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模块集训(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成都二模)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A西周在商代甲骨文的基础上推行金文,文字上的统一促进了对周文化的认同,从而将民众聚集在一起,故选A项;秦朝以来推行统一的货币,故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意识形态逐步普及,故排除C项;秦朝推行五尺道、直道等,建立了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故排除D项。2(2019惠州调研)周文王之子康叔封于殷商故
2、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叔虞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B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由“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叔虞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可知,西周统治者在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上,采用了当地原来的法律、制度,以此安抚被征服地区和维护西周统治,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C项中“直接控制”说法错误;题干材料与保护地方文化独立性关系不大,D项错误。3(2
3、019怀化一模)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B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体现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项;吕氏春秋只是体现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整合,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容,而不是统一各学派,故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4、体系,而不是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整合,故排除C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独尊法家,百家争鸣基本上就结束了,故排除D项。4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C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故A项错误;统一度量衡,是从经济社会角度来巩固统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可知统一度量衡,打破了春秋战国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于各地区的交流、融合,故C项正确;统一度量衡,不能成为统
5、一大市场形成的标志,故D项错误。5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B根据材料“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儒家学者更是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和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经”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由此看出先秦时期著作所蕴含的价值观仍然得到先秦诸子的重视,所以这一现象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故选B项。6(2019昆明一模)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
6、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私营手工业管理,并未体现出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对手工业者的户籍进行严格管理,不涉及其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7(2019德阳一模)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
7、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A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B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权力B题干中吴郡和洪州的户数到810年即唐朝中后期都猛增,结合所学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继续南移的知识可知,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提及了吴郡和洪州的户数猛增,未比较南方户数与北方户数情况,故排除A项;题干未反映江东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比情况,故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户数问题,未提及政治问题,故排除D项。8(2019汕头一模)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
8、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A市民阶层逐渐形成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D史学思想发生变化A材料“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北宋时期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说明了市民阶层正在形成,通过“罢市”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罢市”,尤其唐代“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不能体现逐利盛行,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宋政府的态度,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唐宋经济的反映,与史学思想无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9(2019德阳二模)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
9、主流地位。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B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B两宋时期山水画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明显以纲常伦理秩序的思想观念为指导,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故选B项;山水画被赋予了道德意志与情感内容而不是顺应自然,故排除A项;只是改变了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注重写意的技法没变,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山水画受程朱理学影响,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看不出艺术多样化满足了民众需求,故排除D项。10(2019遂宁一模)清代在交通要道芜湖设置
10、户关对过往船只征税,税额按船的梁头大小和船只宽窄计算,税船不税货。户关的实征税额往往超过预定的“正额”,如雍正四年征银26万两,超过定额3万两;雍正九年征银38万两,超过定额6万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流通的频繁B苛捐杂税的沉重C高产作物的推广D交通运输的进步A芜湖设置的户关只对过往船只征税,所以实征税额超过预定“正额”只能说明过往船只增多,由此表明商品流通频繁,因此导致税额增多,故选A项;清代设置的户关是对过往船只征税,所以税额超过预定“正额”并不能说明是苛捐杂税的沉重,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高产作物的推广和交通运输的进步,故排除C、D两项。11(2019厦门一模)明代,
11、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D材料中的几部通俗文学小说受到民众的欢迎,官府并不禁止这些小说的流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小说表达了忠君爱国、忠孝节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所以官府并不禁止,甚至“推波助澜”,故D项正确。12(2019济南一模)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
12、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B材料“由朝廷颁行”“康熙年间组织人力”说明得到了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材料“朝廷颁行”说明不是商品经济,故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中医药著作不是西方科技,故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对中医药的总结,皇舆全览图是疆土测量,二者都不是近代社会转型,故排除 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13、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13分)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
14、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是自然经济;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及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 第(2)问,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中“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
15、行作答,农业方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方面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等。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等。(任答4点即可)(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等。(其他言之有理表述亦可酌情赋分)14(2019海门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
16、。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
17、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展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
18、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以德取人”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得出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得出更加公开,注重公平公正;第二小问,结合科举制的意义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得出课绩考核侧重实绩,根据材料三“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得出考察方式多样,结果公开,力求准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2分)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分) (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2分)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2分) (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2分)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