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5315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学案6 散文探究的3大探点.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设题角度主要有: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题型一 意蕴式探究题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探究点,意蕴式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具体如下:出题角度具体阐释人物形象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

2、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究故事情节(细节)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出题角度具体阐释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语言表达透过散文中的描写语言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探究的就是主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时代背景探究文本的时代意义本探究点就是要求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常见设问方式2015年

3、山东高考 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2015年江苏高考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2014年福建高考 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其他设问方式:(1)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句、段)内涵的理解。(2)请探究文本中的某一事物包含了哪几层深意。(3)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例一(2015江苏高考)阅读比邻而居(正文见本专题“学案4”例三),完成题目。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 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解题指导 作品内容角度:端午到了,生活状态、风格迥异的各家在这一天却都弥

4、漫着相同的艾草味,表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作品主旨角度:暗含着对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艾草香中,仿佛油垢也一点点消除,空气都被洇染成青色,艾草的熏烟将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都进行了升华,从象征意义看是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参考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每点 2 分)解题方略“分角度”、“分层面”解答意蕴式探究题“意蕴式探究”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一)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5、”的内涵1从不同角度发掘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做多侧面的探究。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2从不同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做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二)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本探点就是要求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

6、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做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

7、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题型二 标题式探究题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所点之睛。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的效果。出色的标题往往与标题中词语的使用艺术和恰当使用修辞方式密不可分。文学作品的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感因素,同时还能够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常见设问方式2015年福建高考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2014年天津高考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其他设问方式:(1)

8、请探究题目蕴含了哪几层深意?(2)作者以为题的意图是什么?(3)题目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例二(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纸上故乡邓 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

9、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

10、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

11、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

12、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 年第 4 期)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 分)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解题方略标题式探究“5思考”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有的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解答时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

13、构的标题。解答时,更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在这些题目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有些题目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题型三 体验式探究题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

14、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折射出命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切中了阅读的本质。常见设问方式2015 年湖 北 高考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2015 年四 川 高考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2014 年安 徽 高考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

15、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其他设问方式:(1)第段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体验的感受。(2)请你指出话在文中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理解。(3)你认为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例三(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头脑中的旅行彭 程 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

16、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

17、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

18、得满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19、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在这个意义上

20、,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本文有删改)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 分)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解题方略体验式探究“3步骤”第一步,读懂原文,提炼主旨,然后把主旨升华为一种人生哲理;或者就原文中的形象、事件或某一部分等升华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感悟。第二步,明确观点,把总结的人生哲理或人生感悟充当答案的观点。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就是结合文本分析观点的体现之处。“散文探究题”专项强化练”见“检测(四十五)”(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