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新课程标准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时空坐标【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两极格局:(1)主要表现。领域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
2、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1949 年4 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 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地缘政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正式形成: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3)认识:(填写正确序号)两极格局是不对称、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1)时间: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以后。(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3)表现:发生了第二次柏
3、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力量的成长: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的发展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1955 年,29 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不结盟运动: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
4、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3.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时期特征苏联美国20世纪70年代日趋紧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1987 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 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2.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
5、位。(2)标志:苏联解体。(3)影响: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核心概念】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杜鲁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为杜鲁门主义。(2)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解识记】1.美苏冷战
6、2.冷战的影响【易错点拨】不结盟运动并不是不跟任何国家结盟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情境思考】上图是关于日本的漫画(【注】UN是联合国英文United Nations的缩写。)漫画反映了日本的什么要求?(历史解释) 提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图解识记】苏联解体的原因【易错点拨】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
7、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1.不同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直接原因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经济援助计划形式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2.相同点:(1)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
8、向对抗。(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在学习“冷战与两极格局”一目时,“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为美国在经济上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上述评论针对的是()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解析】选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分别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所以C正确。1.获取信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情境】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
9、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发现问题:史料反映战后美国的什么战略意图?为此提出了什么政策?其实质是什么?(学业质量水平1)提示:反映了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意图。为此提出了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实质是公开干预别国内政,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谋求世界霸权。2.论证观点: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情境】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10、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它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1.积极性:(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2)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得到发展,第三世界
11、崛起。2.消极性:(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2)两强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3)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主题二多极力量的成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角度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2.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
1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4.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5.美国和苏联受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相对衰落。6.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相对衰落,日本、西欧、中国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并深入发展。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1)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1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3)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4)法德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2.特点:(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3)合作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3.影响:(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和平发展。(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
14、化的发展趋势。(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结合教材图片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的徽标,20世纪6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宣言,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会议是()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不结盟运动会议D.朝核六方会谈【解析】选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会上提出了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说明第三世界的国家联合起来,共
15、同反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其活动的意义是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1.获取信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策略和原因 【情境】1983年1月,中曾根康弘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丹尼斯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发现问题:根据史料,指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能采取该手段的主要原因。(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策略:以对外经济援助作为外交手段。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或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论证观点:苏联解体引发国际格局动荡【情境】苏联解体了。对
16、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学业质量水平4)提示:西欧国家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和新冲突,削弱美国霸权;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严重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核扩散问题等。【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19
17、47年2月,英国外交部就希腊、土耳其发生的危机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能够承担起援助的责任以避免这两国落入非英美势力的控制之中。于是,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了重要演讲,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这指的是()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解析】选A。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重要演讲,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故选A。2.下图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拉网人说:“来吧,小鱼!”后来被拉进网的“小鱼”不包括()A.英国B.法国C.联邦德国D.苏联【解析】选D。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援助西欧各国,稳定
18、资本主义秩序,以此抗衡苏联,因此“小鱼”不包括苏联,故D正确。【补偿训练】“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这段条文出自()A.北大西洋公约B.华沙条约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联合国宪章【解析】选A。从“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可知,这是一个由欧洲与北美国家参与的军事同盟,只有A符合这一特点。3.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
19、,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A.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D.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日本认为“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实质是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D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已经呈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A排除。日本的目的并不是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B排除。日本愿意承担国际责任以提高政治地位,C排除。4.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
20、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们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这表明不结盟运动()A.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B.希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D.主持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解析】选B。从题干可知主要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A错误;从材料“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可知不结盟运动希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B正确;C表述的不是题干主旨,故C错误
21、,D也与题干要求完善世界经济体系不符,故D错误。5.下图显示的是1991年12月25日晚,一面红色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一面白、蓝、红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这一事件标志着()A.十月革命胜利B.东欧剧变C.苏联解体D.德国统一【解析】选C。由材料“克里姆林宫”可以排除B、D;题目中通过国旗的变化表明社会制度的变化,联系题目中的时间,可知这指的是苏联解体,故C正确;A为1917年。【拓展延伸】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和影响(1)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瓦解。(2)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3)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是社
22、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世界来说,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从材料可
23、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结果如何。【解析】第(1)题根据冷战的含义及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回答。第(2)题结合冷战的表现进行分析。答案:(1)“新的极权主义”: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开始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目标:谋取世界霸权。(2)美国措施: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苏联的措施:组建经互会、华约。结果:两极格局形成。课时素养评价十八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30分钟100分)(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1.近年来,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
24、“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A.打击B.遏制C.合作D.共存【解析】选B。冷战的最初含义是指美国采取的一切非武力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仍旧用这一观念处理事务,被称为“冷战思维”,故B正确。2.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对我国对外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这实质上说明()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B.苏联实力比美国强大C.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D.美苏冷战已经开始【解析】
25、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关系的本质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说明了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故C正确。1945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尚未结束,故A排除。苏联实力没有美国强大,故B错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故D错误。3.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所说的“渗透”主要指的是()A.实施马歇尔计划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解析】选A。据材料中说到的“经济方式”,
26、可知该计划是马歇尔计划,A正确;B是军事的内容,故不正确;C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货币体系,并不是针对欧洲的,故不正确;D是战后的贸易体系,并不是针对欧洲的,故不正确。4.在冷战时期,美国、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这一危机指()A.修筑“柏林墙”B.朝鲜战争的爆发C.古巴导弹危机D.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解析】选C。从材料“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可以看出这是因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的危机,美苏双方剑拔弩张,核战争一触即发,C正确;A并未发展到接近核战争的边缘;B、D与核战争无关。5.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
27、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令人耳目一新。其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冷战对峙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解析】选C。本题材料的观点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势均力敌,双方都不敢轻易挑起战端,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A与题意无关,B、D与史实不符。6.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解析】选B。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
28、识的识记能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发展,B正确;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大部分来自亚、非、拉美地区,无法反映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A不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结局,但没有动摇美苏的霸权地位,C不符合题意;D显然不符合题意。7.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他认为法德合作()A.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C.标志着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D.奠定了西欧联合的基础【解析】选D。题干中的
29、“日耳曼”和“高卢”分别指德国和法国,“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法德之间能否和解,故选D。【补偿训练】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曾指出:“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他此言旨在强调()A.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B.德国重新统一的重要性C.德国对欧洲的重要性D.德国民主化改造的紧迫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意在说明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故A正确。8.尼克松在1972年接受专访时说: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
30、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尼克松的观点表明()A.两极格局没有存在的必要B.美国已经放弃霸权主义C.势力均衡一定会带来和平D.多极化的趋势已经显现【解析】选D。题目中的时间是1972年,世界格局是两极对峙状态,两极格局没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尼克松观点所要表达的信息,故A错误;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始终是称霸世界,并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故B错误;势力均衡一定会带来和平也不符合材料观点,且太绝对,故C错误;尼克松认为“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此时美国实力相对衰落,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
31、国的振兴都在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故D正确。【拓展延伸】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1)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2)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3)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4)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及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9.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
32、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B.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C.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D.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解析】选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能够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是中国自身实力的增长。故选D。10.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解析】选A。1989年东欧剧变、19
33、91年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暂时的低潮,故A正确。11.(4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材料二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北大西洋公约(1)材料一中这个演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8分)(2)材料二反映了
34、美国战后初期实行的什么政策?它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意图?(1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6分)【解析】第(1)题,从丘吉尔的演说与冷战的关系分析。第(2)题,政策根据“杜鲁门”“马歇尔”“北大西洋公约”等信息解答;意图联系“协助世界”“协助欧洲”等信息概括。第(3)题,从国家利益、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答案:(1)推波助澜的作用。(2)冷战(或遏制)政策。意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3)国家利益的矛盾;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 (15分钟40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30分,共40分)12.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美苏
35、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A.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B.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D.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解析】选B。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故A错误;题干中“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说明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故B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故C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故D错误。13.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
36、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阵营瓦解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C.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解析】选D。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但尚未瓦解,故A错误;材料中所强调的是法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往来(苏联、东欧和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一体化是指西欧,故B错误;法国实力不足以与美国抗衡,故C错误;材料中法国的举措,是摆脱美国控制的体现,故D正确。14.(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
37、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材料二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年份美国欧共体日本195634.88%15.85%4.26%197327.08%27.017%18.023%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
38、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地导致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以上材料均摘自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这种变化对政治格局的影响。(20分)【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影响。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概括。第(2)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注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答案:(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减弱;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2)变化:美国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下降,西欧、日本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上升;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的控制,严重动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