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B. 该“媒介”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 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 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
2、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胞内酶、消化酶以及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等。3内环境稳态的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该“媒介”指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A正确;B、该“媒介
3、”指内环境,但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D、内环境中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D正确。故选B。2. 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神经纤维B. 该神经元有多个突触C. 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只有神经元D. 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沿神经纤维传播【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详解】A、图中属于树突,属于神经末梢,A错误;B、该神经元有多个树突,但只有一个轴突
4、,B错误;C、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还有胶质细胞,C错误;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沿神经纤维传播,D正确。故选D。3. 下面分别是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和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元由细胞体、长的树突、短的轴突共同构成B. 只要刺激神经元,神经元均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C. 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D. 完整的反射弧一般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反射与反射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详解】神经元由细胞体、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长的轴突共同构成,A错误;神经元受
5、到适宜且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B错误;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C正确;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D错误。4. 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逃生反应的部分机制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警报声感受器X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收缩逃生A. 警报声感受器X位于人体肌肉内B. 若传出神经受损,听不到警报声C. 逃生反应有多个神经中枢参与D. 若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肌肉收缩【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详解】A、警报声感受器X位于人的耳蜗中,
6、A错误;B、由题图可知,若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听觉,B错误;C、由于题图可知,逃生反应有大脑皮层和脊髓等神经中枢参与,C正确;D、由于题图可知,传出神经受损,影响肌肉收缩,D错误。故选C。5. 吃到梅、看到梅和谈到梅时唾液分泌增加,这3种情况分别属于( )A. 都是非条件反射B. 都是条件反射C.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D.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详解】人吃酸梅分泌唾液是人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不
7、在大脑,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看到酸梅、谈到酸梅时都会分泌唾液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所以人吃酸梅,看到酸梅,谈到酸梅时,都会分泌唾液,这三种情况依次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及其区别,明确两者的主要区别为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同样是分泌唾液,刺激不同,引起的反射类型也不同。6. 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叙述科学的是()。A. 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 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
8、觉性失语症D. 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答案】B【解析】【详解】A.脑干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A错误;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正确;C.S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C错误;D.H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7. 如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能表示信息在突触中传递方向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上有特异性受体,是突触后膜,是突触间隙,内含有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单
9、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故选B。8. 某反射弧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为基本结构,a与b为可测膜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在实验前后细胞始终保持活性,反射弧的结构保持正常状态,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刺激后,引起收缩的直接因素为神经递质B. 处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 分别刺激和,a、b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相同D. 为突触,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由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为突触,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详解】A、刺激(感受器)后,兴奋最终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末梢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肌肉),引起
10、收缩,A正确;B、是神经中枢,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分析和综合,B正确;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方向为,刺激,a、b电流计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编转,刺激.a电流计不偏转,b电流计发生2次编转,C错误。D、为突触,兴奋在突触结构上只能单向传递,故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等。主要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9. 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 神经递质、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 氨基酸、呼吸酶、CO2、NaC. 胰液、Ca2、脂肪、葡萄糖D. 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答案】A【解析】【分析】血浆中约90%为水,其
11、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详解】A、神经递质、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等在血浆中都存在,A正确;B、呼吸酶在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B错误;C、胰液产生于脊椎动物胰腺中,是胰腺分泌、经胰导管输送至十二指肠的消化液,在血浆中不存在,C 错误;D、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D错误。故选A。10.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B.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内环境不存在酶C. 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D.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
12、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pH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可以在细胞内和内环境中发挥作用,B错误;内环境中含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物质,C正确;剧烈
13、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pH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11. 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胃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胃液和组织液B. 体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C. 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不会变化D. 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但该过程不仅仅需要内环境,还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参与;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相对
14、稳定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详解】A. 胃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一些物质进行交换,还需要经过各系统、器官的协助,如O2和CO2的气体交换就需要借助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才能完成,B错误;C. 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 酶促反应需要有最合适的温度、pH、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D正确。12. 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
15、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 纤毛膜上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
16、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详解】A、由分析可知,受一定刺激时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B、由分析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3.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17、)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 血糖浓度始终保持不变D.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A、渗透压与离子浓度关系较大,由于细胞外的钠离子含量高于细胞内,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高于细胞外,因此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B、大量乳酸进入血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存
18、在,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明显降低,B错误;C、人在剧烈运动时,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而非始终不变,C错误;D、血液中氧气含量多少不会刺激呼吸中枢,二氧化碳增多时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D错误。故选A。14.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 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是被动运输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19、,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详解】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也有离子进出,如钾离子外流,A错误;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Na+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而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来传递兴奋,C错误;静息时,维持细胞外正电位的主要是钾离子,所以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没有变化,D错误
20、。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15.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C.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D. 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答案】D【解析】【分析】小脑与身体平衡有关、脑干与呼吸有关。【详解】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B正确;C.小脑与身体平衡有关,C正确;D.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能听、读、写,但不能讲话,D错误。故选D。16.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
21、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者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时都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B. 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 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D. 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都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答案】B【解析】【分析】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由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一氧化氮等。【详解】A、二者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时都不需要借助载体的运
22、输,此过程通过胞吐实现,A错误;B、二者都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C、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会被灭活或者转移,不能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D、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但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Cl的通透性增加,Cl内流,D错误。故选B。17. 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 图丙中a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C. 图丙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
23、粒体有关D. 图丙的b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A、B为两个神经元,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图乙为突触的放大图,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图丙为神经递质的产生与释放,a表示神经递质,b表示受体。【详解】A、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B、图丙中a是神经递质,其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B错误;C、丙图中物质a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泌属于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与线粒体有关,C正确;D、a表示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丙图的b如果与a结合,则会
24、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C。18. 下图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B.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C.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D.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5、已知乙表示神经中枢,则甲、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而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据此分析。【详解】A.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元,A错误;B. 据A分析可知,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B正确;C.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元,C正确;D.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
26、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元,D正确。19. 如图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c为刺激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未受刺激时,电表或测量值可代表静息电位B. 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C. 刺激c点,可用来说明兴奋的传导方向D. 若增大胞外Na+浓度,刺激c点,则电表偏转幅度增大【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
2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未受刺激时,两个电流表测定的都是零电位,都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通过突触传到下一个神经元,并先后通过电流计的左右两侧,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刺激c点,电表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但是电表不偏转,说明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若增
28、大胞外Na+浓度,刺激c点,产生的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导致电表偏转幅度增大,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0. 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中神经纤维没有接受刺激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B. 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可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C. 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Na+含量较低,则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D. 图2中从A到C是
29、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A电极均在膜外,静息时无电流产生,刺激后,由于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处不同时兴奋,所以两个电极之间会出现两次电位变化,导致指针偏转2次;图2中的A点的电位为静息电位。C点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详解】A、图1中神经纤维没有接受刺激前的电位为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由K+外流引起的,A正确;B、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测量到电位是零电位,不是静息电位,B错误;C、如果将神经
30、纤维膜外Na+浓度降低,则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即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C正确;D、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D正确。故选B。21.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
31、效应器被破坏D. 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答案】C【解析】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名师点睛】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
32、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22. 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血量会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多B. 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受体接受后将被灭活C. 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D. 集合管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
33、器兴奋,刺激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有垂体后叶释放后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血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详解】A、随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血浆渗透压降低,血量增加,A正确;B、抗利尿激素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并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B正确;C、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冲动沿下丘脑-垂体束传至神经垂体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正确;D、集合管吸收水是自由扩散,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即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23. 在人体体温调节过
34、程中,可表示人体持续生活在过冷环境中,并可能导致死亡的调节途径的是A. 人体正常体温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降低B. 人体正常体温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加快C. 人体正常体温体温升高新陈代谢速率降低D. 人体正常体温体温升高新陈代谢速率加快【答案】A【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详解】A、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降低,产热量不足以补偿散热的热量,引起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降低,可
35、能引起死亡, A符合; B、体温降低,新陈代谢增加,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不符合; C、体温升高,新陈代谢降低,减少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不符合; D、体温升高,新陈代谢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增强,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D不符合。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是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关键。24. 下图中对激素作用方式及其调节特点的体现不包括A. 激素调节具有高效性B. 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C. 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部位D. 激素可作为信息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
36、部分是蛋白类,还有氨基酸衍生物等,而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据此分析解答。【详解】由图可知,垂体释放的1ug激素可作用于靶细胞使其释放40ug激素,说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正确;图中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才发挥作用,说明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B正确;激素弥散在全身的血液中,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并非只能运输到特定部位,C错误;由图可知,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在细胞间起信息传递的作用,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审图能力,难度适中。25. 如下
37、图所示,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糖调节的两条途径,图中A、B、C、D代表具体的结构。A表示胰岛内的细胞通过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从而导致血糖含量升高,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 血糖含量降低刺激B导致其膜电位改变,由B到C的信号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B. 由B到A过程中,信号的传递是双向的,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形式C. A表示胰岛A细胞,释放的物质被靶细胞识别引起靶细胞内相应代谢活动加强D. A释放的物质是胰高血糖素,若发生效应后不能被降解将导致血糖持续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是能够升高血糖含量的激素,影响胰高
38、血糖素分泌的调节因素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直接途径为: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可直接促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间接途径为: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详解】A.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血糖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B.由B到A过程中,信号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B错误;C.A代表的是胰岛A细胞,释放的物质为胰高血糖素,被靶细胞识别引起靶细胞内相应代谢活动增强,C正确;D.胰高血糖素发挥作用后若不分解,则会使血糖浓度持续升高,D正确。故选B。26. 下列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图表示食物
39、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B. 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C. 丙图表示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变化D. 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错误;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随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正确;注射抗利尿激素,内环境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尿素含量升高,D错误。二、选择题27. 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示意图,在反射
40、弧左侧的神经纤维细胞膜外表面连一电流计。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b处的神经元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B. 刺激b点引起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C. 分别刺激a点和b点,电流计指针均可发生偏转D. 刺激a点,和b点均可产生兴奋【答案】B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是传入神经,a是轴突,b是传出神经元的胞体,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详解】A、脑皮层可通过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控制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进而控制传出神经元的活动,因此b处的神经元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A正确;B、刺激b点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刺激b点,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到电流计,因此电流表指针不能发
41、生偏转,C错误;D、刺激a点,兴奋能够传至和b,故和b点均可产生兴奋,D正确。故选BC。28. 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元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Na+大量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形成后,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若利用药物彻底阻断K+通道,这会影响静息作电位的形成或恢复有关。【详解】A、图中虚线的峰值
42、降低,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量减少造成的,A错误;B、图中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受阻造成的,B错误;C、图中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可能是K+外流受阻造成的,C正确;D、图中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变大,分析处理后可能是Cl内流造成的,D错误。【点睛】关键: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Na+大量内流造成的即可分析。29.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B.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
43、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答案】ACD【解析】【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A、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则细胞失水,细胞体积变小,A错误;B、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渗出形成的,B正确;C、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C错误;D、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液增多,D错误。故选ACD。30. 如图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
44、髓鞘包裹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 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钠离子较膜外多B. b、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 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D. 局部电流在轴突上的传导方向为ac和ec【答案】B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详解】A、由于c区域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造成
45、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正离子多,但膜内钠离子仍然少于膜外,A错误;B、由于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所以刺激c区域,b、d区域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C、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正确;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D错误。故选BC。31. 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脑干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适宜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某些细胞显著活跃B. 咳嗽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元间传递
46、是单向的C.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入神经元传至效应器D. 直接刺激脑干中枢也能导致呼吸肌产生咳嗽反射【答案】A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呼吸道黏膜中分布有感受器,所以适当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某些细胞显著活跃,A正确;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效应器,经过了突
47、触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突触间则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C错误;D、反射活动的产生必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直接刺激脑干中枢引起咳嗽,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AB。【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32.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B. 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
48、会变为曲线C. 曲线的下降段是Na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D. 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答案】AB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此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一直是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不兴奋;突触后膜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详解】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保持外正内负电位,出现曲线模式,A错误;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时给予适宜刺激,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降低
49、,但膜电位变化不会变为曲线所示,B错误;C、曲线的下降段Na+离子通道关闭,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所致,C错误;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细胞不兴奋,出现曲线模式,D正确。故选ABC。33. 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表示相关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效应器,是感受器B. 分别电刺激、,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C.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均需消耗ATPD. 丙释放兴奋性递质后,乙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答案】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根据突触或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
50、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详解】A、据分析可知,是感受器,是效应器,A错误;B、刺激电流表偏转两次,刺激电流表偏转一次,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C、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消耗ATP,但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以丙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乙后,使乙的膜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正确。故选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弧的组成结构,以及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再根据题意作答。34. 科学家用小鼠做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51、A. 切除垂体及胰腺可排除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B. 该实验的对照实验采用了前后自身对照,无须增添空白对照组C. 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D. 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答案】AB【解析】【分析】由曲线可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能促进小鼠的生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详解】A、切除胰腺及垂体后,机体自身不分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故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B、该实验有对照实验,为前后相互对照,即切除胰腺及垂体前为空白对照,B正确;C、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因此该实验中注射的激素量不宜过高,C错误;D、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
52、素和胰岛素在生物体重的维持方面起协同作用,D错误。故选AB。35.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外界环境因素的稳定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 “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只涉及体液调节C. 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D. 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只能在消化道中进行,不能在内环境或细胞内进行【答案】AB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
53、质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A错误;B、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传入神经会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机体主动饮水,故“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涉及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错误;C、外界温度的变化,会使细胞代谢发生变化,引起血糖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C正确;D、细胞内的蛋白质也会水解产生氨基酸,如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会
54、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水解,其中蛋白质被水解酶分解,D错误。故选ABD。【点睛】36. 如图表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B. 激素甲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C. 调节激素乙合成分泌过程的信息分子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D. 激素甲和激素乙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答案】ABC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激素甲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为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激素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为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详解】A、据图分析,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在神经调节(中
55、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体液调节(激素甲的参与)共同作用下调节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A正确;B、激素甲是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正确;C、图中显示调节激素乙(胰高血糖素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浓度低)和神经递质,C正确;D、激素甲是胰岛素,激素乙是胰高血糖素,两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D正确。故选ABCD。三、非选择题37.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_; 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经过循环它由_汇入C中。B、C
56、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HPO42-等离子有关。(4)如果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答案】 (1). D细胞内液 (2). A组织液 (3). 淋巴 (4). 左右锁骨下静脉 (5). 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6). 无机盐、蛋白质 (7). HCO3- (8).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9).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详解】(1)由图可知,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57、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是淋巴,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4)代表O2,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8. 如图l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回答下列问题:(1)图l中的乙表示效应器,它是由_组成的。图2中的结构f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是_。(2)据图3分析,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可以进行双向传导的原因是_。(3)某同学
58、曾到医院取指血进行化验,采血针头刺破手指皮肤时感到疼痛但他并未缩手,这说明_。【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2). 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3). 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形成的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 (4). 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得,图1表示反射弧结构,甲结构为感受器,乙结构为效应器;图2表示突触,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间隙,c为突触后膜,d为突触小泡,e为神经递质,f表示神经递质的受体;图3表示神经纤维上形成动作电位时的膜上的电位。【详解】(1)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
59、支配的肌肉组成的。图2中的结构f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它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是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将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2)神经纤维上的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可向两侧形成的局部电流,并向两侧进行传导,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3)取指血进行化验,采血针头刺破手指皮肤时感到疼痛但人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是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点睛】此题考查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产生、传导机理,以及高级神经中枢的作用,侧重考查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需要学生理解图示各个结构代表的成分和部
60、位,其次,需要学生能够综合已学知识对所掌握的知识能有理解和深化。39. 某生物科研小组做了如下有关神经调节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该科研小组的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装片,图甲和图乙是他在装片中看到的两个图像。甲中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_;乙中看到的主要是_的末梢及末端膨大结构,该结构能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_。(2)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表指针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_(填“不变”“增大”或
61、“减小”),若给b点一个强刺激,动作电位将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3)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2)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_。(4)该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请分析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可能是_。【答案】 (1). 细胞体和树突 (2). 轴突 (3).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4). 不会 (5). 不变 (6). 减小 (7). 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8). 感受器或传入神经【解析】【分析】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其中
62、短的突起是树突,长的突起是轴突。【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图甲显示的是细胞体和树突,图乙显示的是轴突及其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接触,共同形成突触,故突触小体能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e点,兴奋只能传至d所在神经元,d所在神经元不能将兴奋传至乙电流表所在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当神经元外界溶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主要是由膜内K外流造成的,故膜外Na浓度降低,静息电位不变。给b点一个强刺激,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了,内外电位差减小,即动作电位减小。(3)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
63、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2)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该药物可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因而神经递质持续性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4)该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局部麻醉后,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说明刺激没有传到大脑皮层,所以可能失去作用的部位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注入麻醉药后还能运动,说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是完好无损的。【点睛】易错点:依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判断电流表的偏转方向。40. 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
64、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
65、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答案】 (1). 缺氧时间 (2). 外 (3). 降低 (4). 不能 (5).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6). 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7). 主动运输【解析】【详解】(1)根据本实验的目的“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和坐标系中横轴的含义可知,自变量应为缺氧时间。 (2)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义为0mV。静息电位数值变化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 (3)缺氧
66、处理20min,阈强度为30pA以上,所以给予25pA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有氧条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形式实现跨膜运输。【考点定位】神经调节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41. 胰岛B细胞内K+浓度为细胞外28倍,细胞外Ca2+为细胞内15 000倍,与神经细胞一样,都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图所示。细胞内ATP浓度增加,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B细胞膜内外K+和Ca2+存在浓度
67、差,其浓度差的建立和维持主要依靠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当ATP升高,引起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此时膜内外静息电位差的绝对值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钾离子通道的关闭后,触发Ca2+大量内流,使胰岛细胞产生兴奋,导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_;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_,进入肝、肌细胞合成_,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_等,使血糖降低。(3)1型糖尿病是因为合成胰岛素不足,2型糖尿病是因为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判断患者的糖尿病类型:_,一段时间后检测尿糖变化。【答案】 (1). 主动运输 (2). 减小 (3). 内正外负 (4).
68、 氧化分解 (5). 糖原 (6). 甘油三酯 (7). 给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详解】(1)胰岛素B细胞膜内外K+和Ca2+存在浓度差,其浓度差的建立和维持主要依靠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当ATP升高引起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会阻止钾离子外流,导致静息电位减小,故此时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减小。(2)钾离子通道的关闭后,触发Ca2+大量内流,使胰岛细胞产生兴奋,因此兴奋区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具体为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肌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途径,使血糖降低。(3)型糖尿病是因为合成胰岛素不足,型糖尿病是因为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故I型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因此要判断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可以给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一段时间后检测尿糖变化,根据尿液中糖浓度来判断。【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血糖平衡调节等的相关知识,对兴奋传递和血糖平衡调节原理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