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676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地方政权体制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

2、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2. 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即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故为王。”对此历史事件解说正确的是A. 微子启与仲衍将被分封为诸侯B. 商朝已出现嫡长子继承制度C. 按规定微子启仍将为天下大宗D. 该继位方式彻底消除诸子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

3、料中“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说明纣出生的时候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而微子和仲衍出生的时候母亲是妾,所以属于庶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说明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故B项正确,C项错误;分封制度开始于西周,故A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故为王”,从中可以得出这是嫡长子继承制。3. 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A.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B. 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4、C. 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D.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郑交恶时,陈、蔡、虢、卫等国能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当周桓王受伤后,郑庄公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遣使慰劳桓王,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周郑交恶,说明分封制度被破坏,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周王与诸侯的矛盾,不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兼并战争是战国后期,排除。4.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A.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B. 鼓励诸侯

5、积极开疆拓土C.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旨是周王的授土授民仪式注重凭据、明确义务和载之文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意在借此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故答案为C项;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现象,时间不符,A项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是明确君臣隶属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D项排除。5.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A. 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

6、度B. 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C.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 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了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宗法观念,故A项正确;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 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 春秋记

7、事秉笔直书C. 王位继承制度混乱D. 外戚干政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分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为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实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A正确;春秋显然是按照正史角度阐述,B错误;此时王位继承并不混乱,C错误;此时并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事情,D错误。详解】7.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司马光此举意在A. 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满B. 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C. 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D. 承认“三

8、家分晋”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端,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是有悖礼制的”可知因为三家分晋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司马光认为这件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所以他把这一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礼崩乐坏,并非是分封制,A选项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并非是纲常伦理,C选项排除。司马光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对三家分晋持反对态度,D选项排除。8. 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

9、、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 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 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 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 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阔,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A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内蒙古在山东、河北北方,B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错

10、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A。9.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时期,国家用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九卿级别的高官,专门管理皇帝的宗庙、警卫、生活和家族亲戚等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A项正确;职分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B项错误;唯才是举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

11、;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D项错误。10. 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

12、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11.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 加强了货币管理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 削弱了诸侯实力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

13、;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12.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 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C. 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D. 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北宋王朝通过轮换的方式将军队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里,极力地削弱将领对士兵的控制权,这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坐大,故

14、选A。B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北宋王朝的这种做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削弱了官兵的凝聚力,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D。【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轮换背后的用意即可作出判断。13. 有学者认为:“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D【解析】“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的中央与

15、地方权力结构特点是中央集权,但没有过分集权,可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权。分封制导致了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排除AC;郡县制将地方权利收归中央,中央的权利高度集中,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行省制度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又给地方适度的权力,故D正确。14.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

16、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15.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 相权

17、有所分散B.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 “外朝”参议要政D.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16.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8、答案】C【解析】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17. 元史载:“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由此可知,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 征收赋税B. 监察官吏C. 行政管理D. 笔录政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可知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官员,故B正确;御史台是监察机关,与征收

19、赋税、行政管理、笔录政事无关,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8.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B. 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C. 考试人仕的选才标准D. 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汉代选官标准是“孝廉”和才学,故B正确;选项A、D表述片

20、面,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才出现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故C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的解读,即汉代的选拔方式既考察德行,又考查才学。19. 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 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 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宗法制衰落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排除A;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排除B;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隋朝,排

21、除D;题干指出东晋南朝之际修撰、收藏家族谱牒成为官民普遍重视的工作,此亦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彼时九品中正制下,以家庭出身、门第选拨官吏,士族享有显著政治特权,修撰谱牒与社会地位的保持和维系直接相关,因此受到广泛重视,故选C。20. “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

22、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21.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 “龙生龙,凤生凤”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科举制相关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唐代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故A项正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龙生龙,凤生凤”指世袭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22. 某中

23、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唐太宗:“我划分三省的职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23. 史料记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

24、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军机处A. 保密性强且专管军务B. 参与政务且有决策大权C. 位高权重能制约皇权D. 承旨传达利于强化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可知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不得参与军机大事,加强了皇权,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未体现专管军务,故A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错误;军机大臣不能参与军国大事,只是“承旨”,不能制约皇权,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不能参与决策,更不能制约皇权,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正体现此问题

25、。24. 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地方政区层级B. 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 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D. 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江南省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划,有利于削弱地方省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江南省由一省分为三省,未体现层级细化,排除A;江南省的分割无法体现官员职权的变化,排除B;图片信息与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无关,排除D。25.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B. 内阁地

26、位逐渐提高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答案】B【解析】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二、材料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吏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吏、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

27、鉴意义材料二 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摘编自首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采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及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

28、度的特点。【答案】(1)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加强对官员队伍监察的需要;限制宰相权力的需要。(2)作用:有助于整饬吏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了皇权。(3)特点:不断发展完善,且服务于皇权。【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皇权、加强对官员队伍监察、限制宰相权力的角度回答。(2)本题考查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整顿吏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皇权角度回答。(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上述材料一的秦朝的监察制度、材料二的明朝的监察制度、材料三的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的相关信息,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可以从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服务于皇权两个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