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讲微观掌控,6大角度解读诗歌微观掌控,就是要学会从诗歌本身着手,“咬文嚼字”,从标题、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句、选择题的选项等方面来把握诗歌大意,推导出诗歌的主旨。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
2、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
3、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主旨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4、。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1)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边
5、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诗歌中的关键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阐释示例典型诗句显性词语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个“愁”字揭示出全诗的感情)隐性词语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句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
6、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表情态、语气的虚词“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传达了出来)(2)关键句。关键句多指用典句和诗词的尾句。用典可以丰富诗歌的内容,装点诗歌的门面,增加诗歌的意韵。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句,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技巧举例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的主旨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字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
7、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诗歌鉴赏的选择题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选项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选项信息含量大,囊括了对形象、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选项中只有一个错误选项(4选1的题目),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故在诗歌阅读中,可以做到“借题解诗”。“借题解诗”2步走1你能从下列诗歌题目中获取哪些重要信息?请完成下表。标题重要信息2019全国卷题许道宁画(1)_2018全国卷野歌(2)_2018全国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3)_2017全国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4)_2017全国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5)_答案:(1)交代写作缘由(题画
8、);表明了诗歌题材(题画诗)。(2)交代了写作地点(野);表明了事件(歌);暗含了作者情感。(3)交代了事件(题后);表明了诗歌题材(题卷诗);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醉)。(4)交代地点(礼部贡院);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5)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2通过学过的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通过
9、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答:_解析:读题:“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思路:“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答案:壮志难酬
10、,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3(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析注释注释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
11、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_。注释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_。答案:不要忘记亲人对苏辙的担心解真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
12、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尾联运用李揆典故,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答案:BD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本诗意象,请结合意象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_答案:首联隐居环境的静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颔联颈联
13、的“鹤”“松”“竹”“莲”等意象写出了诗人高洁情怀,尾联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表现了诗人的悠然闲适。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5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显性词语:_表达效果:_(2)隐性词语:_表达效果:_答案:(1)悔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2)忽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
14、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1)诗中的典故句:_(2)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寻得桃源好避秦。(2)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7(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
15、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表述分析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手法与语言特色鉴赏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写作内容理解(整体内容)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写作内容理解(颔联理解)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颈联赏析解析:C项理解错误。“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其中“一扇小窗远距离”理解错误,诗人表达是“这幅画作如同一扇小窗将万里江山浓缩在里面”。故C错误。答案:C- 1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