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b.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2能力目标a. 通过朗读培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b. 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味”。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要点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味”。 三、教学难点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四 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 节一: 导入新课1投影有关“秋”的诗词和“秋”的图片。示例一: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2、 便引诗情到碧霄。示例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背诵关于秋的句子,谈自己的心中之秋。借助文章标题来把握本文的写作对象, 明确目标。创设情境, 感悟诗词中的秋之味。由题入文, 指引 方向。4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 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 呢?明确:北平(现在的北京)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
3、,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3. 简介作者。环节二 : 初读文本一、听读课文,可以小声跟读,边品美文,边思考, 完成两个问题。(1) 故都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对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明确:清、静、悲凉。311 自然段。(2) 请用简洁的语言,扣住这些段落中的主要景物,概括作者描绘的几幅秋景图。明确:第 3 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 4 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第 5 段秋蝉残鸣,第 610 段闲话秋凉,第 11 段清秋佳果。或者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1) 听读
4、课文之时要注意给生字词、多音字加上拼音。(2) 借助课件所出示的问题, 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在文旁做出批注。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本的习惯。二、课文结构探讨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1-2)、绘秋(3-11)、议 秋(12)、恋秋(13-14)。环节课件出示任务。学生速读文本,相互促三:(1)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体现出秋根据课件所出进、相再读文天的哪个特点?示的问题,小组互学本明确:内进行探讨,形习、相清:秋色冷色系列:青天(蓝绿)、蓝朵(蓝成结论,然后推互提色)、秋草(枯黄)、落蕊(灰白)、树影(暗灰)、举一人代表发高。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言。枣树(淡绿微黄)(
5、2)标出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体现出秋天的什么特点?明确:静 :槐树落蕊(街头落蕊)落蕊无声、踏蕊无声、扫蕊无声。驯鸽飞声、秋蝉残声、息列索落雨声、缓慢悠闲声、微叹互答声(以声写静衬托)(3)秋色和秋声之中感悟到怎样的秋之味?明确:悲凉:疏疏落落的秋草,潜意识的落寞,嘶叫的秋蝉,一层秋雨一层凉,清秋佳日短,尘沙灰土的世界。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主观情”与“客观景”自然融合,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体现了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也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环节四 : 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只撷取这涂抹着一层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蝉、雨、果等景物来细味秋天的“清、静、悲凉”呢?提示: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写作
6、背景、个人气质。 课件投影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内容。如何才能做到以景显情、以情驭景呢? 明确:1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2. 充分调动我们的各个感官。3. 合理运用多种手法。知人论世,借助作者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个人气质等有关内容理解文本选材的技巧。学习解读现代文文本的 技巧, 提升解读现代文的 能力。环节五 : 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也重点赏析了 3-11 段,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秋味”。文章的第 2121314 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有何作用?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探讨。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 思考2121314 与311 段的关系。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