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受得委屈,可养格局仲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年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走人。然而,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
2、活吗?设若每受委屈而躲避,则人生将无处可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难有“诗和远方”。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
3、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生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
4、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一定程度上,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100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作家史铁生曾言:“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选自人民日报)1.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中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了年轻人辞职的主要理由。B.通过现实的放大镜,我们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是因为受了点小委屈。C.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想躲避委屈,将无处可逃;受不得委屈,那么就很难有“诗和远方”。D.生命的炫彩不能没有委屈的纠缠,好比文学写作中作家一生不能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A项,文章第一段中只提到身边不时有年轻人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理由贸然辞职,并未提到“主要理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A.文章以流行语开篇,描写了新时期下年轻一代面对委屈的现状。B.文章描写了“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后,用具体例子进行了解释。C.文章以年轻人的委屈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人的进取。D.文中以大量的论据说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年轻人的借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D项,“说明是年轻人的借口”错,文中的曹雪芹、曾国藩等例是为了说明“受得委屈,可养格局”的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普通人是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的,但他们却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B.因为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
7、人们有不同的人生精彩。C.作者认为,对挫折的态度应该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D.曾国藩求学衡阳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就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文章第四段中提到普通人“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选项张冠李戴,应该是“日常生活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B项,“所以人们有不同的人生精彩”错,原文是“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D项,文章第六段中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选项“只要就”说法绝对。
8、(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红楼精神的守望者赵建忠能够为了一部作品及其作者耗费65年心血进行研究并卓有建树,在200多年来的这支红楼“寻梦”之旅中,可以说唯周汝昌一人而已。在先生诞辰百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不禁又想起这位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的一些往事。我有幸同周先生相识,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研究生不久。记得是一个黄昏,我去他位于北京红庙的寓所拜访。一进门就惊呆了:水泥地面竟没有经过装修,家具非常陈旧,书房陈设也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有些常用的书还摊在餐桌上,面对这一幕,当时我真难以想象:这就是一位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学者
9、的生活环境!那次见面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客厅书橱里陈设的刻有“为芹辛苦”字样的瓷盘,因为这也正是周先生毕生为曹雪芹、为红楼梦奋斗的真实写照。周先生对年轻一代的红学新人都予以奖掖扶持。我每次去看望他,都能得到事先为我准备好的签名本。记得我研究生临毕业之际,他还特别郑重地为我的就业问题向有关单位写过推荐信。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周先生因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未能亲临,但仍然抱病为我题词留念:“薪传日期,俊彦多贤。学积山崇,后来居上。”我把这看做不仅是对我,也是对红楼梦年轻一代研究者的谆谆勉励。周先生周公解梦,独上红楼,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
10、解,晚年还倡导红学委定位于“新国学”。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连“大纲”都列出了。他耗到了“蚕丝尽、蜡泪干”的程度。只有对红楼梦具有宗教般的感情,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周汝昌先生正是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痴情到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心香一瓣祭曹侯”,也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音了。周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
11、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周汝昌的红学研究也并不是他一生学术成就的全部,他的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文赋构成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他虽然离去了,但那疲倦的身影永远屹立在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心中,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也必
12、将永远传承下去。(2017年8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相关链接周汝昌是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他一生著作等身,满载荣誉,但身体却早早地透支,他不到四十岁就失去了听力,不到六十岁的时候,视力已经开始急剧下降,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到了年届八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口述完成了著作,直到95岁高龄去世。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4下列关于周汝昌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汝昌一生著作等身,满载荣誉,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
13、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B周汝昌晚年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连“大纲”都已列出,他还主张红学要定位于“新国学”,为以后的红学研究指明了方向。C周汝昌根据兄长的嘱咐,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咏芹诗。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D周汝昌的红学研究、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文赋构成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答案B解析选项的“主张”有误,原文中周汝昌只是“倡导”,“为以后的红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无中生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汝昌是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之后新中
14、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B周汝昌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音,因为他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C周汝昌早早地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他不到四十岁就失去了听力,年届八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口述完成了著作,如果对红楼梦没有宗教般的感情是做不到的。D周汝昌把“我”看成他的衣钵传人,一直对我谆谆勉励、奖掖扶持,譬如为我推荐工作,抱病为我题词留念。答案C解析A项,“继胡适之后”错,相关链接“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B项,祝寿只是原因之一;D项,“把我看成他的衣钵传人”错,文中没有体现。6回顾周汝昌守望红楼精神的一
15、生,你读出了周老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学问广博、执着痴迷。周汝昌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晚年身体状况很糟糕,他依然为研究红楼梦笔耕不辍。治学严谨、认真细致。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了燕大图书馆。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成果,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晚年还倡导红学要定位于“新国学”。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周汝昌蛰居小楼,陈设简陋,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奖掖后进、薪火相传。他积极推荐学生,谆谆勉励年轻一代研究者。(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答出四点6分)解析本题考查
16、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能力。作答时要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第2段“水泥地面竟没有经过装修,家具非常陈旧,书房陈设也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有些常用的书还摊在餐桌上”;第3段“周先生对年轻一代的红学新人都予以奖掖扶持”;第4段“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晚年还倡导红学委定位于新国学。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连大纲都列出了”“周汝昌先生正是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痴情到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第5段“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相关链接“到了年届八旬之后,已经全盲,
17、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口述完成了著作”“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并分类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送不出去的祝福吕啸天临近新年还有三天,丰城莲花山来福寺住持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把新年的美好祝愿送给丰城的百姓。虚水出家才几个月,做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他问喜福大师:“师父,居住在山下的施主几十万人,弟子不知道该送给谁合适。”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新年的祝福当送给有缘之人。”虚水一边下山一边想,居住在丰城的百姓有几十万,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富人和穷人。于是他一路打听来到了丰
18、城首富何有国的府上。年近半百的何有国抽着水烟在府上安排管家置办年货、搭戏台。听虚水道明来意,何有国冷冷一笑说:“何某经营商号顺风顺水,家大业大,富贵满门,何须寺里再来凑这个热闹?”让管家把放在桌上的祥符一把塞回虚水的手中,连推带送把虚水赶了出去。虚水无奈,一路打听又来到了城北莲花村村民向喜莲家中。年过三十的向喜莲因丈夫暴病而亡,寡居的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一日三餐操碎了心。眼下她正为过年饭菜和两个孩子的新衣服而发愁。虚水递过来的祥符,她看都没看:“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有什么用。你拿走。”她也把虚水赶了出去。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虚水感到很憋屈,再也没有心思做
19、下去了。回到寺里,虚水说了下山的经过。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出家之人,不拘俗世之念。明早你再下山,再找此两人送上祝福。”师命难违。此日一早,虚水又带着祥符和新年的美好祝愿下山。他再次来到何有国的府上。虚水二次登门,何有国没有见他,也没有接受他的祥符。何有国这样做不是说他真的不需要美好祝愿。他是担心一旦接受了祥符,今后寺里借送祝福之名向他伸手要银子,就不好拒绝。何有国想了片刻,让管家拿了三两银子交由虚水说是捐给寺里的香火钱。虽然还是没有送出祥符,但得到了三两银子的捐赠,虚水心里好受了一些。他又走了两个时辰,来到了向喜莲的家中,年关更近,穷苦人的生活更显得艰难。向喜莲愁苦满脸坐在旧房子角里暗自垂泪
20、,两个年幼的孩子躲在一边哭泣,显得很凄惶。虚水叹了一声,心想:她这个样子再送上祥符,她肯定不要。他做出了新的决定:把何有国捐给寺里的三两银子转捐给向喜莲。向喜莲接过银子,激动得放声大哭,让两个孩子给虚水磕头谢恩。虚水扶起孩子,逃也似的离开村里。虚水回去向师父复命。“祥符为形,善念为相。万千祝愿,不如化为善缘。”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你做得很好。”几天之后大年初五那天,向喜莲带着两个孩子到来福寺进香。她跪在喜福大师面前,连声说:“大师,是您救了我们一家。”原来春节前一天,向喜莲走投无路去向一位远房亲戚借点儿银两来过年。远房亲戚不但没给她分文,还冷嘲热讽说穷鬼来了挡了他家的财神,将她赶了出去。世态
21、炎凉,遭受如此羞辱,向喜莲产生了绝念,在屋里搜出一包耗子药,准备在除夕夜一家三口吃了来个一了百了。万分绝望时接到了虚水送来的三两银子,向喜莲又是惊喜又是感激。她用这些钱买了大米、猪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衣服。一家人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喜福大师把向喜莲扶了起来。他让虚水拿了五斤福米,让她拿回去一家人好好吃几顿。又拿出了一个祥符对向喜莲说:“帮你渡过难关的是何施主,你带上这个祥符前去答谢他。”向喜莲来到何家时,何府正在演大戏,来看戏的人很多。向喜莲流着泪送上祥符和祝愿:“何老爷大恩大德,救了我们一家。”来何家看戏的人回去之后,纷纷说起这事。何有国富而乐善的美名在丰城不胫而走。何有国感到这一切有些不
22、可思议。那一天,他以随意打发人的形式送出的三两银子竟然救了向家一家三口,结下如此善缘,真是神奇。想想自己以前所为,何有国觉得愧对富而乐善的美名。他心中也产生了乐善好施的强烈念头。他派管家找到向喜莲,让她到他的粮油店做帮工,每月开给她多一点儿工钱。向喜莲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何有国还向来福寺捐了百两银子。喜福大师每月安排三天时间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和一两银子,去找像向喜莲那样需要帮助的人。(选自作品2016年第9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喜福大师派弟子下山送新年祝福,实则是为了考验弟子,让其学到真正的布施之道。B虚水选择了丰城最富有的何有国和最
23、贫穷的向喜莲家去送新年祝福,这样的情节设计使小说更具典型性。C虚水把何有国捐给寺里的三两银子转捐给向喜莲,完全是出于同情贫穷的她,没想到竟会救了向喜莲一家三口的命。D喜福大师把虚水送不出去的祥符让向喜莲带上去答谢何有国,从而成就了一个富人的善缘,这正是喜福大师新年送祝福的用意所在。答案B解析“最贫穷的向喜莲家”文中无据。8小说写向喜莲给何有国送祥符的情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6分)答:答案内容上,向喜莲送祥符感谢何有国,促使何有国变得乐善好施,实现了喜福大师广结善缘的愿望。结构上,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将前面割裂的穷人与富人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有利于揭示主题。(每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
24、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上分析其塑造人物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其联结故事情节、表现主题的作用。9祝福到底送出去没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答:答案(示例一)祝福没有送出去。弟子虚水从头到尾都没有送出去一个祥符,第一次到何有国家和向喜莲家都被赶了出来,第二次得到三两银子被何有国打发了后,又把银子转捐给了向喜莲,小说中唯一送出去的祥符和祝福是向喜莲送给何有国的。但是,小说恰恰是通过祥符这一有形的事物送不出去的曲折故事,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喜福大师真正想要送出的祝福是广结善缘、行善积德。(示例二)祝福送出去了。弟子虚水借助喜福大师的指点将祝福送出去了。弟子虚水虽然从头到尾没有送出去
25、一个祥符,但是他把何有国的捐银转捐给了向喜莲,向喜莲又经喜福大师的指点,前去感谢何有国,使得何有国开始变得乐善好施。这其实是把行善积德的美好祝福送给了向喜莲和何有国。祥符这一有形的具体事物送不出去,但向喜莲一家得到了施舍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何有国赢得了乐善好施的美名。这才是喜福大师真正想送出的祝福,其目的达到了,祝福自然就可以说是送出去了。(观点1分,理由5分)解析本题为探究题。结合小说故事情节及表现的主题探究问题,观点“送出去了”与“没送出去”,只要理由充足,言之成理即可。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万历十一年,
26、以进土第二授编修。累迁祭酒。故事,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久之,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署部事。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廷机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三十五年
27、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给事中曹于忭、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可。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机三辞始视事。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已而姜士昌、宋焘复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谥文节。廷机系阁籍六年,秉政止九月,无大过。廷机辅政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欲讨镇雄安尧臣,与贵州守臣持议不决。廷机力主撤兵,其后卒无事,议者称之。闽人入阁,自杨荣、陈山后,以语言难晓,垂二百年无人,廷机始与
28、叶向高并命。(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五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B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C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D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答案D解析“诣前”是到祭酒跟前,“
29、共举一牌”与“诣前”是连动关系。而且,牌上的四个字应是早就写好了的,不应是到祭酒跟前才写。所以应在“诣前”后面断开,而不应在它前面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廷机”是官员,一般不称为“儒者”,“儒者”应与“师”连在一起,作“警”的宾语,所以断开处应在“儒者”后,而不应在“儒者”前。由此排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编修”是古代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的史官,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明、清属翰林院,以一甲的第二、第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B“祭酒”是官职名,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是主持浇奠祭祀
30、礼仪的官员。C“郊坛”是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因为总是设在京城的郊外,故以此为名。文中所谓“雷震郊坛”是说天上打雷时把郊坛给震坏了。D“乘传”指乘坐驿车,“传”音“chun”,指驿站的马车。文中“乘传”指李廷机回家时,皇帝特许他乘坐驿站的马车,这是皇帝对其所看重的臣子的一种优厚待遇。答案B解析“国子监祭酒”不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而是掌管国子监的最高级主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廷机性格复杂。他特别廉洁,做事有主见,公正无私。同时他非常刻薄,偏执,刚愎自用。他为国尽忠,却没有大局意识。B李廷机人缘较差。在他入阁前,多有朝廷大臣阻挠他入阁;在
31、他入阁后,依然有人对他予以猛烈攻击,希望把他从辅臣位子上拉下来。C李廷机深受皇帝器重。在他受到攻击时,皇帝始终信任他,为了让他入阁辅政,并平息其怒气,皇帝还把攻击他的人夺俸或罢官。D李廷机较有见识。四川巡抚主张讨伐安尧臣,贵州守臣则反对。这种情况下,李廷机力主撤兵,并且结果平安无事,他因此受到人们称赞。答案C解析错在“为了让他入阁辅政,并平息其怒气”。皇帝夺臣俸、罢臣官,是在李廷机入阁辅政之后;再者,文中并未体现李廷机的怒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5分)译文:(2)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5分)译文
32、:答案(1)正好遇上楚定王朱华奎因为郭正域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而诬蔑攻讦郭正域做了几件违法的事情。(关键点“会”“发”“诬讦”各1分,句意2分)(2)给事中王元翰等人担心李廷机将要入阁辅政,屡次暗中诋毁他。(关键点“虑”“且”“阴诋”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李廷机,字尔张,是晋江(今属福建省)人。万历十一年,他以进士第二名的身份被授予官职为编修。他屡次升迁,做了祭酒。按照旧例,每位祭酒上任,就由两名生员共同举一块牌走到祭酒跟前,牌上大书“整齐严肃”四个字,大概是由高皇帝所规定,用来警诫为儒生师长的人。李廷机看到它后就戒惧起来,所以他在国子监进行教导,一概以严格为主。很久之后,他升任南京吏部
33、右侍郎,代理吏部的事务。万历二十七年,他主管考核京官,没有偏袒徇私的行为。他曾经兼管户部、工部两个部门的事务,综合管理精细周密。京城外的皇帝陵寝的墙垣大都得到修缮整治,费用都取自公款的盈余的钱,不借此事烦扰百姓。皇帝征召他担任礼部右侍郎,四次推辞,皇帝都不同意,过了两年他才接受任命。当时他已经晋升为左侍郎,于是代替郭正域管理礼部的事务。正好遇上楚定王朱华奎因为郭正域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而诬蔑攻讦郭正域做了几件违法的事情。李廷机心里有些偏袒楚王,但他又悄悄替郭正域解脱。万历三十三年夏季,雷霆震击了郊坛。他率领同僚分条上奏应该修身反省的事情,又称现在的过失,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矿税的,应该罢除、撤销
34、。皇帝没有答复。李廷机遇事有主见,尤其廉洁,皇帝很了解他。然而他的性情刻薄,也颇为偏激、刚愎,不懂有关大局的道理。给事中王元翰等人担心李廷机将要入阁辅政,屡次暗中诋毁他。万历三十五年夏季,朝廷推举内阁大臣,李廷机果然名在其中。给事中曹于忭、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同意。皇帝向来看重李廷机,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李廷机多次推辞后才上任。王元翰和给事中胡忻不断攻击他,皇帝为此剥夺了他们的俸禄,来安慰李廷机。不久姜士昌、宋焘又因为上疏弹劾李廷机被罢官,群情更加激愤。李廷机不断请求离职,皇帝多次下诏对他进行勉励、挽留,并派遣鸿胪寺官员催促他出来任职理事,他坚持卧床不起。到了万历四
35、十年九月,奏疏已上报了一百二十多次,于是向皇帝告辞,到都城外等待命令。同任大学士的叶向高进言李廷机已经离去,不可以再挽留。就加封李廷机为太子太保,赏赐路费,让他乘驿车,由行人司派人护送他回乡。在家过了四年去世,谥号文节。李廷机(名义上)在内阁六年,实际上执政只有九个月,没有大的过失。李廷机辅佐政事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意讨伐镇雄的安尧臣,与贵州守将所持的意见对立、互不相让而不能决定。李廷机极力主张撤兵,这以后最终没有发生事故,说起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福建人进入内阁的,自杨荣、陈山以后,因为语言难以明白知晓,近二百年再无人进入内阁,到李廷机才与叶向高一同受命为内阁大臣。(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
36、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翡翠:鸟名,此处指翡翠鸟。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14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
37、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答案C解析C“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莫厌”是莫嫌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
38、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15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答案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2分)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2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2分)解析作答本题先解释“物理”,然后再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诗句中“物理”指大自然和人事的兴亡盛衰自有其规律,非一人之力所能。这其
39、中由写惜花伤春,到写人事的兴衰,都是诗人关心国事的体现;借酒消愁也好,及时行乐也罢,都反映出诗人愿意为国效力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并非真的消极避世。对以上内容进行整理即可。白话诗歌落下一片花瓣就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瓣吹落,怎不令人发愁?暂且看着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莫嫌伤感太多,只管将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小堂上筑起了巢,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名荣华绊住自己呢?(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鲁迅在自题小像中流露出感到“同胞未醒”的苦闷忧虑和表示为国献身的句子是“,”。(2)
40、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答案(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桑地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在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他是。无论是84天的“背运”,还是在与马林
41、鱼搏斗“感觉到自己要垮下去的时候”,他“还要试它一试”,还要“忍住一切的疼痛,抖擞当年的威风,把剩余的力气统统拼出来”。在与鲨鱼群进行的境况中,老人在的情况下,仍然拖着伤残的身躯,与残暴的鲨鱼展开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虽然桑地亚哥在与暴力世界的较量中失败了,但他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最终,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他也正在梦见狮子。这是对未来胜利的向往,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因此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B.然而在对待输赢的风度上,他赢
42、得了胜利。C.然而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D.然而在对待胜利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答案C解析本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A项,根据语境,可知前后没有因果关系;B项,说的是输赢,但结合语境,桑地亚哥应该只是面对失败;D项,“对待胜利”意思和语境相反。故选C。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冕之王声嘶力竭精神抖擞众寡悬殊B.无冕之王殊死搏斗精疲力竭众寡悬殊C.冠冕堂皇殊死搏斗精神抖擞难以匹敌D.冠冕堂皇声嘶力竭精疲力竭难以匹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无冕之王:虽然没有被加封官衔,但也是一个高官,指没有权威的名义而影
43、响、作用极大的人。冠冕堂皇:形容故意显得外表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此处是想赞扬桑地亚哥,应用“无冕之王”。殊死搏斗:进行了事关生死的斗争。声嘶力竭:声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拼命地叫喊(含贬义)。同样,主人公是一个正面形象,应用“殊死搏斗”。精疲力竭:意思是精神、力气消耗殆尽,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饱满。此处用来形容疲惫的桑地亚哥,应用“精疲力竭”。众寡悬殊: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难以匹敌:难与对手争锋匹敌。此处写桑地亚哥与残暴的鲨鱼展开了一场搏斗,应用“众寡悬殊”。故选B。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44、)A.虽然他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B.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C.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一副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D.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看守着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序不当,一是“他”应该放在“虽然”之后;一是“一副”应该放在“巨大的”之前。这就可以排除A、C;由于老人和小孩之间是朋友关系,故而D项中的“看守”一词使用不当。故选B。20.根据材料所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补写不超过15字。(6分)祥林嫂当然极其不幸
45、,尤其是,命运出现了最大的危机。贺老六死去后,无奈中她又投奔了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和鲁家太太也还勉强能容纳她,只是忌讳她“不祥”,;他们最后解雇祥林嫂,主要是因为她变得神经质地唠叨,他们觉得那是一个人完全不中用了的症状,所以,并在寒冬里,以“天问”式的自言自语,倒毙在了荒街野巷。答:答案她和贺老六的爱子被狼叼走后不让她参与年关的祭祀罢了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每句2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处,结合后面内容“命运出现了最大的危机”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讲她和贺老六的孩子阿毛被狼叼走后;第处,结合“只是忌讳她不祥”分析,此处
46、主要讲不让她参与年关的祭祀;第处,结合“解雇”“并在寒冬里,以天问式的自言自语,倒毙在了荒街野巷”分析可知,此处主要讲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2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不得多于18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曹雪芹如一个丹青妙手,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重点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和李逵等108个好汉的形象一样,在红楼梦中重点描写了400多个人物。据徐恭时统计,红楼梦人物合计有975个,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个,无姓名称谓的243个。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同生活中的真人没有什么两样。答:答案(示例)曹雪芹塑造了众多逼真的人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即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这段内容的主要含
47、义。书中人物众多,但无重复的,且个性鲜明。所以在塑造人物方面可谓鲜明逼真。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磨”既有摩擦、磨合的意思,也有研磨、打磨的意思,还有磨炼、磨砺的意思。有时候,“磨”能带来精致;有时候,“磨”代表一种慢生活;有时候,“磨”意味着没有效率请以“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指导文章标题只有一个“磨”字,这为审题带来了一定困难,却也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根据材料提供的词语的含义,就可以有多种立意。从“摩擦、磨合”出发,可以有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怎样在矛盾冲突中求得双赢和共存的立意;从“研磨、打磨”出发,可以有如何对待工
48、作、树立怎样的敬业精神方面的立意;从“磨炼、磨砺”出发,可以有如何对待磨难、怎样立志成材方面的立意。根据提示“磨能带来精致”,可得出“十年磨一剑”“工匠精神”的立意;根据“磨代表一种慢生活”,可得出放慢生活节奏的立意;根据“磨意味着没有效率”,可以从“磨蹭”“消磨”出发,评论胸无大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人生态度。佳作展台磨王凯国人似乎特别推崇快,快马加鞭、大干快上、快人快语、快刀斩乱麻等,这些词语耳熟能详,而对于慢则会讥之曰“磨蹭”。于是,“快”成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标志:手机在响,电话在催;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车要高速公路;做事要名利双收;理财要一夜暴富。有人说,中国人成了世
49、界上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他们总是风风火火,把每一天都当作打仗来过。是的,磨蹭不可取,可是,别忘了还有“十年磨一剑”之说呢。司马迁为著史记,遍访古迹,广交天下豪杰,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时珍一生游历山水,走遍名山大川,阅尽奇花异草,终成一本本草纲目;释迦牟尼修行多年,终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从此佛教教义传遍天下。这些“磨剑”的故事说明一个真理: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是的,磨蹭不可取,可是,别忘了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言呢。玉乃天成,往往生在深山人未识,只有经过玉匠的精心打磨,
50、方能熠熠生辉成为稀世宝物。生活也像琢玉,慢以致远,在悠闲中才能品味生活的情趣,感悟生命的真谛。古人喝茶,浅斟慢品,一杯茶就是一部书,“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以至于喝茶喝出了文化。以陆羽的茶经为脉,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古老文化的根,这不得不得益于闲人杯中的“慢茶”。印第安有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长期迁徙,每走两天就停下来休息一天,代代如此,绝无例外。有人疑惑地问部落首领,首领解释说: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与其说他们在休息,不如说他们在打磨灵魂。盲目求快,揠苗助长,适得其反,这样的快不是真正的快。近来国内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究其根源,大多数跟盲目求快有关。赶工期,超进度,盲目攀比,
51、一窝蜂地大赶快上,速度上去了,却埋下安全隐患,这样的“快”有何意义?相反,急事慢行,反复调查,科学论证,防患于未然,这样速度慢了,但是保证了质量,杜绝了安全隐患,这样的慢其实也是快。我们还是回到“磨”字上来吧。磨者,慢也。正像快未必都能代表正能量一样,慢未必都是负能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可强调“快”而否定“慢”,亦不可强调“慢”而否定“快”,这才是我们应取的科学态度。名师点评文章思路清晰,文采斐然,很有现实意义。开头从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快”的现象落笔,真实自然。主体部分,先说“磨蹭”不可取,然后笔锋一转,提出“十年磨一剑”之说,并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反驳,得出欲速则不达,盲目求快,适得其反的结论,开阖有度,观点鲜明。结尾又辩证指出“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使文章严谨,说理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