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劝学 重难点:一、文体知识说理散文说理散文,就是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来讲述哲理的散文叫说理散文。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发表看法,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之为“诸子頁”。“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
2、”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只有懂得了礼,人的恶的本性才能最终改变。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三、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
3、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四、文言知识1.通假字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2.古今异义劝学(古义:勉励;今义:劝告、劝阻)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学习;今义:学问广博)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阴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寄居托身;今义:感情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輮以为轮(輮,动词作使动,使弯曲)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使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心一也(一 ,数词作形容词,作“专一”讲)4.文言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輮以为轮(省略句)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练习题: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D.下饮黄泉
5、,用心一也 一:专一2.下列各句的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与时间词“未几”“俄而”“既而”“而已”“寻”都表示时间过了不久或者时间很短暂。B.“江河”在古诗文中往往特指长江和黄河,还可引申为江山、国土。如今常用来指大河。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黄泉”一词有两种释义,一指地下的泉水,一
6、指人死后所住之地。在劝学中的解释为前者。4.下列对“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恻隐之心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白沙在涅,与之俱黑A./B./C./D./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6.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知明而行无过4.君子生非异也7.多义词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佛印绝类弥勒( )以为妙绝(
7、)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 )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博闻强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6.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蟹六跪而二螯( )7.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圣心备
8、焉( )8.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之 蚓无爪牙之利(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古今异义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今义:_(2)輮以为轮古义:_今义:_(3)声非加疾也古义:_今义:_(4)假舆马者古义:_今义:_(5)金就砺则利古义:_今义:_(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今义:_(7)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今义:_(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今义:_(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_今义:_9.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其曲中规
9、(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7)故木受绳则直(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9)用心一也10.文言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用心一也(3)用心躁也(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木直中绳,輮以为轮(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项,“利”应解释为“走得快”。2.答案:C解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而已”为助词,罢了。4.答案:C解析:定语后置的标志
10、;结构助词,的;代词,它。5.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固定句式。6.答案:1.“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有”同“又”3.“知”同“智”,见识4.“生”同“性”,天性7.答案:1.绝:停止;隔绝;横渡;非常;极点2.强:有力的弓;强健、强壮;有余、略多;qing,勉强3.假:借、借用;借助、利用;假装;假如、如果4.望:远看;盼望、希望;声望5.闻:听见;见闻、见识;听说;使听见6.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和7.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末语气词8.于:介词,相当于“比
11、”;介词,表比较9.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青”;结构助词,不翻译8.答案:(1)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古义:大,洪亮。今义:疾病。快。(4)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5)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金属的一种。(6)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7)古义:足,脚。今义:跪下。(8)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9)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阴间。9.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天(2)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3)名词作动词,游水(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6)形容词作名词,高处(7)形容词作动词,变直(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9)数词作形容词,专一10.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省略句(4)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5)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6)定语后置句(7)省略句(8)省略句(9)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