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阶段性达标测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A. 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B. 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C. 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D. 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材料“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反映了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井田制的破坏,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个体小农经济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学生应该结合所学
2、知识从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加肥力C. 善于积累经验D. 提倡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
3、产量。这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生产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A 田庄经济自给自足B. 田庄商品经济发达C. 手工业者劳动繁重D. 农民受到沉重剥削【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样,从吃的、穿的、武器,以至疾病医药所需,涵盖了生
4、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的单位,故选A。汉代庄园内部基本自给自足,闭门成市,很少对外交换,故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B;材料并未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状况进行描述,无法得知手工业者劳动是否繁重和农民是否遭到沉重剥削的问题,排除CD。【点睛】本题考查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托材料,避免对材料作过分引申。4. 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 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 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 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 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无法体现经
5、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农耕工具革新与兵器革新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青铜和铁质兵器,未涉及火药,且火药在东晋发现,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故D项正确。5.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A. 政府控制部分土地B.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出现大量无主荒地D. 当
6、时人口大量减少【答案】A【解析】【详解】北魏至唐朝前期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还给官府;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可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政府控制的土地有制,以致均田制无法实行,故A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这不是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大量无主荒地的出现和人口的大量减少,故CD项错误。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
7、来最明显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包括,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与市的界限不复存在,并且出现了晓市、夜市等,D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已经出现,排除A;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区域性的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C。7.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不会被東缚在土地上,按照宋代的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A. 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 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C. 租佃成为主要经营方式D. 地主对佃农的封建剥削减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会被東缚在土地上”“地主不得阻挠”等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B正确;材
8、料没有体现政府,排除A;没有比较,因此不能得出租佃是主要经营方式,排除C;封建剥削并没有减轻,排除D。8.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A. 商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私营手工业在明朝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答案选D项。A、B、C项错误,排除。9.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条件下,可以“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主的土地,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与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制度A. 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 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 加速了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9、【答案】D【解析】【详解】永佃制下,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与土地的直接联系,这样客观上加速促成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D正确;永佃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永佃制下,土地所有权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小农经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10. 明清之际,民谣有了“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有几坐盐店,强如做知县”等说法,这表明当时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B. 工商皆本思想深入人心C. 民众重商意识逐步增强D. 社会官本位意识被淡化【答案】C【解析】材料前半部分说明商业比农业土地重要性,后半句说明经营商业富比知县,说明民众比较重视商业思想,C正确;古
10、代仍然是商品经济,A错误;古代是重农抑商措施,商业仍然不被重视,B错误;官本位仍是社会主流思想,D错误。11.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
11、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12.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A. 鸦片战争后B. 洋务运动会C 辛亥革命后D. 五四运动后【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
12、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项正确;BCD三项不正确,故排除。13.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A. 列强资本输出迅速增长B.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C. 民族资本社会地位提高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甲午战争后3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等信息说明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步发展阶段,该时期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导致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状况,故选择C项。A选项错误,材
13、料没有反映列强的变化;B选项错误,这与自然经济无关;D选项错误,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14. 影响下表数据变化的外部因素是19131919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A. 提倡国货运动B. 第一次世界大战C. 实业救国运动D. 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的是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不符。15. 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
14、家。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B. 北伐战争兴起,局势动荡不安C. 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D.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识记能力。材料中“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困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的信息说明主要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取土重来。故A项正确。16.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推动了全国度量衡统一工作的进行。此做法A. 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的需求B. 旨在为持久抗战做准备C. 有利于国内工商业
15、的发展D. 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推动了国内度量衡的统一,这样做有利于工商业交易成本的降低,推动国内工商业的发展,C正确;度量衡法颁布于列强经济侵略无关,排除A;1929年日本尚未发动侵华战争,排除B;国民经建设运动提出是在1935年,排除D。17. 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一举措的实施( )A.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D. 有利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信息“1937年2月”,这个时期是抗战前夕,A选项三项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B选项与当时情况不相符;材料中的产品都是军事用品,与民生无关,排除D选项。全面抗战前夕,“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有利于为中国的抗战提供物质保证,故本题答案选C选项。18.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其中“土地收归公有”的事件是指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土地改革C. 人民公社运动D. 农业合作化【答案】D【解析】1978年开始实施包产到
17、户的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属于“给农民土地经营权”,排除A;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属于“给农民土地”,排除B;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提高了土地等国家财产的公有化程度,属于“提高土地公有化”,排除C;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向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土地收归公
18、有”,故D正确。 19. 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 “八字方针”B. “大跃进”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三大改造【答案】D【解析】【详解】“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改造,故选D;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画中题诗:“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
19、房里,供食八百人。”这反映了当时A. 农业生产中的浮夸行为B.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C. 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D. 农业合作化的丰硕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画中题诗:“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农业生产中的浮夸行为,结合所学,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图片漫画和漫画中的诗句正是浮夸风的表现,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浮夸风,并非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农业合作化的丰硕成果,BC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
20、八百人。”联系所学“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浮夸风的知识分析解答。21. 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在当时解决所有制问题是为了A. 尽快恢复国民经济B. 配合国家实现工业化C.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 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可知,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在当时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实现工业化,故B项符合题意;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时间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1
2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故D项时间上也与题意不符错误。所以应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1953年的总路线22.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 推行了土地改革B. 组织了人民公社C. 实施了“一五”计划D. 发动了“大跃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所以选C。
22、23. 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A.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B. 变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C.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D.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中大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答案为B;AC是两项是在中共八大之前的任务,排除;D是1960年的调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需要掌握中共八大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共八大的内容的识记。24. 下表是1961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补充计划的报告部分内容,此报告的批准表明当时A. 重工业投资建设趋于停滞B. 农业集体化运动深入开展C
23、. “左”倾错误得到部分纠正D. 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从1961年到1962年,基建投资指标在下降,同时钢铁、煤炭指标也在下降,而粮食产量指标从1961年底到1962年有缓慢提升,说明国家在纠正“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C正确;重工业领域依然有一定的指标,说明其建设并未停滞,排除A;粮食指标相比于1961年初而言有明显下降,说明当时农业领域同样在纠正左倾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业领域主要举措是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排除B;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完成时间是在1965年,排除D。2
24、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逐步实行A. 农业合作化B. 现代企业制度C. 人民公社化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正确;A是1953年实行;B是1992年市场经济实行之后;C是1958年。26. 198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计划内的产品由国家核定价格,计划外的产品则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这表明,当时我国A. 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B. 劳动分配制度发生重大变革C.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调整D.
25、 经济体制正出现转型的趋向【答案】D【解析】从材料“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中可以分析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体制向双轨制转型,故D项正确;材料“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分配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转变,故BC项排除。27. 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A.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增强B. 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C. 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D.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1992年,我
26、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故B错误;我国是在2008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C错误;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故D错误。【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
27、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28.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C.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由此反映出政治变革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且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B、D项说法绝对,且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均排除。29. 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
28、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A. 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 近代风俗中西合璧C. 演员地位逐渐提高D. 传统礼仪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打千鞠躬握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社交礼节的平等化趋势,说明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礼仪的变化,不是近代风俗的中西合璧;C选项与题意不符,不是材料主旨;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0.
29、 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A. 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 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 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 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服饰是一个时期社会风貌的体现。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3年”,这个时候,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所以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故选B。西服、旗袍、西装裙子与传统中式服装只是服装模式的不同,文化
30、传统的不同,但不能作为评判生活文明与否的标准,故A项错误;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提倡穿西服、穿旗袍、西装裙子,故C项错误; 材料中提倡的是中国人穿西服、旗袍、西装裙子,并非强调服装出口适应外向型经济,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不论从道德方面还是从政治上考虑,众人都对经商疑虑重重,(西汉政府)因此轻而易举地对商贾课以重税。船、推车、店铺和其它设施都必须纳财产税。公元前119年,官府开始垄断利润极其丰厚的铁、盐、酒的生产。大宗谷物交易也很有利可因,于是官府以稳定市场为名将其接管。材料二 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国内市场。宋朝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
31、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中国商贾也主动出击。海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充实国库,尤其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政府已经知道如何卓有成效的征收商业税材料三 明朝时期,小市镇遍布全国。到17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棉纺业中心和丝织业的中心。沿海的福建则以烟草和蔗糖生产闻名,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尽管政府对那些逐利的商人和超出政府计划的经济增长始终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以上材料均摘自剑桥插图中国史(1)依据材料一归纳汉政府抑商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政府“对经商疑虑重重”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的目的。结合所学知
32、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如何理解“尽管政府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答案】(1)措施:对商人课以重税;政府垄断利润丰厚的行业。原因:商业发展容易导致社会风气腐败;商业发展容易冲击小农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2)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影响: 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亚洲等国家与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增加了财政收入。(3)新特点: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商品经济的区域化特色显著。理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无法阻止的。【解析】【详
33、解】(1)措施:根据材料“(西汉政府)因此轻而易举地对商贾课以重税。船、推车、店铺和其它设施都必须纳财产税”可得出西汉政府对商人课以重税;根据材料“官府开始垄断利润极其丰厚的铁、盐、酒的生产。大宗谷物交易也很有利可因,于是官府以稳定市场为名将其接管”可知,政府垄断利润丰厚的行业。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容易导致社会风气腐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容易冲击小农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2)目的:根据材料“海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充实国库”可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的发展能够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
34、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中国商贾也主动出击”可知,海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亚洲等国家与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根据材料“当时的政府已经知道如何卓有成效的征收商业税”可知,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3)新特点:根据材料“明朝时期,小市镇遍布全国”可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根据材料“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棉纺业中心和丝织业的中心。沿海的福建则以烟草和蔗糖生产闻名,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知,商品经济的区域化特色显著。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的发展得益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所发展,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
35、断提高是无法阻止的。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杨宁一现代化理论材料二 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县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织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莫定民族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日民族独立,曰政
36、治清明,曰农村繁荣。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理由。(2)结合史实分析现代化”过程中,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哪些“转变”?并以史实说明这种“转变”产生的政治影响?(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昙花一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实现“农村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答案】(1)类型:“传导型”国家。理由: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逐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起步打下基础。(2)转变: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出现外国资本主义、洋务经济。影响:政治方面,由
37、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民主制度演变,如维新变法主张发展君主立宪制。(3)原因:国家不独立;战争和内乱不断;农村萧条。努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改;三大改造时期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房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解析】【详解】(1)中国现代化的类型:根据材料“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并结合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可知,中国的现代化类型不是原发型,而是传导型。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迫使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刺激了中国民族之路与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起步奠定
38、了基础,所以中国现代化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2)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变化主要有: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主资本主义经济诞生,还有洋务经济的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的存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我国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民主制度演变,如维新变法主张发展君主立宪制。(3)原因:根据材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昙花一现的原因主要是国家主权不完整,长期的战争和内乱,近代中国农业的萧条。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推行的举措,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改;三大改造时期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房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