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四川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近代文明)一、选择题1(2016四川内江高三上学期期末)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一位老人专程去看他。一见面,老人就要下跪,孙中山急忙将他扶起,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老人问:“那总统离职后呢?”孙中山答道:“总统离职后,就和老百姓一样。”老人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C封建等级思想仍然存在 D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2(2016四川绵阳高三上学期期末)后来,太平军士兵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这一歌谣
2、反映了()A天京事变的影响B石达开出走使士兵绝望C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让农民不满D平均分田不能实现,士兵出走3(2016四川成都一模)各路义军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壮举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C八国联军侵华时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时4(2016四川达州一模)某次战役后,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此役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蒋中正也两次致电祝贺嘉勉,团内各党派团体纷纷致电祝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文中的“此役”是指()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5(2016四川
3、达州一模)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支援了其它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B扩大了革命根据地C在战略上策应了主力红军的长征D保存了原中央苏区6(2016四川德阳一模)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王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这些言论是为了()A在沦陷区推奴化教育B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C表达种族主义的诉求
4、D论证日本民族中心论7(2016四川德阳一模)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事实可以说明()A国民党联合各阶层进行北伐的必要性B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实践的必要性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最终形成的可能性D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可能性8(2016四川高三名校联盟测试)江南制造总局产品性能不佳,连淮军都拒绝使用;再如生产一支步枪成本是174两银子,而购买外国步枪成本为10两银子,当时出现了“造枪不如买枪”“造船不如买船”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A西方国家掌握先进技术 B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与管理C国人崇尚西方新技术
5、产品 D西方国家享有通商等特权9(2016四川德阳一模)赫德管理下的中国海关按照英国模式运作,廉洁高效、税收累增。恭亲王奕?感叹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这反映出()A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政策B海关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对话渠道C引进西方模式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D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的认识出现分化10(2016四川成都一模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常见的现象。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现象的是()A四洲志B天演论C孔子改制考D文学革命论11(2016四川乐山一模)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18961931年)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
6、契约论)的兴味”;同时期胡适也说治学应“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说明()A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主义B新文化运动片面的批判传统C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追求D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大12(2016四川高三名校联盟测试)康有为将孔子形象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将儒学改造为孔教。但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及时人赞同。这说明()A清政府加紧了舆论控制B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C康有为未关照传统心理D康有为思想较为激进13(2016四川高三名校联盟测试三28)下面是根据胡德坤的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绘制的19371945年日本军力和在华兵力变化表。表中数据表明()A中国战场是世
7、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B中国战场是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战场C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D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付出的代价最大14(2016四川成都一模31)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C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15(2016四川乐山一模32)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A北伐先遣战江南 B第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
8、百万雄师过大江二、非选择题16(2016四川德阳高三上学期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辛亥革命。材料一 表3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 ,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请回答: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17(2016四川凉山一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
9、。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李招娣析近代以来服饰的政治元素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认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认识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8(2016四川眉山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材料一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材料二 清末以来汉字汉语变革的根本原因不是语言自身,而是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变革的要求。中西方自明末开始交流以来就时有冲突,但鸦片战
10、争后中国的落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则使中国人的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面对西方列强的攻势,中国一方面是抵御、自保,另一方面也开始反思,进而痛苦地向西方开放,向西方学习。反思的路向和进程最后认为文化也不如西方原因在于教育不发达、国民素质不高等,可以说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开始时认为器物不如西方,后来又认为政治制度不如西方,于是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社会和文化就此发生了现代转型,于是有了中国现代社会、现代文化。清末汉字汉语改革就是在这种反思过程中发生的。高玉汉字简化思想:百年历程及其反省(1)在材料一中李斯提出了什么建议?分别说明该建议的实施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11、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汉字(汉语)改革的原因,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中国的汉字和汉字改革。19(2016四川遂宁二模)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材料二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
12、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2)依据材料二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3)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13、。材料四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答案一、选择题1-15 DABBC BBBDC CDCDC二、非选择题16.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分析:政治角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经济角度:辛亥革
14、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思想文化角度: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视角:近代化。17.示例:赞同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变革推动了服饰的变化这一认识论述:鸦片战争后,随国门洞开,西服等服饰开始传入中国,服装出现土洋并存的状况。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建立后,推动西装流行、中山装出现、旗袍改良,服饰出现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化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受两级格局和国内“左”的错误影响,干部服、列宁装、连衣裙等服饰一度流行,体现了朴素单一、政治色彩强烈的特点。改革开放后,随社会环境的改变,服饰变化呈现个性、新颖,美观、开放的特色。
15、总之,近现代服饰由保守、等级森严、单调、呆板向开放、美观、方便、平民化发展的变化反映了国内的政治变革及社会变迁(“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8.(1)建议:统一文字。影响:对秦朝:(政)巩固统一、维护统治;(经)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文)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交流。对后世: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牌事件;文字统一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影响的扩大。(言之有理也可) (2)原因: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战败,民族自信心受打击;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由器物、政治制度到文化;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态度:汉字和汉语是优秀传统文化组成
16、部分;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演变有其自身客观规律;要辩证地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文字改革;文字改革要慎重等19.(1)原因:中国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变化: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平等对外交往(近代外交)的意识(3)变化:由排斥(抵抗、拒绝)到接受(或主动学习)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西方文明显示出先进性。 (4)政治:领土主权大量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或表述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 文化: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传统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