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选出与“今齐地方千里”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B)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解析】例句与B方圆,A方形,C正道,指是非准则,D副词,正。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A以吾一日长乎尔B为国以礼C加之以师旅D因之以饥馑【解析】A是连词,因为;其他的都是介词,用。3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例句:风乎舞雩A如会同,端章甫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解析】C项,面:名词作状语,当面。A、B、D
2、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4下面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开头一句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B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孔子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C夫子哂之。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他不谦让,遇事爱抢先。由此可见儒家的谦恭和道家老子主张的“不敢为天下先”是完全相
3、同的。D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曾皙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解析】儒家的谦恭和道家的“不敢为天下先”不同。5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
4、露山水。【解析】D项,运用了反问,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含蓄。6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解析】A项“优柔寡断,缺乏果决”错,冉有这里表现的应该是“谦虚谨慎”。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黄粱一梦开元七年,有卢生行于邯郸道上,遇吕翁,与言曰:“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
5、志。”梦中果执政十余年,号为贤相,后遭诬陷,几死。帝知其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后子孙满堂,终身荣华而卒。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旁,主人蒸黍未熟。(选自枕中记)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A当令子荣适如志志:心意B后遭诬陷,几死 几:几乎C终身荣华而卒 卒:死D见其身方偃于邸舍 偃:倒下【解析】偃:仰卧。8与“有卢生行于邯郸道上”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A嫁祸于人B见笑于大方之家C见其身方偃于邸舍D郑人卖其珠于郑者【解析】例句与C都当“在”讲。A给;B被;D向。9与“出将入相”一句运用了相同表述手法的是(B)A吕翁坐其旁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6、年归C终身荣华而卒D当令子荣适如志10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卢生本是一个有志之士,想建功立业,获得荣华富贵。B吕翁给了卢生一个有特异功能的枕头,让他枕上枕头睡觉,在睡梦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C在短暂的睡梦中,卢生经历了“荣适如志”的过程,醒后明白了“人生如梦”的道理,此后再也不追求荣华富贵了。D“黄粱一梦”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讽喻那些虚幻空想的人,或比喻欲望的破灭。【解析】“醒后明白了富贵了”不合文意。参考译文:开元七年,有个名叫卢生的人行走在邯郸城的路上,遇见吕翁,就对他说道:“读书人的一生应当建树功名,出入将相之中,吃最好的酒菜,听最美的音乐”当时主人正在煮小米饭。吕翁就拿出口袋中的枕头来交给他,说:“你睡我的枕头,定会使你荣华富贵如同你希望的那样。”卢生在梦中果然掌权十多年,被赞誉为贤相,后来又遭诬蔑陷害,几乎死去。皇帝知道他冤枉,又追加他为中书令,封为燕国公,给他的恩赐和好处不同于一般人。后来子孙满堂,终生荣华富贵而死。这时,卢生打个哈欠,伸个懒腰就醒来了,见自己的身子正躺在屋子里,吕翁坐在他的旁边,主人煮的小米饭还没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