自然更应当恪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答案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55、。教师用书独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远怀舍弟颖、观等杜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注】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错莫:纷乱昏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
56、对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这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C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出这两句的含意,再判断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和表达效果阐释。“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是回忆往昔兄弟们相聚一堂、欢乐畅快,引得邻人羡慕的场景,属于虚写;也正是回忆的快乐反衬出了现实中分离的痛苦。答案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兄弟相聚、欢乐和睦,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
57、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八)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对接教材篇目:氓(佚名)、声声慢(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内容(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标志(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
58、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情感(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常用技法(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3)抑扬结合(先扬后
59、抑和欲扬先抑)。8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B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C“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D“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CC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是“安静”的意思,此词中的“空”是
60、“只有”的意思。(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答案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之情。“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了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人可倾诉,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远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九)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对接教材篇目: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十五从军征(佚名)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
61、光为题材的诗。内容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情感(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3)雄奇瑰丽
62、、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民族和睦友好往来的向往。常用技法(1)修辞方面:常用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手法。(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虏障: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3、()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CC项,“对比”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答案内容上:“赴安西”表明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
64、阔辽远,雄浑阔大。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十)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对接教材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情感(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2)
65、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技法(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注】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1)下列对这首
66、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D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3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