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5289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选择题1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B)A扩大统治范围B加强中央集权C密切经济交流D改革官吏制度解析:材料中论述宋代如何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和管理,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B正确;其他选项并不是主要目的。2唐代节度使掌握着士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大权。宋初节度使名号用来礼遇罢政后功臣故老和宰相,让其出守外地。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A)A中央集权逐步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C官吏选拔制度成熟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解析:

2、唐朝节度使权力较大,而宋代节度使只有名义上的接待作用,显然节度使的权力在宋代受到严重剥夺,体现出宋代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故A项正确;节度使并不是行政区划的管理合理化,故B项错误;节度使属于地方官吏,不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对地方管理,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3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解析:由“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

3、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综上可见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相关,故D项正确。4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C)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宰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

4、宰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故D项错误。5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C)A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B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C强干弱枝致使人事变动频繁D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解析:材料涉及的主体是“地方武职官员”,与宰相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武将碌碌无为的原因是调任太频繁,而不是重文轻武,故B项错误;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同时频繁调任地方武职官员,以防止地方割据,故

5、C项正确;材料反映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不能说明“终结地方分裂”,故D项错误。6王安石变法的最主要目的是(B)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提高军队战斗力 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前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排除A、D两项。根据题目要求,“最”主要的目的应是先富国,后方能强兵,国不富,兵亦不可强,故B项符合题意,C项排除。7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D)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

6、流作为理财思路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和“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的信息可以看出王安石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题干中的做法只是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并没有剥夺三司的财权,故B项错误。8北宋和辽、西夏,南宋和金朝都签订过和平协议。这些协议都(D)A签订于中原王朝北伐失败后B在协议签订后正式定都C确立了双方为兄弟国间关系D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局面解析:签订于中原王朝北伐失败后的是宋辽协议,排除A项;宋金协议签订后正式定都,排除B项;确立了兄弟国间关系的

7、是宋辽协议,排除C项;三份协议都在客观上推动了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D项正确。9北宋统治者认为,“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为此,当时实行了(B)A府兵制 B募兵制C“兵农合一”征兵制 D义务兵役制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希望通过募兵达到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的目的,故B项正确。10下表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C)官僚家庭184人平民家庭417人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B科举制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解析:依据题干中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

8、统计情况可知,来自平民家庭的进士比官僚家庭的比例高很多,说明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11宋初,“艺祖(太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B)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解析:“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没有体现行政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

9、每况愈下”可得出其监察职能下降,故B项正确;宋代通判其本身是为监察而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宋代的地方管理体制,只是叙述了通判监察职能的逐渐减弱,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2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解析: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不利于集体决策,故B项错误;“宰枢互兼”反而提高军

10、事将领的权力,C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太祖即位之初,解除石守信等主要禁兵将领的兵权,同时取消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两个高级军职,后来又将侍卫司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同殿前司一起合称“三衙”。三衙的职能是“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具政令”。可见,随着三衙统兵范围的扩大,禁兵事实上已变成北宋的正规军。枢密院是宋代主管军机事务的最高机关,与中书省“对持文武二柄”,并称东西二府。宋朝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的建立,巧妙地把兵权一分为三。“兵符出于枢密院,而不得统

11、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有调兵权的枢密院不掌管军队,掌管军队的三衙却调不动兵,遇有战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领兵出征,从而实现了“发兵之权”与“握兵之重”的分离。南宋时李纲曾称赞此制说:“祖宗之时,枢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但当时的宰相贾昌朝也说:“今陕西四路,总管而下,钤辖、都监、巡检之属,悉参军政,谋之未成,事已先漏,甲可乙否,上行下戾,主将不专号令,故动则必败。”张希清宋朝典章制度(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建立的背景及运行特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宋朝的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予以评价。答案:(1

12、)背景:宋朝建立后,削夺主要禁兵将领的兵权,推行军事改革,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通过分权制约兵权;三衙的统兵范围不断扩大。(2)这一体制对于消除中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起到重大的作用。但统制过严,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协调,结果必然是弊病丛生。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中唐开始,藩镇和一些势力较大的州郡常常以种种借口和手段,截留应该上缴中央政府的赋税,久而久之,形成了财政上的“留使”“留州”制度。到了五代时,藩镇节度使甚至直接派自己的亲信武将管理场(征收赋税的场所)务,赋税大权落入节度使手中。赵匡胤发布诏令,要求各州除留下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贡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要全部

13、奉送到京,不得无故截留。同时,赵匡胤还以中央支付给大藩“公使钱”为条件,废除了“留使”“留州”制度,收回了藩镇所控制的部分财权。此后,赵匡胤还在中央设立了分管财政的三司,设三司使和三司副使,总管各地贡赋和中央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些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稳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洛税史寻幽:北宋立国行新制,中央“集财”国库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财政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财政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唐末五代时期,地方截留中央财赋,威胁中央政府;北宋建立后大力加强中央

14、集权。措施:地方除留下必要经费外,其余财赋中的货币部分全部上交;通过中央支付大藩“公使钱”收回地方财权;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总管全国财赋。(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地方自主权。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从中唐开始截留应该上缴中央政府的赋税”可见唐末五代时期,地方截留中央财赋,威胁中央政府,不利于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由材料“各州除留下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贡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要全部奉送到京,不得无故截留”可见地方除留下必要经费外,其余财赋中的货币部分全部上交;由材料“以中央支付给大藩公使钱为条件,废除了留使留州制度,收回了藩镇所控制的部分财权”可见通过中央支付大藩“公使钱”收回地方财权;由“中央设立了分管财政的三司,设三司使和三司副使,总管各地贡赋和中央财政”,可归纳为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总管全国财赋。(2)由材料“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些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稳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归纳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