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5549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4页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课件:第1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通史融合 高频突破 上 篇 模块四 选修部分 第十二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试题来源材料出处命题视角考查主题命题特点2017全国卷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原因类、启示类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2017全国卷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内容类、作用(意义)类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2017全国卷隋书特点类、意义(影响)类隋代法律制度改革2016全国甲卷清史稿等特点类、作用(影响)类晚清军事改革2016全国

2、甲卷清史稿等特点类、作用(影响)类晚清军事改革试题来源材料出处命题视角考查主题命题特点2016全国甲卷清史稿等特点类、作用(影响)类晚清军事改革(3)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内容、原因、特点、作用,注重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2016全国乙卷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太宗谱牒改革2016全国丙卷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2015全国卷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代币制改革试题来源材料出处命题视角考查主题命题特点2015全国卷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清代养廉银制度(4)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

3、革。2017年涉及两道中国近现代史的试题。(5)与教材渐行渐远,通过教材培养能力,用来解决新问题是命题者的初衷。2014全国卷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作用(影响)类魏晋法律改革2014全国卷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2013全国卷清德宗实录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晚清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2013全国卷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唐朝两税法改革02 规 律 认 知 03 提 能 训 练 栏目导航01 主 干 梳 理01 主 干 梳 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

4、)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商鞅变法措施体

5、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推行均田制;(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

6、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推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

7、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

8、(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

9、而是以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为依据的。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说明俄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五、日本的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

10、武士道教育。3评价(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六、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

11、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容(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

12、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存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02 规 律 认 知 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3、。奴隶制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

14、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判

15、断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

16、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以及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

17、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制的崩塌03 提 能 训 练 材料二 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

18、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得出考试内容中西结合;根据材料一“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得出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根据材料一“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

19、律停止”得出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第二小问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外部民族危机的严重、内部革命形势的发展等角度进行作答。(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得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第二小问评价,此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要肯定科举制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是社会矛盾的产物。答案:(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

20、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简评:观点片面。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

21、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

22、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可知,出现了乡里制保甲制、乡官制职役制的趋势;根据材料“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可知,出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乡村自治越来越弱的趋势;第二小问原因,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答,皇权和中央集权都呈现加强趋势。(2)第一小问原因,抓住时间是清

23、末,从经济上来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从政治上来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从思想上来说,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等;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又要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答出两点即可)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选修活页练(一)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