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714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诗经两首 教案1. 简单介绍诗经。(详见积累运用)明确:诗经,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中期近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 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 160 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比”,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2. 氓是以什么线索来组织全文的?明确:作者顺着“恋爱婚变

2、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情感线索则顺着“热烈冷却冰 冻”的轨迹发展变化。3.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氓的课文内容。明确:氓是反映婚姻恋爱的一篇代表诗篇。本诗的女主人公以纯洁诚挚的心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没有得到,负心的男子骗取了她的财物,也骗取了她的爱情。本诗详细地交代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 到婚后生活及最后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因此,她对自己的过去,不仅是悔,而且有无比的恨,这里饱含着自己血泪的教训。也揭露了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及其坚强性格,十分感人。4. 了解文章的结构,把握情感,表达细节。

3、明确:全诗六章,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第一、二两章写弃妇和氓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情感处于欢快与幸福之中,感情基调是欢欣的。关键 语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明女子沉浸在爱河中。“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尽情享受爱的沐浴。第三、四、五章追诉婚后生活,情感处于痛苦与无奈之中。其中第三章追悔自己误落情网,“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是被遗弃后的深刻反省。第四章指责婚后氓对她的折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是女子行为品性的表白。第五章诉说被遗弃后娘家兄弟对她的冷酷讥笑,“夙兴夜寐”更是女子善良人格的集中体现。最后一章表示她对负心汉的怨恨和决绝。痛苦与绝望后的清醒,使诗歌感情洋溢着一种悲怆与凝重。“及尔偕老,

4、老使我怨”是痛苦中沉思冥想后的觉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更是清醒后的断然决绝。5. 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诗作氓中分别选取了哪些典型情节,表现了 怎样的情感特征?明确:典型情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情感特征: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的决绝。6.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思路提示: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氓中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看样子都是“自由恋爱”了。诗经的时代,男女的恋爱比后来的封建社会要来的相对自由,但毕竟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在理念上有不同。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

5、阶层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关系到对氓中那个男子(士)的形象的理解:明确:“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第中较为准确深刻。氓中的“士”可推测为商人,这就为思维提供了根据。)7. 氓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明

6、确: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对恋爱与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

7、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8. 以氓中第三、四章为例,谈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明确:氓是叙事诗,当然以赋为主,然后又参用比、兴,使形式摇曳多姿。第三章“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喻初婚爱情生活的美满;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爱情衰冷后的凄凉,这两句同时又是兴的手法的运用,作者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使诗歌更有韵味和形象感染力;第六章用“淇则有岸,隰则

8、有泮” 反比自己被遗弃后的无限的痛苦,在感情表达上也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9. 简述采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分析。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出征的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以及他们不辞艰辛、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是中国文 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先声。也抒发了连年征战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情。全诗分为六章,前三章叠出,是 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第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

9、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章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帖。10. 请找

10、出采薇中有关比兴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明确: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这 信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的士卒的生活苦状。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作”“柔”“刚”,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与薇菜的生长相应,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第四、五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车马服饰之盛。11.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

11、式多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请你结合着采薇分析一 下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有什么意义。明确:重章叠句又叫重章叠唱、重复、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咏唱。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 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全诗共六章,前三章的前四句,基本都是复叠式的。随着薇菜的慢慢长大和时间的推移,表现出战士 对战争

12、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越来越强。通过反复叠唱,诗歌内容得到加深和扩展。文中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有形象美和音韵美。如采薇中,“烈烈”形容忧心如焚;“业业”“骙骙”“翼翼”形容战马雄健,行列整齐;“依依”形容杨柳的柔软袅娜;“霏霏”形容雪花稠密纷扬;“迟迟”则是形容步履艰难缓慢。这些叠字,或抒发忧愤的感情,或摹写事物的状态,或描述自然景色的特点,都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诗句声韵铿锵,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12. 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明确:“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依依”写尽杨柳情态,故能成千古名句,

13、离家出征时正值桃红柳绿,面对丽春美景,却无赏心乐事,景愈美,愁更浓;而今生还处,偏遇“雨雪霏霏”,虽不无庆幸,又添此磨难。时间一往一来,景物一春一冬,感情一悲一喜,诗人抚今追昔,痛定思痛,充满悲伤与哀怨,从军多年终得生还,又不无喜悦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委婉曲折。情与景和谐统一,相融相生。这两句今昔对比,“杨柳”与“雨雪”对比,把士兵久戍归来的悲欢离合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后世那些折杨柳赠别的诗篇盖源于此(如汉乐府折杨柳歌辞、唐王之涣凉州词、王维渭城曲等)。13. 掌握诵读:(1) 掌握节奏四言诗为两个节拍,二二式,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2) 学会诵读诵读可以分为三步

14、:音读(扫清文字障碍,读准音律节奏)、意读(把握整体内容,明晰人物形象)、 情读(进入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13.体会语言(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明确: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公 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 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2)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明确: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5、”,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若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 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复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