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6697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年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5(中国古代文明) 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16海淀上学期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图2所对应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与材料中的“胶东国”不符,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唐朝没有封国,故C项错误;元代实行行省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东城期末)战国时期已开始形成职业官僚制度,下列材料能够

2、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大人世及(袭)以为礼,城郭沟地以为固,礼仪以为纪。”(周礼)B“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万章)C“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D“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中“世及(袭)以为礼”反映了世袭制,与题中“职业官僚制度”不符,故A项错误;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即材料中“天子公侯伯子男”,与题中“职业官僚制度”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表明官员任免由君主,与题中“职业官僚制度”相符,故C项正确

3、;材料中“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反映了秦始皇加强集权的经济文化措施,与题中“职业官僚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从夏、商、周到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古典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几大转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政治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经济上由领主制转向地主制 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南迁ABCD【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认为我国自西周开始已进入封建社会,而不是在由周到秦汉转变的时期,故错误;按范文澜观点,西周时期形成的周王与地方封建领主的联合执政,经过东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过

4、渡,逐渐被封建地主追求的中央集权所取代,故正确;周建立以后实行大分封,分封的内容是授民授疆土,但是天子和诸侯有权把封出去的土地收回来,因此,当时的土地所有者只能叫封建领主,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私田的扩张,封建地主的势力日益增强,故正确;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总体上还是在传统的西部,故错误,选项B项符合题意。【答案】B4(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A. 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B江西受隋末战乱影响最大C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南方D福建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按照材料中表格提供的数据,从西汉到唐朝前期,东南三区增置的郡县总量

5、在不断增加,客观上反映出东南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重要性的增强,故A项正确;从同时期数量对比来看,江西所设郡县除西晋外都不是最多,故B项错误;南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故C项错误;按材料无法总结出经济发展速度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5(2016海淀一模)明成祖朱棣后,宦官逐渐被委以重任,皇帝给予他们出使、采办、提督市舶、监军、巡视、镇守,刺探情报等大权,其结果是“相权转归于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其手”。这表明()A中央集权加强B君主专制加强C宦官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题目中的信息显示了明朝皇帝对宦官的重用,这不是对

6、地方控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宦官代表了皇帝的意志,表明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宦官并没有取代六部,只是权力太大,故C项错误;宦官的权力很大,但还是听从皇帝的命令,权力并未失控,故D项错误。【答案】B6.(2016朝阳二模)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答案】C【解析】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A项错误;水排用于冶铁,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

7、项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7.(2016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B.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社会的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隋唐时期政府实施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放弃该政策,A项错误;

8、魏晋时期在世族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B项正确;贵族经济的基础是小农经济,C项错误;到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弱化,排除D项。【答案】B8(2016丰台期末)诗词、歌谣往往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以下诗词、歌谣出现最晚的是()A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B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C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D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反映的是秦朝咸阳宫的豪华气势,故A项错误;“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晋商财力雄厚,故B项正确;“六街鼓歇行人绝,九

9、衢茫茫空有月”反映的是唐代商业管理仍然很严格,故C项错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草市有饮食服务设施,故D项错误。【答案】B9(2016昌平期末)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 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A BC D【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宋朝重文轻武,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10、,故正确;宋朝为了增加财源,鼓励商业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正确;宋朝理学兴盛,推动儒学走向思辨化,故正确;文人画唐宋兴起,但成就最高则是元明清三朝,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10(2016通州摸底)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谈到:“梨洲不汲汲于致用,而其待访录所陈之政治理想则为学术中最精彩之一部分,在亡明遗老中殆可首屈一指。”其中“最精彩之一部分”的政治理想是指()A挑战“重农抑商”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学说B反对“家天下”的观念,极力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抨击了科举制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D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认为法治是人治的基础【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1、【解析】“工商皆本”是经济思想,不是政治理想,故A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主要是顾炎武的思想,而且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观点,也不是政治领域的概念,故C项错误;“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是黄宗羲的“法治”观,是他反对君主专制的理论中的一部分,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6西城期末)名著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下表中名著和社会特征对应有误的是()【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孔子和老子【解析】春秋末期,分封制趋向瓦解,周礼遭到破坏,诸侯割据局面出现,孔子在春秋中批判礼崩乐坏的现象,对诸

12、侯是一种冲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理学崇尚空谈,所以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列强侵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中“内忧外患”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列强侵略,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严复翻译天演论倡导变法改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2(2016东城期末)2015年12月7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诺贝尔医学奖颁奖典礼上谈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启发。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简便治疗方法,并略记了病因、症状。下列对此书的评述,正确的是()A该书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重经验和实用的特点

13、B该书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C该书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D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重经验和实用,与材料中“备急方”“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简便治疗方法”不符,故A项正确;“西学东渐”与材料中“东晋”不符,故B项错误;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与材料中“简便治疗方法,并略记了病因、症状”不符,故C项错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与材料中“简便治疗方法,并略记了病因、症状”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 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22分,第15题20分,共52分)2(2016西城期末)(10分)中

14、国古代史上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指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1)结合所学,说明“秦汉至隋唐是中国民族和文化重整时期”这一观点。(8分)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

15、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2)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6分)【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1)本题为观点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对史料的分析要根据材料中“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得出民族重整,结合秦汉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的概括分析说明,重在体现民族重整;根据材料中“同时发生文化重

16、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得出文化重整,根据秦汉隋唐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融合概括。在叙述的过程中,要结合观点做到史论结合。 (2)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中“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得出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得出通过传教士传播,根据“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西方水利技术”得出主要集中在科学领域,根据材料中清朝知识分子的态度得出遭到

17、保守观念的强烈抵制,因此影响并不广泛。【答案】(1)说明:民族重整:秦汉以来,中原与匈奴、越等民族接触增多,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推动民族融合;隋唐时期,与吐蕃等民族交流密切,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有利于民族重整。 文化重整:秦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原文化越来越为其他民族接受,孝文帝改革是突出代表;与此同时,其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如佛教等)也颇为流行。(给4分) (2)现象:西学东渐(或西方学术传入中国)。(2分) 特点:通过传教士传播;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在中国的影响局限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

18、遭到保守观念和力量的强烈抵制。(答出2点,可给4分)14(2016海淀一模)(22分)医学的发展不仅与疾病有关,也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伦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名医,他倡导实证医学,倾心于探索人体的结构,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重视人体生理功能的阐释。他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强调疾病局部定位、重视逻辑推理的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将当时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提出脏腑经络、辨证治则、养生保健等学说,为中

19、医学此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影响下,中国古代医学呈现出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宏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动态变化。 摘编自边海云轴心时代东西方医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懂拉丁语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们一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

20、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岛上设立墓地埋葬因黑死痛而死的人,埋葬的深度要达到5英尺。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始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

21、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由尤中土医工所束速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1)依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西医学理论观念和临床方法的不同。(4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变化?(4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4分)以“应对挑战传统医学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近代科学技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1)此题问不同,

22、“盖伦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名医,他倡导实证医学,倾心于探索人体的结构,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重视人体生理功能的阐释”、“他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视实验、强调疾病局部定位、重视逻辑推理的特点”体现了西医理论上重视实证性、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和临床上注重解剖学、生理学与疾病的局部定位与治疗,“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将当时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中国古代医学呈现出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宏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动态变化”体现了中医理论上注重天人观念和阴阳五行和临床上注重辩证施治和整体性

23、治疗的特点。 (2)此题问变化,“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体现了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体现了劳动力减少,农业转型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体现了民族语言得到发展,“死亡使人们一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体现了宗教观念受到冲击,追求现世生活的观念出现,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始建市政健康委员会”

24、体现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努力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进步,综上所述,黑死病加速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3)第一小问背景,“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体现了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将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再结合19世纪的西方列强入侵,西学东渐即可回答;第二小问解读,首先应从时代背景中解读中国传统医学面临的挑战,其次需要对表格的挑战表现进行说明,包括办中医学堂、创办学会、改造传统医药理论和方法、仿效西医药物方法改良传统医药等应对挑战,最后对这种挑战进行总结,近代中国传统医

25、学的变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传统中医在继承、吸收的过程中艰难发展。【答案】(1)西方:理论上重视实证性、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临床上注重解剖学、生理学与疾病的局部定位与治疗。(2分) 中国:理论上注重天人观念和阴阳五行;临床上注重辩证施治和整体性(系统性)治疗。(2分) (2)变化: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劳动力减少,农业转型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宗教观念受到冲击,追求现世生活的观念出现,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民族语言得到发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努力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进步;黑死病加速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4分) (3)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的科技文化对传统的“中学

26、”形成冲击。(2分)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将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传统医学面临严峻挑战。(2分) 解读评分标准(10分) 第一等(108分) 观点明确; 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 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75分) 观点较明确; 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 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 分) 观点不明确; 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 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答题示例:随着西方文化不断的传播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西方医学在医疗制度、医学研究、治疗和药物等方面居于优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也

27、遭遇到挑战。针对挑战,如何吸收西方医学优点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中医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代以来,传统医学提出中西汇通的思想;中医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的优点,借鉴西方医学弥补不足,开办中医学堂培养中医人才;创办学会并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改造传统医药理论和方法;仿效西医药物方法改良传统医药。通过上述方式,传统中医在吸收西方近代医学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近代中国传统医学的变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面对近代文化的冲击,传统中医在继承、吸收的过程中艰难发展,对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15(2016西城期末)(20分)文学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写照”。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

28、文学。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宋代俗文学的特点,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在1416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宗教音乐占重要地位,世俗音乐则逐渐流行。当时,音乐家常常用音乐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情景,多声部的歌谣逐渐成长,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意大利的“牧歌”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常选用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的诗作,描绘少年与牧女的爱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在市民的家庭中和朋友的聚会中常常有音乐活动,他们将音乐当作一种高

29、雅的消遣形式。(2)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实质,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17世纪以来,欧洲画师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载为素材,绘制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图画。其内容包括宫殿、桥梁、民居、生产工具、乐器、船只等等。(下图:18世纪意大利铜版画,“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皇宫午门”)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报纸、画刊对中国情形的描绘越来越多,如详细的北京城市格局、皇家园林、城市街景;科举考试、士绅家庭生活、市集摊贩、市民观看西洋镜、北京人的“下午茶时间”、中国的节日;联军进入北京城、缴付战争赔款、天津炮台、清军形象;此外还有天津的使馆、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演出英国戏剧的汉口剧院等。(左图

30、:1879年的美国报纸,“野蛮的穷人无法理解我们文明共和国形式的政府”)(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西方画师笔下的中国形象”为题,解读上述现象。(8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文艺复兴【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得出是宋代文学的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中“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得出注重市民的需求,题材丰富多样,根据材料中“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得出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第二小问时代背景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

31、层壮大的角度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中“音乐家常常用音乐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情景,多声部的歌谣逐渐成长,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得出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中“文艺复兴运动意大利的“牧歌”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常选用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的诗作,描绘少年与牧女的爱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影响结合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近代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变化,根据材料中“17世纪以来,欧洲画师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载为素材,绘制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图画。其内容包括宫殿、桥梁、民居、生产工具、乐器、船只等”,并结合图片

32、18世纪意大利铜版画,“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皇宫午门得出这一时期西方画师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多为建筑、用具等,带有欧式风格,根据材料中“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报纸、画刊对中国情形的描绘越来越多,”及描述的景物特点看这一时期涉及范围扩大,19世纪中叶后,中国形象丰富、准确,除建筑外,还包括政治制度、军事装备、社会生活和娱乐、对外接触和冲突,对西方的影响描绘尤多。根据材料中“有天津的使馆、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演出英国戏剧的汉口剧院等”得出受西方影响较大。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逐步深化、客观的过程,在解读时要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处于文学附属地位(或宋代文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33、);侧重市民本位,注意市民情趣;题材丰富多样;以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任答3点,可给3分) 背景:宋代的工商业有突出发展;城市发展较快和工商市镇增多;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有了自己的文化需求。(3分) (2)实质:人文主义色彩日渐鲜明(或新生资产阶级的文化)。(2分) 影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情感需要;冲击了天主教会对民众生活的束缚。(答出2点,可给4分) (3)示例: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西方画师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多为建筑、用具等,且不准确(带有欧式风格)。19世纪中叶后,中国形象丰富、准确,除建筑外,还包括政治制度、军事装备、社会生活和娱乐、对外接触和冲突,对西方的影响描绘尤多。 19世纪中叶前,西方画师没有到过中国,因而带有一定的想象和美化。19世纪中叶后,中西接触日益密切,时有战争,对中国认识日深,西方优越感渐强(产生对中国的歧视)。 西方画师笔下中国形象的变化是近代以来中西交流和殖民侵略的产物,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