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选择题1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B)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解析:无产阶级参与斗争只是广泛性的一个方面,而资产阶级和广大市民的参与则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五四运动的影响之一,排除C项;“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不能体现“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2下面为某校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制作的资料卡片。通过研读卡片,你从中能得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结论是(D)6月8日,沪海道尹沈宝昌给北京政府的急电:“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
2、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6月27日,全国学联和上海各界人士以签约时间将届,纷纷集于沪西公共体育场,召开了拒签和约的万人大会除山东、北京、上海外,其他许多地区也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拒签和约的斗争。A以学生为主力B得到政府支持C上海首先发起D民众广泛参与解析: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但在6月初运动转移到上海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故A、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的相关信息,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可知,参加五四运动的包括学生、商人、工人等阶层,体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故D项正确。
3、3美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发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曾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该历史事件是(B)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D抗日战争解析:从“巴黎决议”和“民族觉醒”等关键词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件事情与巴黎和会有关,是一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辛亥革命”发生在巴黎和会之前,故排除;C、D选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与巴黎和会无关。4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B)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十月革命的推动D无产阶级力量的
4、壮大解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性质转变及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故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都未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是错误的。5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B)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D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解析:从材料中的“上海法租界”“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
5、继续讨论”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答案为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排除A项;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排除C项;1927年的八七会议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排除D项。6中共一大的纲领和中心任务的制定,表明(A)A中共还未完全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B中共在近代史上首次提出武装斗争C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建立起来了D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解析: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共一大纲领提出党的
6、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这说明中共还未完全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A正确。B、C、D三项所述均与史实不符,可排除。7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D)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解析:A项在中国历史上,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项不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C项只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前提;D项是从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角度而言的,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项。8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和马林认为: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
7、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凡是国民革命的工作,都应参加国民党组织进行革命,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C)A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B能够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D高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解析: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国际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深刻地认识”说法有误,应该改为“初步认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可排除。9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41人中,有10人是共产党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
8、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合作体现了孙中山的诚意。10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D)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解析:“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是指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革命发展的情况,国民革命中的北伐战争最
9、终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故选D项。11下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成)。这一现象(C)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解析:据材料“1926年12月”可知,国民革命在国共合作推动下,广泛发动工人、农民等,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故C项正确。12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B)A北伐战争的失误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C军阀纷
10、争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解析:结合1927年史实,“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针对的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学生发动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
11、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孙中山1920年1月29日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材料一中的“罢学风潮”指什么?“近因”指什么?(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答案:(1)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材料一诬蔑学生运动;材料二支持和赞扬学生运动。(3)不完全正确。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展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
12、伟大作用。解析:第(1)问,“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可联系教材回答。第(2)问,材料一是北京政府教育部对学生运动的诬蔑,而材料二则赞扬学生运动。第(3)问,孙中山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故其分析并非完全正确。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
13、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的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上述转变的原因。(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答案:(1)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2)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结合时代特征归纳概括即可;原因从国共两党的认识、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外来因素等方面归纳。第(2)问,实际是回答国民革命失败留下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