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2.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课前预习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 严重: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对他们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也大量兼并土地,使土地集中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2)农民的负担沉重:农民的负担主要有三,即地租、高利贷和 ,再加上 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2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原因: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灭亡的教训,采取措施,加强皇帝的专制集权;(1)集中
2、:一方面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相互牵制;另一方面,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2)集中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 (3)集中财政权: 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2表现(即加强专制集权的负面影响):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致使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 ”局面;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 、冗兵和 的增加,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 ”的局面。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新政背景:内忧外患内忧: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阶
3、级矛盾尖锐。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2目的:缓和矛盾,巩固统治。3开始:1043年宋仁宗任用 、富弼等人,进行改革。4中心措施:整顿吏治5主要内容:(1)改革文官制度: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选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2)严格 :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3)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 。(4)慎选地方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5)减轻徭役,重视农桑。6结果:失败。原因:改革触犯 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新政推行一年多就夭折。课堂研讨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根据
4、所学知识并结合教材4950争鸣的材料,简要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备 注学后反思课堂检测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姓名: 阅读下列材料: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 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
5、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请回答:(1)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核心是什么?是否得以实施?(2)这一主张的实施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3)这一措施的实施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是否有关?课外作业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姓名: 1北宋中期各种矛盾尖锐,其中主要有 (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 A B C D2.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 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 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 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6、3. 下列北宋时期的社会现象与王安石变法存在必然联系的是 (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敌”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国用可足,民财不匮”A. B. C. D.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2)结合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