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924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个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 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 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仅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C. 传入神经又称为感觉神经,将接

2、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D. 传出神经可以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正确;B、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主要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但是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也就是说脑神经也对内脏器官有支配能力,B错误;C、传入神

3、经又称为感觉神经,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C正确;D、传出神经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D正确。故选B。2. 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其中为115B. 当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C. 标志重捕法还可用于调查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 标记后放回的田鼠更难被再次捕捉,会使调查结果偏大【答案】D【解析】【分析】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

4、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详解】A、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其中为1.015,此时田鼠种群表现为“J”型增长,A错误;B、当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此时田

5、鼠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因此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防止鼠害的最佳时期是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的某时期,而且越早防治越好,B错误;C、通常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D、标记后放回的田鼠更难被再次捕捉,从而导致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被标记的数目偏小,因此会使调查结果偏大,D正确。故选D3.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B. 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的协调就可维持内环境稳态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渗透压的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6、等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内环境稳态主要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是也离不开其他系统的参与,如运动、消化、呼吸等系统,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但不一定引起渗透压下降,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考查对内环境

7、稳态知识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4. 关于如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生长现象,且测得其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f,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2f,h)B. 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茎背地性,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0,f)C. 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D.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生长素浓度与促进生长作用之间的关系,C点对应的g浓度是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小于g,随生长

8、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增强,大于g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B、D点生长素的促进效应相同,E点生长素浓度为h时促进作用降低至0。【详解】A、由于受重力影响,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测得其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f,近地侧被抑制,生长素浓度应大于h,A错误;B、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面,B正确;C、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所以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利用大于h的生长素浓度抑制杂草生长,C正确;D、顶

9、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大于h,D正确;故选A。【点睛】结合生长素的两重性及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分析题图。5. 如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途径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胰岛B细胞B. 途径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C. 途径属于水盐平衡的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D. 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

10、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详解】A、途径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B、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C、抗利尿激素D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

11、放,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A。【点睛】6. 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适宜强度的刺激进行如下实验:只刺激a神经元,只刺激b神经元,先刺激a立即再刺激b。结果c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分别为曲线甲、乙、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属于反射B. 由图可推知,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抑制作用C. 适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不会产生电位变化D. 若c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刺激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则c为垂体【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只刺激a神经

12、元,甲出现动作电位,说明突触1释放的递质起兴奋作用,只刺激b神经元,乙不出现动作电位,先刺激a立即再刺激b,动作电位减弱,说明突触2产生抑制作用。【详解】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由于不是在反射弧上完成的,不是反射,A错误;由图可知,只刺激b神经元时,c不兴奋,可推测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抑制作用,B正确;适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兴奋,会产生电位变化,C错误;若c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刺激能够分泌促激素,则c为垂体,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及动作电位的发生。神经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性神

13、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抑制,不产生动作电位。7.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根尖细胞中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但不含乙烯B. 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授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正常的番茄种子C. 利用较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除去小麦田中的单子叶杂草D. 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能显著提高其纤维长度【答案】D【解析】【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及生理功能:激素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生理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嫩叶、发育中的种子在各器官中都有分布,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

14、,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促进子房发育;促进生根赤霉素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主要分布于未成熟的种子、幼芽、幼根等幼嫩组织和器官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诱导淀粉酶的形成细胞分裂素根尖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的衰老;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促进气孔的开放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是最重要的生长抑制剂,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引起气孔关闭,增加抗

15、逆性乙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多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脱落;促进气孔关闭,促进侧芽、块茎休眠;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详解】A、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够合成乙烯,根尖细胞中也含有乙烯,A错误;B、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授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籽番茄,B错误;C、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利用较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除去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C错误;D、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用赤霉素处理的芦苇,能显著提高其纤维长度,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要求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分布部位及

16、功能,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8. 下列有关人体膝跳反射与“憋尿”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两种行为的反射弧都包括五个基本结构组成部分B. 相应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C. 两种活动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也都受大脑皮层控制D. 两种活动的过程中都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答案】C【解析】分析】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是最简单的反射活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详解】A、

17、两种行为的反射弧都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基本结构组成部分,A正确;B、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B正确;C、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憋尿”行为受大脑皮层控制,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D、两种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故都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D正确。故选C。9. 下列有关以种群和群落为研究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只是用时不同B. 森林群落中仅大部分山毛榉和五针松被砍伐

18、,降低了群落丰富度C. 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只含有一个物种D. 农田中的高粱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结果: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详解】自然条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只有在适宜条件下,才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A错误;森林群落中仅大部分山毛榉和五针松被砍伐,没有降低了

19、群落丰富度,因为森林中物种数目没有减少,B错误;一个物种可以生活中不同的地域中,从而形成多个种群,而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C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针对某区域内不同物种而言,不是对同一物种形成的种群而言,D错误。【点睛】注意: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于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全部的生物的统称,所以不能以群落中某个种群来体现其空间结构,而是所有种群呈现出来的结构。10. 近日,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罹患“渐冻症”的29岁湖北籍北大女博士。“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从发现至今已有130多年,病因至今不明,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患的即为该病。该病患者的所有感

20、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因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包括吞咽和说话困难,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故称“渐冻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应属于传出神经元B. 患者体内的传入神经元是正常的C. 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D. 呼吸衰竭的原因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

21、成感受器。2.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做出的。【详解】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即为传出神经元,A正确;B、患者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故可知体内的传入神经元是正常的,B正确;C、患者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能判断出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C正确;D、题意显示呼吸衰竭是患者最终的死因,其原因也可能是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导致无法完成呼吸运动所致,并不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所致,D错误。故选D。11.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生命现象中,有利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是A. 健康人体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各种化学成分保持恒

22、定不变B. 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C. 在缺水状态下,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机体尿量也随之减少D. 处于饥饿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下降,胰岛素的浓度也会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

23、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以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B、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B错误;C、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C错误;D、人在饥饿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下降,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胰岛素含量下降,D正确;故选D。12. 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如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a和图b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b和图c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B.

24、 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C 肾上腺素通过催化多种化学反应调节生命活动D. 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肾上腺素的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图a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图b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血管细胞,导致结果不同,图b和图c中的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导致结果不同,A正确;当人处于危险的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骨骼肌中血管舒张,使血液更多的流向骨骼肌,增强机体运动能力,B正确;肾上腺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靶

25、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但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因此肾上腺素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13. 将某小鼠的皮肤移植给多只同种小鼠后,将受皮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环孢霉素A,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每天统计植皮的存活率,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受皮鼠与供皮鼠的细胞表面抗原不完全相同B. 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大于乙组小鼠C. 环孢霉素A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D. 使用环孢霉素A有可能提高人体器官移植患者的存活率【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免疫与免疫

26、排斥反应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对甲、乙两组小鼠处理的异同”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分析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外源供皮在受皮鼠上的存活率最终降为零,说明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受皮鼠与供皮鼠的细胞表面抗原不完全相同,A正确;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比乙组小鼠出现的时间晚,外源供皮存活的时间长,说明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小于乙组小鼠,进而说明环孢霉素A能够减弱免疫排斥反应,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B错误,C正确;对人体器官移植患者使用环孢霉素A,能够减弱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

27、植器官的成活率,D正确。14. 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激活X神经元的小鼠模型,用以研究X神经元对水平衡的调节作用。用三组模型小鼠进行了如下实验,开始光刺激后,测量15分钟内的饮水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X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平衡调节中枢B. 实验中的A组比B组小鼠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少C. A组实验小鼠的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导致饮水增加D. C组小鼠水摄入量比B组多是光激活X神经元所致【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

28、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X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分平衡的调节中枢,A正确;B、实验中的A组在光刺激前48小时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C、A组实验小鼠光刺激前48h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导致主动饮水,C正确;D、根据B组和C组的结果可知,光刺激导致C组饮水增加是光激活X神经元所诱导的饮水,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考查了水分平衡调节及其机理,识记水平衡调击过程,结合处理方式和图形分析,是解题的突破口。15. 如图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和表示三种

29、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由图分析,激素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 若图中为性激素,则激素是促性腺激素C. 人受寒冷刺激时,c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激素含量增加D. 当饮食过咸时,c还能释放大量抗利尿激素.以维持机体水平衡【答案】D【解析】【分析】a是垂体,b是甲状腺或性腺,c为下丘脑。为促激素释放激素,为促激素。【详解】A、由图示分析可知,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A正确;B、若图示为性激素的分泌调节,则a分泌的激素为促性腺激素,B正确;C、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增加,此时激素含量都会增加,C正确;D、当饮食过咸时,a还能释放

30、大量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机体水平衡,D错误。故选D。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个小题,每个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意要求的。16. 胰腺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等消化酶,胰液通过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如图是胰液分泌的部分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促胰液素的作用体现了细胞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B. 由图可以看出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双重作用C. 图中的迷走神经属于躯体运动神经,可控制胰腺的分泌活动D. 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内环境参与食物的消化【答案】CD【解析】【分析】本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

31、系,体液调节过程往往涉及到神经调节。【详解】A、图中小肠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对胰液的分泌,体现了小肠细胞和胰腺细胞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胰腺分泌胰液受迷走神经调节,还受促胰液素调节,即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双重作用,B正确;C、迷走神经属于内脏运动神经,可控制胰腺的分泌活动,D错误;D、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消化道参与食物的消耗,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D。【点睛】17. 下图所示为人体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不同的体液,A和B表示两种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液、和等构成了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 若

32、组织细胞肝细胞,则物质B可以是葡萄糖、甘油或肝糖原C. 中液体增多时会引起组织水肿,液体增多的原因一定是淋巴管堵塞D. 若图中组织细胞是物质A的靶细胞,则物质A可以定向运输至该细胞【答案】BCD【解析】【分析】1、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

33、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2、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为血浆,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物质A可以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中,而B物质为组织细胞的分泌物或者代谢产物,B物质进入组织液后再进入血浆。【详解】A.为血浆,为组织液,它们与淋巴液等构成了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B.若组织细胞是肝细胞,则物质B可以是葡萄糖、甘油,但不能是肝糖原,肝糖原储存在肝脏细胞内,B错误;C.组织液中液体增多时会引起组织水肿,液体增多的原因比较多,如淋巴管堵塞、营养不良、过敏等,C错误;D.物质

34、A是通过体液运输的,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D错误。故选BCD。18.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B. 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会变为曲线C. 曲线的下降段是Na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D. 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答案】AB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此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

35、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一直是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不兴奋;突触后膜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详解】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保持外正内负电位,出现曲线模式,A错误;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时给予适宜刺激,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降低,但膜电位变化不会变为曲线所示,B错误;C、曲线的下降段Na+离子通道关闭,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所致,C错误;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细胞不兴奋,出现曲线模式,D正确。故选ABC。19.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下图1表示瘦

36、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使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瘦素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下丘脑B. 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的抑制时,处的膜电位无变化C. 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D. 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答案】C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当机体脂肪含量过高时,脂肪细胞分泌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从而使饱中枢兴奋,饥中枢抑制,降低人的食欲,机体进食减少,据此答题。【详解】A、瘦素是一

37、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以胞吐作用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没有定向运输,A错误;B、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的抑制时,则处的膜电位发生变化,静息电位差更大,更难兴奋,B错误;C、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C正确;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那么,饥中枢不会被抑制,机体仍然可以大量进食,仍可能导致肥胖,D正确。故选CD。20. 2020年6月16日,中国医药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新冠病毒灭

38、活疫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 若机体多次接种该疫苗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C. 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与新冠病毒在内环境中结合D. 接种的疫苗将刺激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答案】ACD【解析】【分析】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属于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多次接种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再次接受到抗原刺激后,记忆细胞可快速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功能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疫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B、机体多次接种疫苗会增加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数量,不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

39、敏反应,B错误;C、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主要在内环境中分布,因此可与新冠病毒在内环境中结合,C正确;D、疫苗的本质是抗原,可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属于细胞因子,D正确。故选ACD。【点睛】第卷(非选择题)三、综合题:本题共5个小题,将每个小题的答案均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处。21.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假设实验在适宜条件下肌肉和神经组织均能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将2个微电极置于图甲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刺激e处,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偏转。(1)刺激e处,指针偏转次数和方向

40、是_。(2)若将b、c处的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中,适当降低溶液中的Na+溶液(低Na+),请在图丙坐标里画出低Na+溶液中神经细胞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_ (3)若已知阿托品溶液阻隔兴奋在神经纤维与肌细胞的连接处传递,现将阿托品溶液滴加在脊柱内部处,刺激d处,结果肌肉不收缩,电流计不偏转。说明脊柱内部存在_结构。(4)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推测与化学突触比较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_,方向是_。【答案】 (1). 指针发生2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2). (3

41、). 突触 (4). 快 (5). 双向的【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b、c、e位于传出神经上,d位于传入神经上。动作电位产生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经过突触时有突触延搁,速度会变慢。【详解】(1)刺激e处兴奋可由e处向左传导,先后到达c、b两电极,因此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2)若将b、c处的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中,适当降低溶液中的Na+溶液,会使动作电位幅度下降;则在图丙坐标里用虚线画出低Na+溶液中神经细胞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如下:。(3)已知阿托品溶液阻隔兴奋在神经纤维与肌细胞的连接处传递,现将阿

42、托品溶液滴加在脊柱内部处,刺激d处,结果肌肉不收缩,电流计不偏转,说明在脊柱中存在突触结构。(4)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推测与化学突触比较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快,方向是双向的。【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递过程,意在提高学生识图判断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22. 为研究生长素(IAA)和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影响,选用番茄幼苗做了以下实验:实验l:将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作如图l所示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幼苗生长情况。实验2:将生长两周的番茄幼苗叶片分别进行

43、A、B两种处理(A处理: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处理;B处理: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中再分别加入适宜浓度的等量、等浓度的乙烯),3h后测定细胞膜的透性,结果如图所示。(1)在番茄幼苗中,生长素可由_(一种氨基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其化学本质是_。在成熟组织的韧皮部中,生长素可以进行_运输。(2)实验l中,幼苗将_(填“向光弯曲”、“直立”或“不”)生长,对出现这一现象的解释是_。(3)据图2两组结果推测,A组用高浓度IAA处理后,细胞膜透性明显增大的原因是_。【答案】 (1). 色氨酸 (2). 吲哚乙酸 (3). 非极性 (4). 直立 (5). 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下端背光侧和向

44、光侧IAA分布均匀,生长速度相同 (6). 高浓度IAA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合成部位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运输特点: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器官脱落。【详解】(1)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形成的,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在幼嫩组织如茎尖或芽尖,生长素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2)由于幼苗没有尖端,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不影响I

45、AA的分布,IAA运输到下面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下端背光侧和向光侧IAA分布均匀,生长速度相同,因此幼苗将直立生长。(3)由实验2结果可知,A处理曲线在无外源乙烯和低浓度IAA时,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处理曲线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处理曲线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因此可推测当IAA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点睛】答题关键在于运用生长素产生运输和作用、乙烯的作用等有关知识分析实验设计,得出实验结论。23. 下丘脑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及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人感觉

46、寒冷时,下丘脑可通过分泌_(激素)最终实现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2)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多尿。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_,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且患者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_(填“多”或“少”)一些。(3)下丘脑也可调节血糖平衡,如图所示,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_。写出通过A途径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射弧:_。胰岛素的作用是_。【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3). 相应受体(或抗利尿激素的受体) (4)

47、. 多 (5). 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6). 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 (7). 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解析】【分析】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2.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

48、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由胰腺的胰岛细胞分泌,但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升高血糖作用,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详解】(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人感觉寒冷时,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实现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调节作为体液调节的重要内容,甲状腺激素调节表现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2)激素与靶器官、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作为信使传递信息。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进而

49、表现为多尿,患者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些。(3)由图示可知,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通过A(神经调节)途径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射弧为: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为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点睛】熟知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血糖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反射弧的写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24. 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

50、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临床表现多样,但有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1)EB病毒侵人人体后,临床表现发热的现象,若某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9.5度的高温,此时患者体内的产热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2)EB病毒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一方面可以吞噬消灭病毒,另一方面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上述过程是人体的第_道防线在发挥作用。当EB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主要通过_免疫来清除病毒。(3)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是接种疫苗,目前市场上已经有针对EB病毒的疫苗问世,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原理是_。(4)在EB病毒的

51、临床检测中,利用灵敏度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相应的EB抗原,其免疫学原理是利用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具有_性。【答案】 (1). 等于 (2). 二、三 (3). 细胞 (4). 机体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 (5). 特异性【解析】【分析】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形成。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作用)和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发挥作用)。【详解】(1)由于

52、患者体温维持在39.5度的高温,保持稳定,则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2)EB病毒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吞噬消灭病毒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当EB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来清除病毒。(3)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原理是:疫苗在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获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力。(4)在EB病毒的临床检测中,利用灵敏度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相应的EB抗原,其免疫学原理是利用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具有特异性。【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免疫调节的过程和应用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

53、的三道防线,明确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以及疫苗的作用原理,并能结合实例作答。25. 湿地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科学家在近水缓冲区与核心区进行科学考察、鸟类研究等,发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孕育着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植物类核心区有荻、蒲、芦苇等挺水植物,近水缓冲区有荇菜、莲、芡实等浮水植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区别湿地中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该特征的不同体现了湿地群落具有_结构。(2)从消耗氧的角度看,该湿地中荇菜与泥鳅的种间关系是_。(3)如图表示湿地中某鸟类种群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表示出生率,表示死亡率)。该生物种

54、群在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若一段时间后,上图中的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答案】 (1). 物种组成(群落的丰富度) (2). 水平(空间) (3). 种间竞争 (4). “J”型 (5). K值(环境容纳量)【解析】【分析】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

55、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显然要区别湿地中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要看二者的物种组成,该特征的不同体现了湿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2)从消耗氧的角度看,该湿地中荇菜和泥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因此荇菜与泥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该生物种群在如图所示时间内,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0,且增长速率保持不变,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若一段时间后,如图中的发生重合,即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0,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特征以及生物的种间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