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读导引】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大主题: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曲折历程。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民权的制度保障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条件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政治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组织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2)标志:1949年10月
2、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3)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辟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纪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依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3)意义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和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暂代宪法的过渡状态。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发展历程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发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全国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2)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历史意义:表明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4、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4)含义前提: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区域: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方式: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力。(5)实施:全国共建立5个自治区,150多个自治州、县(旗)。(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原因:“左”倾思想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概况: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发;
5、1967年夏,全国形势出现严重失控的局面。(3)危害:宪法和法律遭到破坏,国家政治体制受到践踏。2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1)完善宪法十六字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宪法:恢复了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1982年新宪法: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恢复了设立国家主席的规定;加强了地方政权的建设,设立乡政府;扩大了基层的民主。(2)加强法制建设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共十六大召开时,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
6、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民主制度建设政治制度:恢复人民政协的工作,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再次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政府职能的转变(1)背景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历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行机构改革,裁撤合并一些部门,精简压缩工作人员。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新的机构改革方案,部门从40个减至29个,将许多职能下放。2018年3月,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深化
7、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3)意义: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了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形势。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史料一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史料二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
8、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摘编自张荆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促进史料一中选举比例规定的时代背景。(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2)史料二从政治制度建设、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三个方面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试答(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2)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
9、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10、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以唯物史观看待我国“新型民主政治”材料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11、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之间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内涵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0重庆高三期末)
12、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新纪元。下列立法()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组织和教育工人积极生产、发挥工人阶级领导作用的职责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B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C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B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现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调动了工人阶级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13、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这些立法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但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也不能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故选B项,排除A、C两项;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排除D项。2(2020惠州高三调研)右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A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B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B根据材料“1954年”“一辈子第一回”“选民证”可知,该作品体现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人民选举代表的史实,说明人民有了选举权,反映了新中国
14、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故选B项;1952年我国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A项;该作品内容与人民受教育水平无关,无法体现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排除C项;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3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苏林模式”D首倡“
15、一国两制”伟大构想B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与苏联“苏林模式”无关,排除C项;“一国两制”的首倡者是邓小平,排除D项。4(2020绵阳模拟)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时间表现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1982年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16、,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B从材料反映的我国对宪法的修改、公民权利的规定和法的作用得到重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不断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加强,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领导人对于宪法的认识以及宪法内容的修改和法律的特色,没有涉及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感受,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是人民当家做主,与材料体现的宪法和法律等相关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在1982年修正的宪法里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另外两则信息没有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故关注公民
17、基本权利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排除D项。 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澳门仍处在外国统治之下,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3)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2历程(1)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对台湾采用“和平统一”的方针。(2)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含义(1)前提:一个中国。(2)内容: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
18、统一的基本方针。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条件(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开辟了途径。2回归: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归了祖国。3历史意义(1)中国人民终于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2)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原因(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2)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2表现(1)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2)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3)1992年,台湾海
19、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4)1993年4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5)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6)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3阻碍因素(1)岛内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教材拓展 “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2祖国统一大业探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史料一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
20、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史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思考(1)史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历
21、史遗留问题,所采取的政策产生的影响。解读(1)史料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二是祖国统一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不容许别的国家插手。(2)史料二反映了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政策。解读史料注意结合关键信息“平等原则”“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来分析归纳,表明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试答(1)邓小平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两党平等会谈,后来发展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2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以家国情怀感悟祖国统一大业材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
23、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思考: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提示】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大陆对台湾基本政策(1)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一个中国原则具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根据传统国际法的“先占”原则,台湾主权自古属于中国。(2)基本方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4、基本方针。(3)坚持发展两岸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强调“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0赣州联考)傅高义先生在邓小平时代中说,1979年1月1日是中美正式建交日。就在同一天,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还是这一天,中国全国人大发表了著名的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B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C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B根据材料“1979年1月1日是中美正式建交日。就在同一天,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告台
25、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告台湾同胞书使“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并非“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与材料所述时间“1979年”不符,排除C项;九二共识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排除D项。2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D
26、在“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的情况下,“提出和平解放”台湾,这体现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对台政策灵活务实,故选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B项;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3下图是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台胞证”问世的直接因素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台湾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C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D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B从材料可以看出,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直接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开
27、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故选B项;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而上图台胞证签发日期是1988年,排除A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达成的,排除C项;两岸“三通”最终实现是2008年,排除D项。20162020年全国卷考情统计知识点卷别命题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五年全国卷未考查民主政治建设2018全国卷3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近五年全国卷未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建设2018全国卷41村民自治的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近五年全国卷未考查命题规律1从考查内容看,对本讲内容考查的较少,近五年的两次考查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基层民主建设即
28、村民自治等方面。2从考查形式看,涉及选择和非选择题,前者以创设新材料新情境为主,后者结合了当今社会治理这一热点问题,这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科学现代化建设。3从命题方向看,应关注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和新时期两岸关系新发展,理解二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真题研练感悟考法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2018全国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
29、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这一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D项。练点2:中国政府为促进祖国统一采取的措施(2019北京卷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
30、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据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B解答本题时要找到题干材料的“落脚点”,即“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这显然有利于港澳问题的解决。加上联合国的认可,中国在这件事上便掌握了主动权。综上所述可知B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紧扣热点中共八大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律”的有关论述,契合当今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练点2转换思维中国就香港、澳门有关问
31、题致函联合国,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转换思维分析中国政府这一举措的目的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C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
32、49年,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全国人大而不是政协,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全国人大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2(2020新乡二模)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B根据材料“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可知,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促进了人民群众参政意识的高涨,故选B项;材料并
33、未反映宪法的具体内容,并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排除A项;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1954年宪法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要求,并不是根本任务,排除D项。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C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
34、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排除B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迈进,排除D项。4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年份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57.3 13.90 54.6 1992 270.6 55.43 298.7 1993 70.2 99.03 79.9 A和平统一方针的承诺与实施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C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促进了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