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098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评价(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素养评价(五)(第五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B.C.D.2.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开放性【解析】1选A,2选B。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第2题,图示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02

2、0温州高二检测)图1、图2表示两座山的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状况。完成3、4题。3. 图1中自然带与图2中最相似的自然带()A. 甲B. 乙C. 丙D. 丁4. 图1与图2雪线高度存在差异,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和主导因素是()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热量B.垂直分异规律水热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分D.地方性分异规律地形【解析】3选B,4选A。第3题,图1山麓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按照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判断,图1中自然带应为针叶林带;图2中山麓自然带为荒漠石山和温带荒漠,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水分条件变好,甲处应为山地(温带)草原带,再向上,降水增加,蒸发减弱,水分条件更好,乙处应形成针叶林带,向

3、上出现亚高山草甸带,再向上丙、丁应分别出现高山垫状植被带、高寒荒漠带,由此判断,图1中自然带与图2中最相似的自然带是乙。第4题,根据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判断可知,图1山地位于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而图2山地位于温带地区,由于纬度差异,导致气温高低不同,从而使得图1与图2雪线高度存在差异,因此这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热量。明代以来,中国气候转寒,红驼悄然出现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境间的荒漠草原上。红驼食性广杂,主要啃食荒漠中的梭梭草、骆驼刺等盐地沙生植物的嫩枝,它属游走性动物,吃一顿要走几十千米,其粪便散落在荒漠中,能起到改善土壤、促进沙生植物生长的作用。阅读材料和“我国红驼分布图

4、”,完成57题。5.明代以来,引起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是()A.生物B.土壤C.气候D.水文6.下列关于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转寒,蒸发旺盛,植被减少B.荒漠降水稀少,骆驼刺根系浅C.红驼啃食沙漠植物,使气候变干D.驼粪为草原土壤提供了有机质7.造成红驼分布区与同纬度沿海地区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海拔 D.太阳辐射【解析】5选C,6选D,7选B。第5题,由材料“明代以来,中国气候转寒”可看出,明代以来,引起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是气候。第6题,气候转寒,气温降低,蒸发减弱;荒漠降水稀少,骆驼刺为吸收地下水,根系较深;红驼

5、啃食沙漠植物,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不会使气候变干;驼粪为草原土壤提供了有机质。 第7题,红驼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同纬度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两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读“某地区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810题。8.引起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水文C.气候D.生物9.图示各自然要素统一的演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独特性 B.区域性C.差异性 D.整体性10.阶段山脉东西两侧植被的差异体现了()A.地方性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解析】8选A,9选D,10选A。第8题,从到阶段,岩层受挤压逐

6、渐隆起形成背斜山,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深入内陆,导致该地区大陆东部地区从原来的森林植被逐渐退化为草地、荒漠。岩层引起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第9题,图示中地形出现变化后,导致气候发生变化,进而植被发生改变。这说明自然环境其中一要素改变后,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到达另外一种平衡状态,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0题,阶段山脉东西两侧植被出现了差异。西部为森林东部以荒漠为主,这是西侧山地阻挡来自海洋的水汽后,山地东侧降水减少而形成的,这是地形导致的地方性分异规律。(2020潍坊高二检测)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 该地木

7、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图)。据此完成 11、12题。11.图中信息反映出()A.木本物种丰富度在 2 900 米左右最低B.在 2 5003 100 米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C.木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D.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12.海拔 3 200 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大幅度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解析】11选B,12选A。第1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获取,木本物种丰富度在3 2003 500米最低;木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先降、再升、再降;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先升高后下降再上升;在2 5003 100

8、米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第12题,海拔在3 200米之上,木本物种较少,对阳光的阻挡减弱,此时草本物种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物种丰富。201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塞罕坝林场(如图)建设者们的事迹感人至深,50多年来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据此回答1315题。13.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放苑开垦 掠夺式采伐 过度捕猎 连年山火发展旅游业A. B.C. D.14.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

9、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阳坡和平地降水相对较少B.阳坡和平地上层较薄,砾石较多C.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 D.阳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15.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灌木D.针叶林【解析】13选D,14选C,15选D。第13题,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放苑开垦、掠夺式采伐、破坏植被等,对;过度捕猎不是植被消失的原因,错;缺乏管理,连年山火,导致土壤荒漠化,对;发展旅游业,不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错。 第14题,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

10、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原因可能是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第15题,该地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说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2021温州高二检测)乞力马扎罗山位于0与3S之间,是非洲第一高峰,下图为该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6、17题。16.该山地南坡各林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大于北坡,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B.晴天较多,热量条件好C.坡度较缓,土壤厚度大D.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17.甲地植被类型或自然带是()A.雨林、常绿阔叶混交林B.山地热带季雨林C.热带疏林草原带D.山地灌木草甸带【解析】16选A ,17选C。第16题,南坡山麓有热带雨林分布,且

11、积雪冰川下限高度较低,因此该山地南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这也是该山地南坡各林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大于北坡的主要原因;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南坡降水较多,云雨天气较多,因此南坡的晴天较少;坡度和土壤厚度对林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影响不大,因此坡度较缓和土壤厚度大不是该山地南坡各林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大于北坡的主要原因;材料信息表明,“乞力马扎罗山位于0与3S之间”,南坡纬度较高,因此太阳辐射并不比北坡强。第17题,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受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影响,当地没有形成以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类型,山麓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一般形成稀树草原植被和热带稀树草原带,图中显示,甲地植被位于山麓附近地区,因

12、此甲地植被类型或自然带应是热带疏林草原带。18.(2021嘉兴高二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地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呈现出垂直变化。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南北山坡的植被分布情况,该山地广泛分布着油松,但马尾松仅集中分布在该山地的南坡低海拔地区,马尾松耐水湿,是南方地区重要的荒山造林常绿树种。马尾松仅分布在该山地的南坡低海拔地区,最可能是因为()A.热量丰富B.土壤潮湿C.光照充足D.地势平坦【解析】选 B。根据材料可知,马尾松耐水湿,是南方地区重要的荒山造林常绿树种。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最可能为秦岭,其南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坡地水分向低海拔处汇集,导致南坡低海拔地区土壤潮湿,适合马尾松的生

13、长;材料信息重在体现马尾松“耐水湿”这一特点,并未体现热量、地形对其生长的影响,AD选项不是最有可能的原因;秦岭南坡为阳坡,南坡其他海拔处的光照也充足。(2021宁波高二检测)读下图“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9、20题。19.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B.针阔混交林C.热带雨林D.荒漠20.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海拔D.土壤【解析】19选 A,20选 B。第19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此地位于四川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甲位于落叶阔叶林带下面,最可能是常绿

14、阔叶林。热带雨林、针阔混交林、荒漠均不是亚热带基带植被类型。第20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根据图示可知,该山地东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坡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进而导致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东西两坡热量、 海拔、土壤相差不大。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生物量是指一个有机体或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积累的有机质总量,其在生物器官(干、枝、根、叶、皮)的分配比例与器官功能强弱有明显关系。一般而言,根系从土壤中获取的水分和养分首先供给树枝的生长,水分多少影响着树枝生物量的占比。下图为天山雪岭云杉个体生物量

15、和各器官生物量占比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2123题。21.图中水分条件最好的垂直范围是()A.1 5001 800 mB.1 8002 100 mC.2 1002 400 mD.2 4002 800 m22.影响干、皮生物量占比在图示垂直范围内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风向23.根、叶生物量占比随海拔升高是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根、叶生物量占比在高海拔处增大的原因是()A.大风和降水少B.土层厚和强光照C.低温和强光照D.低温和病虫害【解析】21选D ,22选A,23选C。第21题, 一般而言,根系从土壤中获取的水分和养分首先供给树枝的生长,水分多少影响着树枝生物量的占

16、比,枝生物量在2 4002 800 m的比重最大,说明其水分条件最好。第22题, 干、皮生物量占比在图示垂直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海拔升高,热量减少,干、皮生物量下降;随着海拔升高,水分可能增多也可能减少;高处空气稀薄,光照强,风向不确定。第23题, 大风不利于叶生物量的增加;海拔高处土壤较薄;低温和强光照有利于根、叶生物量占比增大;病虫害会导致生物量减少。(2021宁波高二检测)高黎贡山脉两侧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图1为高黎贡山脉南段两侧部分区域略图,本区域山地冰川的雪线海拔在4 800 m左右,图2为图1中密支那和保山的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24、25题。24.密支那的自然带类型与主

17、要成因,组合正确的是()海拔高度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深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坡A.热带季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热带季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5.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怒江河谷Q点向西北方向攀登图1中高黎贡山,考察其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他们自Q点到山顶依次看到的自然景观排列正确的是()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干暖灌丛;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冰雪A.B.C.D.【解析】24选A,25选C。第24题,读图可知密支那位于伊洛瓦底江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故正确;该区域季节性的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故错误;密支那一带地处中南半岛之上,夏季深

18、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故正确,读图可知密支那北部的海拔较高,南部的海拔较低,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故正确,结合图中的降水和气温统计资料图可知密支那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侯,其植被带为热带季雨林带。第25题,读图可知Q点位于中南半岛之上,该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基带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带,该兴趣小组自Q点向西北方向攀爬时随着海拔的升高其热量条件逐渐变差,水分条件也会有所变化,因此,植被也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可知他们自Q点到山顶依次看到的自然景观是干暖的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即,该区域的山体海拔还不足够高,因此,不会出现高山冰雪带。三、非选择题(共45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

19、要求。(10分)材料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1)珠峰南坡山麓的自然带A是带 ,自然带C对应的代码是(高山针叶林带 高寒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2)珠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同分异规律有些相似,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珠峰南坡自然带比北坡数目多,分析其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珠峰南坡山麓面向印度洋,特别是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常绿阔叶林带,C位于高山灌木林带之上,应为高山草甸带。第(2)题,由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可知,该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垂直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变化类似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水热状况的变化。第(3)题,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山麓位于海拔约4

20、000米的青藏高原上,而南坡自然带的基带的海拔在2 500米以下,且南坡为向阳坡,因此南坡的自然带较北坡复杂而完整。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纬度地带性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水热状况变化很大。(3)南坡山麓的海拔比北坡低,相对高度大;南坡是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约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以内,素有“千湖之国”的美称,地理环境南北各具特色,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与中部以丘陵为主,南部沿海以平原为主。芬兰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6%,乳畜产品世界闻名。(1)简述芬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所体现的主要地域分异规律及判断依据。(2

21、)分析芬兰亚寒带针叶林广泛分布的自然地理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从气温分布、农业类型等角度推断芬兰的地域分异规律。随着纬度的升高,热量降低,农业生产方式由种植业向林业及狩猎业过渡,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2)题,从热量、降水、蒸发等角度分析芬兰亚寒带针叶林广泛分布的自然地理原因。该地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时,多锋面雨,极地东风将北冰洋水汽输入,降水量较大。答案:(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随着纬度的升高,热量降低,农业生产方式由种植业向林业及狩猎业过渡。(2)该地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

22、;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时,多锋面雨,极地东风将北冰洋水汽输入,降水量较大。28.(2021天津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秦岭南北宽100150千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如图示意秦岭南北坡的景观差异。(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指出北坡一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说明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的专家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与秦岭南坡相比较,北坡一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及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坡向和纬度

23、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秦岭南坡相比,北坡为冬季风(或寒潮)迎风坡,受寒冷气流影响大,气温较低;北坡处于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与南坡相比,北坡纬度相对略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导致气温较低。第(2)题,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及原因应从气温的垂直变化方面进行说明。图中显示,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在海拔3 400米附近及以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冷湿。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表明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再结合自己的观念针对性地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赞同专

24、家观点,理由可从分界指标和图中信息进行归纳说明,我国暖温带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亚热带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图中显示,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以上为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暖温带植被分界线相同,因此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如果选择不赞同专家观点,理由是自然区之间本身不具有明确的界线,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不需要更精确,也没有更精确的界线;图中800米等高线为垂直方向上的界线,水平方向暖温带与亚热带还是以秦岭为界更科学。答案:(1)特点:气温较低。原因:冬季风(或寒潮)影响大;阴坡多,不利于接受太阳光照:纬度相对较高,

25、获得太阳光热较少。(2)特点:冷湿。原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3)赞同,理由: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说明是亚热带(是亚热带的代表植被群落);800米以上(常绿阔叶林消失)为落叶阔叶林,说明是暖温带(是暖温带的代表植被群落)。不赞同,理由: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模糊性);水平方向的暖温带与亚热带以秦岭为界。29.下面图1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图1中MN一线剖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大量鱼类死亡的原因。(2)请说明C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3)据图2简析

26、MN一线剖面的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4)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海拔相近,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说明形成这些差异的主导因素。【解析】第(1)题,该处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沿岸存在上升流,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上升流减弱,水温升高,从而导致鱼类死亡。第(2)题,主要从地形和洋流方面分析。第(3)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MN一线剖面地形不断隆起,海拔升高,阻挡了西风,导致P地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第(4)题,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从基带、自然带种类与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A地附近海域水温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上升流减弱,表层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饵料缺乏。(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南北方向延伸。(3)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4)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表现: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主导因素:纬度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