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5404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包头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文综历史试题2017.111. 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 扩展周王朝的疆域B. 监督商族残余势力C. 利于周朝文化远播D. 防范诸侯割据称雄【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图片信息,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多为同姓封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族残余势力就分布在这些封国以东,如宋国。这样,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拱卫

2、周王室的目的就非常明显。“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是西周兴起之地,统治稳固。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2.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加强B. 宗法制的衰落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宗法制及其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姓名体现的是血缘关系的现象,D项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A项是政治上的体现不是血缘关系的体现,排除;B项提及的是土地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是思想上的,与

3、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概况3.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A. 发展商品经济B. 承认土地私有C. 巩固中央集权D. 抑制诸侯势力【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均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A、B与题意无关

4、;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D表述有误。4.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A. 权力重心在中书B. 皇权逐步加强C. 外朝受内朝牵制D. 三省已具雏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题干反映汉代官制下,三公九卿权力减小,而尚书等皇帝亲信权势上升,这有利加强皇权,B项正确;A项说法是错误的,权力重心应是在皇帝;中外朝制度下,中朝是决策机构,而外朝为执行机构,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

5、制度的演变汉代的皇权逐步加强5. 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A. 匡正皇帝的过失B. 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 替皇帝草拟政令D. 审批决策机要事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唐代政治制度,题眼是“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可看出是匡正皇帝过失,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体现的是要谏诤而不是传达,故B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故错误;“皆须执论”“谏诤”不是决策,故D

6、项错误。6. 新唐书选举制记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察举制度一直延续至唐代B. 唐代选官制形式多样C. 科举考生必须由馆学推荐D. 自列于州县即落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可以判断出CD说法错误。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科举,“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察举制基本上结束,但在科举制度未完善的时期,察举制还是与科举制并行了一段时间,直到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之后,察举制才不再作为国家选用人才的制度存在。察举制度一直延续至唐代,说法正确,但与材料

7、无关。考点: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7. 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A.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B. 皇帝权力有所削弱C.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D. 行政效率出现下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故C项正确。宋代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相权的制衡,但皇帝权力有所削弱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皇帝和中

8、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不一定导致行政效率出现下降,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决策方式8. 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D【解析】据材料“皇帝交代兵部责成户部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内阁为皇帝票拟诏书,故D项正确;秦朝没有六部,故A

9、项错误;唐朝还有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故B项错误;宋朝也有宰相,枢密院掌管军事,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即可正确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君主集权加强B. 皇权逐渐衰弱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A【解析】材料中所说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只能说明是君主集权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史

10、实不相符合,排除;内阁没有取代六部,排除C项;首辅权力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并非失控,排除D项。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0.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A. 办事效率高B.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C. 应予以撤销D. 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11、“其权过重”说明了军机处的权利过大,“承旨书谕”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职责,据此可以说明嘉庆帝强调军机大臣的职责,旨在说明其认识到军机大臣的权位较高危及到了皇权,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清朝军机处11.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

12、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12.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写到:皇帝祭天是每年的大典礼,东汉以后规定祭天大典在国都南郊举行,都城布局逐渐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隋唐以后的中央官署逐步集中在富城附近。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 都城布局由东向西适应了分封制的需要B. 出于都城整齐美观的需要C. 为更好地适应皇权统治的需要D. 根源于儒家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根据材料的信息表明,都城布局的变化为更好地适应皇权统治的需要;A项时间不对;BD项不符材料要求。所以答案选C。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写到:“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以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舰出现时中国陷人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B. 独尊儒学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C. 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D. 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以只承认一家之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说明科举制走向了极端的

14、状态,即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到了八股取士,这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影响了社会进步,故选C。14. 波默罗伊等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写道:“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的措施有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公民陪审法庭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废除债务奴隶制A. B. C. D. 【答案】D【解析】题中所说的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是指梭伦改革中没有触犯他们利益的措施,是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故排除BC两项;都在一定程度上都维护了贵族利益,D项正确,A项不全。故选D。15. 雅

15、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不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排除AD;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因此不会遭到流放,排除B;资助贫穷公民虽然属于正义行为,但一旦为个人赢得政治声望,就有可能导致个人权力上升,威胁民主政治,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

16、逐法16.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诊断的是A.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B. 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C. 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D. 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认为雅典政治“建立在非常不民主基础之上”指的是享有民主权力的范围非常窄,所以正确的是B项,C项是表述过滥民主的实施的后果,A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机构,D项不能表现出“不民主”。17.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

17、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A. 量刑程序不统一B. 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C. 崇尚秩序和平衡D. 习惯法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生死攸关的问题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而较轻的犯罪交由平民团体审判,即体现了罗马法处理问题按照轻重分别交由不同的部门处理,又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18.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

18、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把文明留给了欧洲”指的是罗马把罗马法留给了欧洲,意在强调罗马法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的是希腊而非罗马,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的是雅典而非罗马,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帝国的衰亡也就说明了罗马并未能提供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9、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19.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评论某一政体时说:“外表是君主政体,而实际上却是共和政体。”他评论的是A. 雅典的民主制B.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C.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D. 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答案】C【解析】 “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利大大削弱,仅剩下了行政权,而且这种越来越多的交给了日益完备的内阁,古老的君主制融入了崭新的内容,变成了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故选C项。古代雅典和美国没有君主,无法体现君主政体的特点,A、D项错误;中国中央集权制没有体现共和制的特点,B项错误。点睛:君主政体包括了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两种形式,古代中国封建社

20、会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国家。两者相同点都有君主,也即国家元首。但两者权利有着根本不同,前者是皇权至上、君权神授,后者是虚位君主、统而不治。20.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民崇敬之心的功能,它是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A. 君主制和议会制B. 君主制和共和制C. 立宪制和共和制D. 共和制和议会制【答案】A【解析】由“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可以知道这是指对君主的尊重和

21、崇敬,由“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可知是采用了议会制,即人们选举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国家,所以A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21. 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提到“1787年宪法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下面关于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巩固了美国内战的成果B. 是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 有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D. 有利于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答案】A22. 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国会被提案弹劾。其中包括泰勒.哈里森.克里夫兰.胡佛.杜鲁门.尼克松.里根.布什

22、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它体现出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A. 中央集权B. 两党制C. 分权制衡D. 联邦制【答案】C【解析】“美国国会被提案弹劾”体现出美国中央政府权力运作的特点是分权制衡,故C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23. 从1789年到1875年的80多年间,法国一共出现了两个王朝,两个帝国,三个共和国,平均每11年变更一次政权,一共通过了12部宪法,最终“一票共和”。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C.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法国一共出现了两个王朝,两个帝国,

23、三个共和国,平均每11年变更一次政权,一共通过了12部宪法”说明法国共和制建立的困难和曲折性,故C正确;A属于原因;B和D与事实不符合。24.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所说的德国是A. 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B. 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C. 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D. 有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答案】D 考点: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与发展代议制向欧洲大陆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名师点睛】德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局限性: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下来,

24、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被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25. 德国1871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的议会民主政治的共同之处是A. 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B. 政府都对议会负责C. 元首可直接解散议会D. 议会都实行两院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两者的众议院是普选的,参议院不是;德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必须经参院同意才能解散众院,故A、B、C错误。两国议会都实行两院制,德国是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法国是参议院和众议院,故选D。26.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历史变革中不断被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

25、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如何打破了“部落政治”?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试列举古代雅典和罗马打破贵族专权的事例各一项。(2)材料二中这两项规定的核心是什么?试简要

26、评述之。【答案】(1)周朝:分封制。汉朝:逐步废除分封;提拔身份低微士人参与中枢决策;设太学;实行察举制。雅典:梭伦按财产划分四个等级;克里斯提尼五百人会议,全开放;伯里克利各级官职抽签产生,公民大会经常化,陪审法庭人数众多。罗马:习惯法到成文法,颁布十二铜表法。(2)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在加强联邦中央权力的同时,使各州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拥有一些州权;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解析】第一小问从分封制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汉代加强皇权和选官制度角度回答;第三小问雅典从民主政治改革主张回答,罗马法从颁布法律回答即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从联

27、邦制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联邦制特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阐述作答。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27. 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

28、个中等城市各得1席。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材料二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1928年

29、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并指出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及认识。【答案】(1)依据:选区人口原因:工业革命和1832年议会改革(2)趋势:逐步取消关于选举权的财产、年龄、性别、出身等限制,享有选举权的范围逐步扩大。特点:和平性、渐进性认识:民意的代表性标志宪政的民主发展程度。民主权利的获得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宪政框架下可以实现民主的和平推进。【解

30、析】(1)问,根据材料一“取消市镇人口在 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 “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 个中等城市各得1 席”,可以得出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选区人口;回答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注意结合材料所给的时间,此时,正值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对普赖斯的不满,并没有解决;根据材料“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可知贵族、地主的代表在下院仍占相当大的比例。(2)问,变化趋势要注意准确解读和归纳材料,根据材料材料二,从政府逐步取消对享有选举权关于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等角度进行概括。根据材料“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可以得出议会代表权不断下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