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素养评价十八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30分钟100分)(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1.近年来,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A.打击B.遏制C.合作D.共存【解析】选B。冷战的最初含义是指美国采取的一切非武力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仍旧用这一观念处理事务,被称为“冷战思维”,故B正确。2.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对我国对外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
2、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这实质上说明()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B.苏联实力比美国强大C.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D.美苏冷战已经开始【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关系的本质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说明了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故C正确。1945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尚未结束,故A排除。苏联实力没有美国强大,故B错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故D错误。3.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所说的“渗透”主要指
3、的是()A.实施马歇尔计划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解析】选A。据材料中说到的“经济方式”,可知该计划是马歇尔计划,A正确;B是军事的内容,故不正确;C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货币体系,并不是针对欧洲的,故不正确;D是战后的贸易体系,并不是针对欧洲的,故不正确。4.在冷战时期,美国、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这一危机指()A.修筑“柏林墙”B.朝鲜战争的爆发C.古巴导弹危机D.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解析】选C。从材料“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可以看出这是因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的危机,美苏双方剑拔弩
4、张,核战争一触即发,C正确;A并未发展到接近核战争的边缘;B、D与核战争无关。5.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令人耳目一新。其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冷战对峙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解析】选C。本题材料的观点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势均力敌,双方都不敢轻易挑起战端,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A与题意无关,B、D与史实不符。6.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
5、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解析】选B。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正确;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大部分来自亚、非、拉美地区,无法反映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A不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结局,但没有动摇美苏的霸权地位,C不符合题意;D显然不符合题意。7.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他认为法德
6、合作()A.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C.标志着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D.奠定了西欧联合的基础【解析】选D。题干中的“日耳曼”和“高卢”分别指德国和法国,“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法德之间能否和解,故选D。【补偿训练】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曾指出:“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他此言旨在强调()A.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B.德国重新统一的重要性C.德国对欧洲的重要性D.德国民主化改造的紧迫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意在说明欧洲一体化的
7、必要性,故A正确。8.尼克松在1972年接受专访时说: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尼克松的观点表明()A.两极格局没有存在的必要B.美国已经放弃霸权主义C.势力均衡一定会带来和平D.多极化的趋势已经显现【解析】选D。题目中的时间是1972年,世界格局是两极对峙状态,两极格局没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尼克松观点所要表达的信息,故A错误;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始终是称霸世界,并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故B错误;势力均衡一定会带来和平也不符合材料观点,且太绝对,故C错误;尼
8、克松认为“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此时美国实力相对衰落,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都在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故D正确。【拓展延伸】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1)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2)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3)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4)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
9、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及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9.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B.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C.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D.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解析】选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能够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是中国自身实力的增长。故选D。10.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
10、谈话的国际背景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解析】选A。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暂时的低潮,故A正确。11.(4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材料二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
11、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北大西洋公约(1)材料一中这个演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8分)(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实行的什么政策?它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意图?(1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6分)【解析】第(1)题,从丘吉尔的演说与冷战的关系分析。第(2)题,政策根据“杜鲁门”“马歇尔”“北大西洋公约”等信息解答;意图联系“协助世界”“协助欧洲”等信息概括。第(3)题,从国家利益、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答案:(1)推波助澜的作用。(2)冷战(或遏制)政策。意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3)国家利益的矛盾;社会制度
12、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 (15分钟40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30分,共40分)12.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A.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B.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D.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解析】选B。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故A错误;题干中“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说明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故B正确;题干中
13、并未提到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故C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故D错误。13.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阵营瓦解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C.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解析】选D。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但尚未瓦解,故A错误;材料中所强调的是法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往来(苏联、东欧和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一体化是指西欧,故B错误;法国实力不足以与美
14、国抗衡,故C错误;材料中法国的举措,是摆脱美国控制的体现,故D正确。14.(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材料二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15、比例表。年份美国欧共体日本195634.88%15.85%4.26%197327.08%27.017%18.023%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地导致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以上材料均摘自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这种变化对政治格局的影响。(20分)【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影响。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概括。第(2)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注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答案:(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减弱;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2)变化:美国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下降,西欧、日本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上升;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的控制,严重动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