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防城港市防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B. 先进的手工业技术C. 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 高超的建筑艺术【答案】C【解析】【详解】良渚文化能够建造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能够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2、,体现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故C正确;“十数座高、低水坝”体现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体现了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但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体现了高潮的建筑艺术,但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2. 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A.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 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北方的
3、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故D正确;A项中“开始”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排除C。3. 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A. 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B.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C. 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A【解析】【详解】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说明儒家文化追
4、求名利的功利化倾向,故A正确;明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B错误;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排除D。4. 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的大力推动B. 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C. 传统筹算法的衰落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汉代的珠算,经历了一千多年后,才在“明代商人”的努力下逐渐推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推广珠算不能得出商人 “文化”素质提高,AB项错误,C项
5、是结果,而非原因。【点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5. 1919年5月11日每周评论载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这表明A. 巴黎和会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B. 新文化运动后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C. 在中共领导下学生运动的水平得到空前提高D.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我们学界今天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表明新文化
6、运动后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故A错误;此时中共还未成立,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故D错误。6. 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 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 孙中山放弃了三民主义思想C. 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D. 广大民众革命觉悟显著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思想,由区别前人的“英雄革命”到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
7、表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内涵进一步得到了丰富,故C正确;“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孙中山没有放弃三民主义思想,故B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故D错误。7. 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 西周中央集权削弱B. 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溃C.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D. 中原文化逐渐扩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长江中下游地
8、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说明中原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故选D;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属于集权统治,排除A;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在秦朝,排除C。8.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A.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 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C. 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D. 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仅凭材料反映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并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西汉到东汉铁犁铧数量大增,说明
9、当时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故C正确;铁犁铧属于农业生产工具,并不能体现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农业先进生产工具的发展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9. 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A. 孕育了宗法制度B. 实现了思想统一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推动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
10、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10. 有学者指出,若论三省之来历,就官职名义言,原本都是内廷官,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长官,和以前性质完全不同。对此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
11、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 提升行政效能是变化的根本原因C. 官僚体制已经发展完善D. 体现了家天下向公天下的转变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长官从内廷官变为外朝长官)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A。B项行政效能提升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错误。C项“已经”言过其实,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1. 周礼.王制明确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这反映了西周A. 严格的统治等级秩序B. 严密的宗法继承制度C. 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明确指出,不同身份的人有不
12、同的祭祀对象,不能混乱,这反映了西周具有严格的统治等级秩序,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排除B;西周时代,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C;王权和神权不是材料讨论的核心问题,故排除D。故选A。12.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评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说:“不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寡头的,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民主的。”下列最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所有公民共享”的机制设置是A. 陪审法庭B. 公民大会C. 五百人议事会D. 十将军委员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中,全体公民都可以参加的,只有“公民大会”,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机构需要选举或抽签或轮流才能入选,故排除A、C
13、、D三项。故选B。13. 据史料记载,欧洲人抵达美洲大陆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大约1亿左右。但面对欧洲人的枪炮和旧大陆的天花、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美洲印第安人毫无抵抗力。到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仅存300多万。材料说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A. 造成亚、非、拉美各文明的相续毁灭B. 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物产交流和交换C. 使传染病流行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D. 是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欧洲人在抵达美洲后,面对着欧洲人的枪炮和旧大陆的天花、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美洲印第安人毫无抵抗力,这致使美洲人口大量锐减,故D项符合题意;西方殖民扩张并没有完全摧毁亚、非、
14、拉美文明,A项排除;B项不是材料讨论的主旨信息,排除;在西方殖民扩张之前,传染病已经是世界性问题,C项排除。故选D。14. 20 世纪70年代,美国尼克松政府废除了二战后长期实行的“ 美元与黄金固定汇率”的政策,实行浮动汇率制。美国政府改变“ 固定汇率”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已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B. 欧共体和日本成为美国竞争对手C. 美国经济陷人“滞胀”发展缓慢D. 美苏长期冷战对峙拖垮美国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了“滞胀”,在此打击下美国废除了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故C项符合题意;此时美国仍然是世
15、界经济霸主,故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原因,是客观原因、外部原因,排除; D项拖垮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15. 中国历史通论写道:“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文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是指A. 宗法制B. 分封制C. 行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B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准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故A错误;行省制是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错误;郡县制推广是在在秦朝统一后,故D错误。16. 今朝鲜境
16、内出土的汉代漆器,见于漆器工名有素工、上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供工以及各种监工等十几种。这突出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特点是A. 规模巨大B. 利润丰厚C. 技术精良D. 分工细密【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漆器“有素工、上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供工以及各种监工等十几种”,这突出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特点是分工细密,故D正确;规模巨大、利润丰厚、技术精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17.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多家,每个油坊雇工数十人,共雇工八百多人,油坊主付给每人每天工钱二铢。这一经济现象反映了A 新兴城镇兴起B.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C. 封建地租货币化D. 边疆
17、贸易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每个油坊雇工数十人,共雇工八百多人,油坊主付给每人每天工钱二铢”反映了明朝后期出现了雇佣关系,这一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新兴城镇兴起,故A错误;材料和封建地租、边疆贸易无关,故CD错误。18. 1921年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为此苏俄实施了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18、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说明列宁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故CD错误。19. 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A. 科举制B. 郡国并行制C. 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详解】科举考试自由报考,考试选官,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材料“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结合所学知识,涉及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均为地
19、方管理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故D不符合题意。20. 图2和图3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A. 摆脱了中国屈辱的命运B.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C. 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C项正确。A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没有摆脱中国屈辱的命运,排除。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没有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排除。D项是
20、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与新中国建立无关,排除。21. 两党轮替是美国政治的突出特征,每四年一次的总统竞选常常被称为“驴象之争”。如图漫画所要表达的主旨是A. 两党的内政外交政策基本一致B. 两党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C. 两党由一个政党分裂而来D. 两党开始相互勾结变为一体【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驴象之争”中的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两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因此说“驴象本一家”,这符合漫画表达的主旨,故B正确;两党的内政外交政策是不一样的,故A错误;两党不是由一个政党分裂而来,故C错误;两党没有成为一体,故D错误。22. 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
21、的宣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A. 组织全民族力量团结抗战B. 改变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C. 根本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D.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为了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全民族力量团结抗战,中共提出国共合作宣言。故答案为A项。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没有改变,排除B项;C项中的“根本改善”说法绝对,排除;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为了共同抗日,排除D项。23.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
22、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A. 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 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C. 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D. 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答案】B【解析】晚清时期将外交赋予地方办理,显然是不想和外国直接交接,体现出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故B项正确;此时的外交不仅正式的机构没有,外交的事务局限于贸易,不能说是外交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外交的主权并没有受到侵犯,故C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并不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项错误。24.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士兵中流传着“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的歌谣。这表明此时的太平天国A. 领导核心空前加强B 军事形势全面好转C. 军心涣
23、散、盛衰转折D. 全面落实土地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结合天京变乱相关史实可知此时的太平天国内部军心涣散、盛衰转折,故C项正确; 领导核心空前加强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 天京变乱后军事形势并非全面好转,与史实不符合,排除B项; 全面落实土地改革与题目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5. 梁启超说:“事件之起,根于历史上遗传之两种心理:其一则是排外心理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形成国民性之一部。其二则迷信的心理。”梁启超口中的“事件”应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洋务运动C. 维新变法运动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
24、料“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 符合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盲目排外,“迷信的心理”符合义和团运动愚昧迷信活动,故选D。太平天国运动借用西方基督教教义组织拜上帝教发动民众,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排除A;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显然不是“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排除B;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不是“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排除C。26. 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认为,“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五分钟”,英国是最先发生这“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几秒钟。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这表明A. 欧洲以工业文明
25、改变世界B. 工业革命仅仅发生在英国C. 欧洲的思想文化相对落后D. 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很短【答案】A【解析】【详解】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说明欧洲以工业文明改变世界,故A正确。工业革命的时间是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时间并不短,故D错误。工业革命不仅仅发生在英国,还发生在欧洲其他国家,故B错误。当时的欧洲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很大的解放,故C错误27. 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出现这一现象因素不包括A.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
26、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 “实业救国”的推动D.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B【解析】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28.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政治现代化的表现,故B 正确;戊戌政变不利于现代化,清末
27、新政客观上有利于现代化进程,故A错误;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不符合现代化的趋向,故C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故D错误。29. 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 试图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B. 预见到国民党背叛革命C. 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D. 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答案】C【解析】“左”倾在1925年还设有出现,故A项排除;题干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与国民党无关,故B项排除;根据“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
28、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得知当时中共把无产阶级参加革命、领导革命作为民族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这表明共产党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与社主义革命路线无关,故D项排除。30.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A. 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B. 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C. 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D. 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
29、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鸦片贸易受阻,故B错误;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D错误。3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A. 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B. 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C. 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D. 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答案】C【解析】材料“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 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表明外国商品在中国享有极
30、大的税收特权,低税收有利于增强其产品的竞争力,便利了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国商品免征内地税,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B不正确;材料所述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不正确;材料所述与民众赋税负担减轻与否无关,D不正确。32. 民国建立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A.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B.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婚
31、礼观念,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观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盲目肯定和效仿而是在顺应潮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3. 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 生产方式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材料中“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反映了古代
32、的婚礼在农闲时节举行,不妨碍农业生产,说明了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故答案为A项。B项,“都在秋后”的表述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排除;D项,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34. 1938年7月,日本制定“适应时局的对中国谋略”,提出“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其目的是A. 速战速决B. 民族同化C. 蚕食鲸吞D. 以华制华【答案】D【解析】1938年7月正处于抗日期间,“拉拢归顺”等字眼说明日本是要分化抗战阵营以华制华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速战速决而是以华制华,选
33、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同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显示出蚕食鲸吞方面的文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抗战期间日本的以华制华策略。35. 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A. 三大改造的完成B. 苏联援华的落实C. 一五计划的实施D. 科教兴国的推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1956年”可知此时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实
34、施使中国能够制造飞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大改造和制造飞机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援华只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得益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二、材料题3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战国法家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鞍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其中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了以“术”为主的改革。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察法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
35、勃勃的局面;他还整肃军兵,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他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摘编自变法图强的申不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申不害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申不害改革的影响。【答案】(1)措施:加强君权,推行法制;整顿吏治,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整肃军队,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鼓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2)影响: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提高了行政
36、效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限制了贵族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发展了生产,增加了百姓的收入。【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申不害改革【详解】(1)根据材料“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察法令” ”可知加强君权,推行法制;根据材料“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可知整顿吏治,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根据材料“他还整肃军兵,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可知整肃军队,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根据材料“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可知鼓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2)根据
37、材料“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可知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可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根据材料“,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可知限制了贵族特权和加强了君主权力;根据材料“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可知发展了生产,增加了百姓的收入。37. 材料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 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曾经四次主持治河工作。潘季驯四次治河将近二十余年,增筑堤防,设置专员,修建水闸,以至于木石舂埽,他都处理周详,因此积劳成疾。他依据治河的经验,反复研考,写成宸断两河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提
38、出许多有价值的治河理论。明代治河诸臣任职时间之长无出其右者,特别是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后因上疏明神宗,“治居正狱太急”,被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据潘季驯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潘季驯的主要事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季驯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答案】(1)主要事迹:治理黄河,总结治河理论,提出束水攻沙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对古代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2)精神:关注国计民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勤于研究,善于总结;刚正不阿,仗义执言。【解析】【详解】(1)主要事迹:根据“潘季驯曾经四次主持治河工作”“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治河理论”得出治理黄河,总结治河理论;根据“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得出提出束水攻沙论;根据“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得出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对古代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2)精神:根据“潘季驯曾经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得出关注国计民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潘季驯四次治河将近二十余年”得出不屈不挠,锲而不舍;根据“反复研考,写成宸断两河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得出勤于研究,善于总结;根据“被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得出刚正不阿,仗义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