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程目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社会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1
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2、阶层:江南市民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3、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腐朽,社会矛盾尖锐。4、文化:八股取士,理学日益僵化。一、李贽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1、李贽的“离经叛道” (1)挑战孔子和儒学经典的绝对权威,追求个性发展。(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2、评价: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一)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1著作明夷待访录2思想(对应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3)“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
3、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3评价: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二)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2学风:倡导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3评价:经世致用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三)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1)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2)朴素辩证思想: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2评价: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思维方法。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继承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思维拓展】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提出“仁”推崇以德
4、治民,实行“仁政”的民本思想。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3宋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人的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理论体系,用伦理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和人性。(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三纲五常” 就是天理,“格物致知”心学: “心即理”,心是万物
5、的本原。“致良知”,“知行合一”)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继承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唯物、辩证法思想)二与欧洲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有什么区别?原因何在?区别:(1)仍属于儒家民本思想范畴;(2)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3)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原因:(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力量。(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3)思想专制,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的严重束缚和影响。【五】教学反思1、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演变历程与特征,必须让学生有清晰明了的认识。2、 教学方法上,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水平,因势利导。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