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7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一、选择题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2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3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
2、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A“天人感应” B礼法结合C“三教合一” D伦理道德4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比解读正确的是()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唐宋1处己(修身、励志)5372勉学、治学3293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3144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245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5266从政11177治国248女诫52教子原则26A.唐宋时期的家训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B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C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唐宋家训的数
3、量增多D宋朝家训“处己”数量最多是受到理学的影响5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6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
4、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
5、南赣乡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课时作业7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1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目中“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解析:材料体现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曹操认为法律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故选D项;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封建
6、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强调礼无非是为稳定政局服务,排除B项;魏晋时期“三教合流”推动儒学出现哲学化倾向,排除C项。答案:D3解析: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阳秋,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内容,故D项排除。答案:B4解析:宋朝理学注重做人的气节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时的家训中关于修身励志的“处己”数量最多说明
7、是受理学的影响,D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唐宋家训的理论化趋势结论,排除A项;程朱理学主张男尊女卑,强化了封建伦理关系,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训”内容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答案:D5解析: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A项正确;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项;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
8、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排除D项。答案:A6解析: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朱元璋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7解析:(1)“孟子的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进行概括。(2)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其实就是回答“致良知”的社会影响,就是回答每个人都有良知的话,社会风气也会好转,社会矛盾也会缓和,社会也会很好治理和安定团结稳定之类的内容。答案:(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