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案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类点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规律。2.学会“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分类点拨 阅读鉴赏 (2014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问题。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 如此。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
2、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阅读导引 1.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 观点?答题思路:要想明确作者的观点,必须很好地阅读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往往是开门见山表明观点的地方。而本文观点的表述还要明确主题论述的对象范围:仰韶型、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答案: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
3、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据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2.请根据文章作者的观点概括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的特征。答题思路:首先确定有效筛选区间是第二段。文章在表明观点后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了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
4、彩陶纹样的各种形象,然后分析形象传达出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最后总结出其特征。要 注意段中的冒号,其作用很大。答案: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
5、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3.对于“有意味的形式”作者持什么样的观点态度?答题思路:首先确定答题区间,是文章最后一段;然后分析论述层次和内容。作者先论述
6、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再阐述“有意味的形式”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最后指出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 感受。答案:“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的过程;它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真题呈现】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 定的。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
7、式、想象等观念内容。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 气派。解析:D A项,由第一段可以看出,“相对和平安定”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前期这个时间的前提下。B项,从第三段相关内容可看出这是作者自己的猜测。C项,由第五段中“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这句可知,“形式、观念、想象”是并列的内容,均属于几何纹饰的内涵。D项,内容在第二段中,表述正确。常见命题 1.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2.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8、。答题思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2.从关键句段入手 一般地说,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隐含在材料的关键句段中,阅读时要紧紧抓住这类句段,联系上下文来探索。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反过来,把握了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方法突破 把握关键句段,一是要从本句段入手,注意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注意修饰限制成分;二是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之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三是要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来。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信息,作出概括。答题步骤 1.整体阅读,感知原文。2.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3.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4.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自己大脑中的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得出答案。点击进入对点精练点击进入专题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