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知识点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1.原始地球诞生于()A137亿年前 B46亿年前C38亿年前 D25亿年前知识点二地质年代表读太行山王莽岭地层图,完成23题。2图中显示的地层岩石的特点是()片理构造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属于变质岩A BC D3关于图中同一时代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一地层中都能发现化石B同一地层的厚度是相同的C同一地层的化石完全相同D越往下,地层越古老知识点三地球的演化史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46题。4在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过程()A大气演化 B化学演化C物理演化 D生物演化5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原始细菌出现的地质年代是()A太古代早期 B
2、太古代晚期C元古代 D古生代6动物由海洋开始大规模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A BC D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23题。2鱼类出现在()A太古代 B元古代C古生代 D中生代3三叶虫形成于寒武纪,灭绝于二叠纪。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形成于()A古生代 B元古代C中生代 D新生代易错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45题。4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A BC D5根据图中化石
3、,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6自3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C先北移后南移 D先南移后北移7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3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D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8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C环境变迁 D
4、海洋消失9“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1)考察名称: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考察工具准备:_。(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按成因分类,该
5、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代。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_环境向_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1在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有()A岩浆活动频繁 B火山活动趋向平稳C陆地面积辽阔 D亚欧大陆形成2下列现象与蓝绿藻的出现无关的是()A水体中有了游离态的氧气B赤铁矿的形成C紫红色石英砂岩的形成D
6、劳亚古陆的形成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A BC D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科学家认为这一类食肉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复原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4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C该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5该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A恐龙 B爬行类C被子植物 D三叶虫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67题。6图中、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
7、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7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现代地貌的形成与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地质地貌的演化问题,回答89题。8燕山运动产生的影响是()A劳亚古陆解体B冈瓦纳古陆连接成大陆C安第斯山形成D形成了我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9形成我国现代地貌格局的构造运动是()A海西运动 B加里东运动C燕山运动 D喜马拉雅运动地壳中的矿产资源
8、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积累下来的,不同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年代差异很大。下面是地球演化的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关于矿产资源的形成问题,回答1011题。10铁矿石形成的地质年代主要是在()A BC D11煤炭是目前人类的常规能源之一,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被掩埋在地下逐渐形成的。主要的成煤期是在()A BC D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无脊椎动物演化成脊椎动物与环境没有关系B蓝绿藻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C大气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D地理环境转向有氧环境,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13青岛某中学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去野外进行岩石考察,他们
9、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岩石的图片。下面是他们选取的比较典型的一张图片,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图片中的岩石属于_岩,常见的该类岩石具有哪些特征?(2)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据勘探发现,该地层中分别有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和蕨类植物化石。你能判断出图中甲、乙、丙、丁分别属于哪种化石吗?试推测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14读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目前正处于一次物种大消亡中,当代的大灭绝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现代工业的影响、迅速的人口增长,每天都有几十种动植物灭绝。(1)最近
10、4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变化的趋势。(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物种灭绝说明了什么?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必备知识基础练1答案:B解析:原始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2答案:B解析: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在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3答案:D解析:沉积岩地层常有化石,但不是每一层都能发现化石;地层的厚度受当时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可能不同;同一时代,生物可能是多样的,故化石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该处地层没有发生逆转,符合一般地层规律,即越往下,地层越古老。4答案:B解析:在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
11、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5答案:B解析:原始细菌出现于太古代晚期。6答案:C解析: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关键能力综合练1答案:B解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2答案:C解析: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的志留纪。3答案:A解析: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从寒武纪到二叠纪,对应的是整个古生代,选A。4答案:A解析: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含三叶虫
12、的化石和含鱼类的化石,故选A。5答案:B解析: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类,故选B。6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3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北界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排列。在此过程中,亚洲象分布北界先南移(3000年前至明代),后北移(清代),故选D。7答案:C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亚洲象生活于湿热地区,其分布范围北界可表示湿热气候范围北界。读图可知,明朝时湿热气候范围北界南移,即气候变冷明显,全球冰盖面积较大,故选C。8答案:C解析: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变迁,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C对。生物进化、环境污染是
13、逐渐变化的,不会导致生物突然灭绝,A、B错。海洋从来也没有消失过,D错。9答案:(1)生物化石(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3)沉积古生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海洋陆地抬升解析:第(1)题,命名时应突出生物化石这一关键主题。第(2)题,野外考察应有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回答合理即可。第(3)题,应熟知地质年代表,知道一些典型化石出现的年代等。第(4)题,结合现在的青藏高原的环境以及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即可。学科素养升级练1答案:A解析:在时期以前,地球表层处于剧烈的变化过程中,岩浆活动频繁,火山活动强烈,陆地面积不大,选A。2答案:D解析:蓝绿藻
14、的出现,使光合作用得以进行,释放了大量游离态的氧气,铁元素被氧化形成红色的赤铁矿,含有红色氧化铁的石英砂岩也形成了。劳亚古陆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与蓝绿藻的出现无关。故选D。3答案:C解析: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鱼类向两栖类发展。4答案:B解析: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对。该时期为古生代末期,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错。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5答案:D解析:图示时期是古生代末期,选D。6答案:B解析: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
15、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对产生影响,且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为区域干旱化趋向、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7答案:C解析: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造成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8答案:D解析:燕山运动中,劳亚古陆联合成为大陆,冈瓦纳古陆解体;安第斯山是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形成的;燕山运动形成了我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9答案:D解析:喜马拉雅运动使得海陆格局与现在渐趋一致,故选D。10答案:A解析:铁矿石主要形成于太古代、元古代两个古老的地质年代,选A。11答案:D解析:古生
16、代的蕨类植物、中生代的裸子植物、新生代的被子植物都是重要的成煤植物,选D。12答案:D解析: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A错。蓝绿藻是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功能,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对地理环境影响巨大,B错。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是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C错。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D对。13答案:(1)沉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2)甲在最上层,形成年代较晚,为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丁在最下层,形成年代较早,为三叶虫化石,依次可以判断乙为蕨类植物化石,丙为恐龙化石。图中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以下的岩层都发生了断裂,但
17、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所在岩层未发生断裂,故可判断断层形成于中生代后期到新生代前期。解析:第(1)题,图中岩层成层分布,可判断为沉积岩,沉积岩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第(2)题,一般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层,后形成的岩层在上层。结合图示信息即可判断。14答案:(1)加快(2)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等。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3)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和过度捕猎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环境和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灾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