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评(一)人口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面积和人口比重图,回答12题。1如果以距海岸线超过200 km为内陆,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是()A大洋洲B南美洲C亚洲 D欧洲2非洲距海岸200 km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小的原因是()A热带大陆,终年气候炎热B高原大陆,且地势起伏小C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D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1A2.C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大洋洲居住在距海岸200 km之内沿海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这在各大洲中比例是最大的。第2题,据图可知,非洲距海岸200 km范围内的陆地面
2、积只占洲总面积的约18%,这和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有关。右图为人口分布比重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35题。3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形是()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4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原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土壤 D交通5除自然方面的原因外,影响人口分布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是()A宗教信仰 B生产活动方式C交通运输条件 D生产力发展水平3A4.B5.D第3题,由图可知,海拔0200 m的范围内集中了56.2%的人口,因此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形是平原。第4题,热带多雨地区,低地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而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第5题,除
3、自然方面的原因外,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67题。6图中显示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7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6B7.A第6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平方千米的区域。第7题,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小,应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下图为某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
4、答89题。8该城市()A东部人口密度19902010年增幅最小B北部人口密度19902010年增幅最大C各区域人口密度逐年增大D人口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91990年至2010年西部人口逐年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质量逐年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快A BC D8D9.A第8题,南部人口密度2000年至2010年为负增长,人口密度2010年较2000年减小,故A、C选项错误;1990年至2010年西部人口密度增幅最大,人口逐渐向西部集中,即人口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故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第9题,基础设施的完善、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都可能是19902010年西部人口逐年增加的原因,
5、故A选项正确。下表为联合国预测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主要迁出国数量(万人/年)主要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10.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B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11移民外迁的最主要目的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高的经济收入C更多的休闲时间 D更优越的自然环境10B11.B第10题,通过分析可知,表格中左右两栏分别为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
6、,根据已有知识可判断人口迁出国均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国均为发达国家。迁入国中只有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国家,其他均位于北半球;从表中国家分布看,人口迁移并不仅仅是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表中的人口迁出国均为沿海国家。第11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主要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13题。12下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13下列对当前人口
7、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12A13.D图中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情况。第12题,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项;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项。第13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
8、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下面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1415题。1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A男女比例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1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14D15.D第14题,人口年龄结构图中并没有表示出性别比例的情况,故A项错;人口年龄结构图中无本国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实际人数统计,故B项错;图中青年人口比例大于老年人口比例,故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外来移民人口以青年人口为主,故可缓解当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15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
9、素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自然因素等,该国迁入人口以青年人口居多,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617题。16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大17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16C17.D第16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流入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差异不大,老龄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这与流入人口主要从事务工经商相符。由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
10、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比重较大。第17题,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有:增加该市的就业压力,加大了该市的环境压力,加大了该市的基础设施的压力,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增加,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19题。18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A矿产资源丰富 B科技发展水平高C气候条件优越 D生活消费水平低19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当日本处于第阶段时, 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A生产力水平 B社会体制C资源(土
11、地、水等) D科技水平18B19.C第18题,科技发展水平高是日本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远高于我国的主要原因。第19题,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变缓,消极因素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根据下表,回答2021题。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规划专家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200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0.35%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2 300万人20002010年常住人口增加604万人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3 000万人2010年常住人口1 961万人20.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2 300万人B人口合理容量为l 961万人C区域
12、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 000万人D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21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A水资源 B矿产资源C消费水平 D科技条件20C21.A第20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最多可容纳的人口数量,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的人口数量为3 000万人,即北京市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 000万人;北京市的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所容纳的人口数,为2 300万人。第21题,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与上海相比,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故水资源为限制北京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
13、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2223题。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亿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亿16亿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或16.6亿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亿9亿22.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23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地区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国家人口政策A BC D22C23.A第22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结合表中内容,可知依
14、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第23题,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水平影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消费水平影响资源的消耗,因而都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地区开放程度影响从外界获取资源的数量,因而也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2425题。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D该指标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
15、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25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A BC D24B25.B第24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很显然“活得舒服”不是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排除A项;一个地区供养人口的多少,与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生活、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排除C、D项;“活得舒服”应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应是一个“虚数”,答案应为B项。第25题,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违背
16、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不是加快人口增长。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10分)图1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图2人口分布随海拔的变化表: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2924(213)181020(1)分析图1、图2和表中信息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_、_和_。(3分)(2)由表中信息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2分)(3)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为0200 m地区的原因是:_;_;_。(3分)(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_的影响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来影响_的形成
17、和发展。(2分)解析本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和亚热带;人口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原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自然因素主要通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来影响人口数量;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人口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答案(1)水源地形气候(2)温带和亚热带(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4)增长城市2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据国家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我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我国民工流出省份空间分布图我国民工流入省份空间分布图材料
18、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2分)(2)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4分)(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5分)(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3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可知,农民工流出的省份主要有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江西等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而民工流入的主要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北京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矿产资源丰富的新疆,因此,我国目前人口跨省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内陆流向沿海和工矿区。第(2)题,人口大量
19、迁入对迁移地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主要是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主要是加剧了人地矛盾,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加了城市管理的困难。第(3)题,由材料一中“我国民工流入省份空间分布图”可知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第(4)题,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从农村迁向城市。答案(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由内陆流向沿海或工矿区。(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3)广东、江
20、苏、浙江、上海、北京(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28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二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2005年2010年东北地区6.956.20北部沿海11.9713.22大西北地区3.134.13黄河中游地区7.9811.14大西南地区10.9813.53长江中下游地区9.7111.01东部沿海地区20.5819.85南部沿海地区28.7020.91(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3分)(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
21、多的地区是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5分)(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原因主要有哪些?(5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
22、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3)增多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区统计情况。(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
23、来源的共性特点。(4分)(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5分)(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外来人员的源地省份大多离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较近,且基本都是人口大省,这些省份大多是中东部的省份。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三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近、文化习俗适应性强、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多有关。第(3)题,此问为开放性问题,限制与否都可以,只要回答的理由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即可。答案(1)邻近省份,路途近,路费少;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近;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两种观点答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