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详解版)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2013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十八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1(江门市2013届普通高中高三调研测试)“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 D按劳分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题干中“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方法。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
2、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哦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C项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2013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答案】A【解析】本题较简单,漫画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3、(2013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20世
3、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4(2013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36题)(30分)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0021060157185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149336874991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8分)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
5、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
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8分)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4分)(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
7、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6分)【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问从表格看1918-1937年苏联农庄的数量迅速增长,基本实现集体化,由此概况其特点,目的从当时的背景分析;第二问从材料二赫鲁晓夫主张“第一个十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超过美国”,第二个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可以判断其错误所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即可;第三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不断下降,从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方面分析;第四问目的依据材料有效信息“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可以判断;最后一问从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谈启示。【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4分)经济
8、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4分)(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2分)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2分)(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2分)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6分,任答三点即可)(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2分)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
9、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2分)(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6分,任答三点即可)5(2013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第二次教学测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39题)历史的经验告诉后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常常有危险。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里根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有
10、四根支柱,这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它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有人称之为“里根革命”。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出台的背景。其政策为什么被称为“里根革命”?(8分)材料二自1966年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后,苏联政府和有关部门只是在减少计划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调整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做做文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1971年的苏共24大开始,勃列日涅夫在各种讲话中开始只讲“完善”和“发展”原有体制
11、,否定和讳言“改革”,使得新经济体制改革到70年代初就基本停止。直到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体制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框。张建华俄国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经济体制在80年代初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原因及后果。(10分)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8分)【解析】第一问第(1)小问从材料一“经济复兴计划”内容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
12、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第(2)小问从“经济复兴计划”改变传统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中获得认识。第二问从勃列日涅夫改革局限性获得认识。第三问材料三反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1)面临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4分)改变了战后长期奉行的经济政策,采用供应学派(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4分)(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本身没有突破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70年代起又过分追求稳定,否定和讳言“改革”。(2分)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累,使苏联陷入困境。(6分)(3)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分);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