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文体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篇幅也长短不一,从古至今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可以说文无定格。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追求新颖生动,凸显真实的情感体验。作者写法自由灵活,读者阅读也不受拘束。特别是古代作家的创作,往往是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本单元所选古代散文,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以明理托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就体裁而言,有传、语录
2、、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值得反复研读品味。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鉴赏角度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实则也符合我们当今随笔散文的写作要求,因而,在学习与探究的
3、过程中,要从现代散文随笔的写作角度出发,对写作心态、角度、立意、格式等方面加以探索,从而增强自己的写作意识和能力。本单元选择的主要是各类杂文、小品,阅读此类作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透过平易质朴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真情。散文创作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作者真挚的情感抒发没有依赖大量的空洞文字,同时,也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只是借助于朴素的语言外衣。其次,通过作品走进当时的社会生活。创作者追求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情感的触发点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跟随作者去领略作品中展现的人情风俗、人物形象,尽可能零距离地触摸当时的真实生活。如子
4、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刻画了诲人不倦的孔子、率直的子路、谦虚的冉有等形象,让我们欣赏到了老师的平易近人、学生的直言不讳,感叹于师生间的和谐相处。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导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生平及作品背景,积累“怜、病、顾”等实词的含义,归纳“以、而”等虚词的义项。2.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入理的写作方法。3.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课内自主学习一 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儿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以致怨
5、声载道,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对官府扰民、百姓惶恐作了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而本文构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2古文知识积累宗庙与祭祀(一)(1)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2)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对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3)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
6、、举行祭祀的地方。(4)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泰山以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大而出名。二 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孳生(z) 勖勉(x)缫丝(so) 辍飧(sn)2通假字(1)早缫而绪 (“而”通“尔”,你们)(2)既然已 (“已”通“矣”,了)3词语解释(1)有类橐驼者 类:动词,似(2)名我固当 固:副词,本来(3)隆然伏行 伏:动词,弯着腰(4)因舍其名 因:于是(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窥伺:暗中观察(6)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7)官命
7、促尔耕,勖尔植 勖:勉励4古今异义(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小民,地位低的人今义:人格卑鄙的人(2)以致其性焉尔古义:来使充分发展今义:连词,多表示不好的结果(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4)既然已古义: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5一词多义(1)固(2)顾(3)怜(4)病(5)以(6)而6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我固当(名词用作动词,给起名)早实以蕃(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根拳而土易(名词用作动词,拳曲、伸展不开)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划破)驼业种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病偻,隆
8、然伏行(名词作动词,病,患病)而卒以祸(名词作动词,祸,造成灾祸)其莳也若子(名词作动词,子,对待子女)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名词作动词,寿,活得长久)旦视而暮抚(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名词作状语,日,一天天)旦暮吏来而呼曰(名词作状语,旦暮,从早到晚)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名词为动用法,为作传)(2)动词活用以致其性焉尔(动词使动用法,使达到)鸣鼓而聚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敲响;使聚集)遂而鸡豚(动词使动用法,使长成,喂大)其培之也(动词为动用法,为培土)或移徙(动词作名词,移栽的树)(3)形容词活用非有能硕茂之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形
9、容词使动用法,早,使结得早;蕃,使结得多)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形容词使动用法,蕃,使繁衍;安,使安乐)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繁多)7特殊句式(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2)倒装句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宾语前置,应为“名何”)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应为“若我”)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应为“能为何”)苟有能反是者(宾语前置、省略句,应为“(于)是反”)(3)省略句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而卒以(之)祸苟有能反(于)是者然吾居(于)乡移之(于)官理,可乎三 古今对译种树郭橐驼传段解: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10、。段解:介绍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段解: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实际上就是能否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问题。段解: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政事上来。段解: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二|文本探究1作者是如何描写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我的答案:_提示: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如“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侧面烘托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而木之性日已离矣”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体现这段话的中心旨意的是哪一句?我的答案:_提示:分三个层次:指出郭橐驼种树好的基本原理:“
1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这段的中心论点。从正面具体说明郭橐驼种树能顺天致性的态度和方法,即“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指出他植者害木之天使木性日离的态度和做法。体现这段话的中心意思的句子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本文的写作主旨是什么?我的答案:_提示:揭露时政弊端,论述为官治民的道理。本文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养民之理于种树之道当中,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政乱令烦的弊病给人民带来的祸害,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养民”治国思想,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4技法探微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我的答案:_提示: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
12、对“他植者”的批评。这样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5创新表达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的答案:_提示:(示例一)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
13、更不能束缚或戕害儿童的身心,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手,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示例二)种树要顺应树的天性,开发自然,更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比如海啸,正是由于人们不能理智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对沿海地区进行过度开发利用,比如搞建筑、开发旅游项目等活动,破坏了沿海的红树林和近海的珊瑚礁,致使海岸线上失去许多对海浪袭击具有阻挡作用的天然屏障,所以海啸造成的灾难巨大。教材迁移讲练特殊句式的类型(二)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
14、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2用“见”“见于”表被动。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
15、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3用“为”“为所”表示被动。“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也有的句子里,主动者会省略。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6、,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逼迫”的意思。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这里的“除”是“被清除”的意思。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百里奚举于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里的“举”是“被选拔”的意思。【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
17、实或见怒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三、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翻译的时候要补充出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3)自述省
18、(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崤之战)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崤之战)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主要是“于”“以”两词)。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千金市马)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