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3331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4页
2018届高考数学(理)大一轮复习顶层设计课件:8-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八章解析几何 第二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微知识 小题练微考点 大课堂微考场 新提升2017 考纲考题考情考纲要求真题举例命题角度1.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2016,全国卷,4,5 分(点到直线的距离)2015,广东卷,4,5 分(平行直线)2014,福建卷,5,5 分(两条直线垂直)2013,全国卷,12,5 分(直线分割三角形)本节知识高考要求难度不高,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命题:一是利用直线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是利用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求直线方程;三是综合运用

2、直线的知识解决诸如中心对称、轴对称等常见的题目,但大都是以客观题出现。微知识 小题练 教材回扣 基础自测自|主|排|查1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1)两条直线平行: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l1、l2,其斜率分别为 k1、k2,则有 l1l2。特别地,当直线 l1、l2 的斜率都不存在时,l1与 l2。与 AxByC0 平行的直线,可设为 AxBym0(mC)。(2)两条直线垂直:如果两条直线 l1、l2 斜率存在,设为 k1、k2,则 l1l2,当一条直线斜率为零,另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两直线。与 AxByC0 垂直的直线可设为 BxAyn0。垂直k1k2平行k1k21 2两直线相交(1)交点

3、:直线 l1:A1xB1yC10 和 l2:A2xB2yC20 的公共点的坐标与方程组A1xB1yC10,A2xB2yC20的解一一对应。(2)相交方程组有,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3)平行方程组。(4)重合方程组有。无数个解唯一解无解3三种距离公式(1)点 A(x1,y1)、B(x2,y2)间的距离为|AB|x2x12y2y12。(2)点 P(x0,y0)到直线 l:AxByC0 的距离为d 。(3)两平行直线 l1:AxByC10 与 l2:AxByC20(C1C2)间的距离为 d 。|Ax0By0C|A2B2|C2C1|A2B24对称问题(1)点 P(x0,y0)关于点 A(a,b)的

4、对称点为 P。(2)设点 P(x0,y0)关于直线 ykxb 的对称点为 P(x,y),则有yy0 xx0k1,yy02kxx02b,可求出 x,y。(2ax0,2by0)微点提醒1对于直线 l1 与直线 l2 相互平行(垂直)的条件一定要注意其适用范围。2求解点到直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时,注意直线方程要用一般式。小|题|快|练一、走进教材1(必修 2P114B 组 T1)与直线 3x4y50 关于 x 轴对称的直线的方程为()A3x4y50 B3x4y50C3x4y50 D3x4y50【解析】设所求直线上任一点的坐标为(x,y),关于 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x,y)在已知的直线上,所以所求直

5、线方程为 3x4y50。故选 B。【答案】B2(必修 2P114A 组 T10 改编)两条平行直线 3x4y120 与 ax8y110 之间的距离为()A.235B.2310C7 D.72【解析】由题意知 a6,直线 3x4y120 可化为 6x8y240。所以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为|1124|366472。故选 D。【答案】D二、双基查验1过点(1,0)且与直线 x2y20 平行的直线方程是()Ax2y10 Bx2y10C2xy20 Dx2y10【解析】设与直线 x2y20 平行的直线方程为 x2ym0,又直线过点(1,0),所以 1m0,m1。故选 A。【答案】A2若直线 axy50 与

6、 x2y70 垂直,则实数 a 的值为()A2 B.12C2 D12【解析】直线 axy50 的斜率可记为 k1a,直线 x2y70 的斜率可记为 k212,若两直线垂直,则 k1k21,即12a1,得 a2。故选 A。【答案】A3直线 x2y10 关于直线 x1 对称的直线方程是_。【解析】在直线 x2y10 上任取两点(1,1),0,12,这两点关于直线 x1 的对称点分别为(1,1),2,12,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为 y112(x1),即 x2y30。【答案】x2y304已知点 A(3,2)和 B(1,4)到直线 axy10 的距离相等,则 a的值为_。【解析】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知|3

7、a21|a21|a41|a21。解得 a4 或12。【答案】4 或125(2016呼和浩特模拟)点 P(1,3)到直线 l:yk(x2)的距离的最大值等于_。【解析】点 P(1,3)到直线 l:yk(x2)的距离为d3|k1|1k2312kk21,由于2kk211,当且仅当 k1 时取等号,所以 d3 2,即距离的最大值等于 3 2。【答案】3 2微考点 大课堂 考点例析 对点微练考点一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典例 1】(1)若直线 l1:ax2y60 与直线 l2:x(a1)ya210 平行,则 a_。(2)已知两直线方程分别为 l1:xy1,l2:ax2y0,若 l1l2,则a_。【解析】(

8、1)直线 l1:ax2y60 的斜率为a2,在 y 轴上的截距为 3。又因为直线 l1 与直线 l2 平行,所以直线 l2:x(a1)ya210 的斜率存在且等于1a1,在 y 轴上的截距为(a1)。由两直线平行得,a21a1且 3a1,解得 a2 或 a1。(2)解法一:l1l2,k1k21,即a21,解得 a2。解法二:l1l2,a20,a2。【答案】(1)2 或1(2)2反思归纳 1当直线方程中存在字母参数时,不仅要考虑到斜率存在的一般情况,也要考虑到斜率不存在的特殊情况。同时还要注意 x、y 的系数不能同时为零这一隐含条件。2在判断两直线平行、垂直时,也可直接利用直线方程的系数间的关系

9、得出结论。【变式训练】已知两直线 l1:xysin10 和 l2:2xsiny10,求 的值,使得:(1)l1l2;(2)l1l2。【解析】(1)解法一:当 sin0 时,直线 l1 的斜率不存在,l2 的斜率为 0,显然 l1 不平行于 l2。当 sin0 时,k11sin,k22sin。要使 l1l2,需1sin2sin,即 sin22。所以 k4,kZ,此时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在 y 轴上截距不等。故当 k4,kZ 时,l1l2。解法二:由 A1B2A2B10,得 2sin210,所以 sin22,所以 k4,kZ。又 B1C2B2C10,所以 1sin0,即 sin1。故当 k4,kZ

10、时,l1l2。(2)因为 A1A2B1B20 是 l1l2 的充要条件,所以 2sinsin0,即 sin0,所以 k,kZ。故当 k,kZ 时,l1l2。【答案】(1)k4(kZ)(2)k(kZ)考点二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典例 2】求经过直线 l1:3x2y10 和 l2:5x2y10 的交点,且垂直于直线 l3:3x5y60 的直线 l 的方程。【解析】解法一:先解方程组3x2y10,5x2y10,得 l1、l2 的交点坐标为(1,2),再由 l3 的斜率35求出 l 的斜率为53,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y253(x1),即 5x3y10。解法二:由于 ll3,故 l 是直线系 5x3yC

11、0 中的一条,而 l 过l1、l2 的交点(1,2),故 5(1)32C0,由此求出 C1,故 l 的方程为 5x3y10。解法三:由于 l 过 l1、l2 的交点,故 l 是直线系 3x2y1(5x2y1)0 中的一条,将其整理,得(35)x(22)y(1)0。其斜率352253,解得 15,代入直线系方程即得 l 的方程为 5x3y10。【答案】5x3y10反思归纳 常用的直线系方程(1)与直线 AxByC0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 AxBym0(mR且 mC);(2)与直线 AxByC0 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 BxAym0(mR);(3)过直线 l1:A1xB1yC10 与 l2:A2xB2y

12、C20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A1xB1yC1(A2xB2yC2)0(R),但不包括 l2。【变式训练】已知直线 l 被两条直线 l1:4xy30 和 l2:3x5y50 截得的线段的中点为 P(1,2),则直线 l 的一般式方程为_。【解析】解法一:设直线 l 与 l1 的交点为 A(x0,y0),由已知条件,得直线 l 与 l2 的交点为 B(2x0,4y0),并且满足4x0y030,32x054y050,即4x0y030,3x05y0310,解得x02,y05,因此直线 l 的方程为y252x121,即 3xy10。解法二: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y2k(x1),即 kxyk20。由kxy

13、k20,4xy30,得 xk5k4。由kxyk20,3x5y50,得 x5k155k3。则k5k4 5k155k3 2,解得 k3。因此直线 l 的方程为 y23(x1),即 3xy10。【答案】3xy10考点三距离公式的应用【典例 3】已知点 P(2,1)。(1)求过点 P 且与原点的距离为 2 的直线 l 的方程;(2)求过点 P 且与原点的距离最大的直线 l 的方程,最大距离是多少?(3)是否存在过点 P 且与原点的距离为 6 的直线?若存在,求出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过点 P 的直线 l 与原点的距离为 2,而点 P 的坐标为(2,1),显然,过 P(2,1)且垂直

14、于 x 轴的直线满足条件,此时 l 的斜率不存在,其方程为 x2。若斜率存在,设 l 的方程为 y1k(x2),即 kxy2k10。由已知得|2k1|k21 2,解得 k34。此时 l 的方程为 3x4y100。综上,可得直线 l 的方程为 x2 或 3x4y100。(2)作图可得过点 P 与原点 O 的距离最大的直线是过点 P 且与 PO 垂直的直线,如图。由 lOP,得 klkOP1,所以 kl1kOP2。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得 y12(x2),即 2xy50。所以直线 2xy50 是过点 P 且与原点 O 的距离最大的直线,最大距离为|5|5 5。(3)由(2)可知,过点 P 不存在到原点

15、的距离超过 5的直线,因此不存在过点 P 且到原点的距离为 6 的直线。【答案】(1)x2 或 3x4y100(2)5(3)不存在,理由见解析反思归纳 利用距离公式应注意1点 P(x0,y0)到直线 xa 的距离 d|x0a|,到直线 yb 的距离 d|y0b|;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要把两直线方程中 x,y 的系数化为相等。【变式训练】(1)平行于直线 3x4y20,且与它的距离是 1 的直线方程为_。(2)直线 l 经过点 P(2,5)且与点 A(3,2)和点 B(1,6)的距离之比为 12,求直线 l 的方程。【解析】(1)设所求直线方程为 3x4yc0(c2),则 d|2c|32421

16、,解得 c3 或 c7,所求直线方程为 3x4y30 或 3x4y70。(2)当直线 l 与 x 轴垂直时,此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x2,点 A 到直线 l的距离为 d11,点 B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d23,不符合题意,故直线 l的斜率必存在。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y5k(x2),即 kxy2k50,则点 A(3,2)到直线 l 的距离 d1|3k22k5|k21|k3|k21,点B(1,6)到直线 l 的距离 d2|k62k5|k21|3k11|k21,d1d212,|k3|3k11|12,解得 k1 或 k17。所求直线方程为 xy30 和 17xy290。【答案】(1)3x4y30

17、或 3x4y70(2)xy30 和 17xy290考点四对称问题【典例 4】已知直线 l:2x3y10,点 A(1,2)。求:(1)点 A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A的坐标;(2)直线 m:3x2y60 关于直线 l 对称的直线 m的方程;(3)直线 l 关于点 A(1,2)对称的直线 l的方程。【解析】(1)设 A(x,y),再由已知y2x1231,2x12 3y22 10。解得x3313,y413。所以A3313,413。(2)在直线 m 上取一点,如 M(2,0),则 M(2,0)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必在 m上。设对称点为 M(a,b),则2a223b0210,b0a2231。解得 M

18、613,3013。设 m 与 l 的交点为 N,则由2x3y10,3x2y60,得 N(4,3)。又因为 m经过点 N(4,3),所以由两点式得直线 m的方程为 9x46y1020。(3)设 P(x,y)为 l上任意一点,则 P(x,y)关于点 A(1,2)的对称点为 P(2x,4y),因为 P在直线 l 上,所以 2(2x)3(4y)10,即 2x3y90。【答案】(1)A3313,413 (2)9x46y1020(3)2x3y90反思归纳 1.关于中心对称问题的处理方法:1若点 Mx1,y1及 Nx,y关于 Pa,b对称,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2)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其主要方法是:在已知直线上

19、取两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它们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再由两点式求出直线方程,或者求出一个对称点,再利用 l1l2,由点斜式得到所求直线方程。2关于轴对称问题的处理方法:(1)点关于直线的对称若两点 P1(x1,y1)与 P2(x2,y2)关于直线 l:AxByC0 对称,则线段 P1P2 的中点在 l 上,而且连接 P1P2 的直线垂直于 l,由方程组Ax1x22By1y22C0,y2y1x2x1AB 1,可得到点 P1 关于 l 对称的点 P2 的坐标(x2,y2)(其中 B0,x1x2)。(2)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此类问题一般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来解决,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知直线与对称

20、轴相交;二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平行。【变式训练】光线从 A(4,2)点射出,到直线 yx 上的 B 点后被直线 yx 反射到 y 轴上 C 点,又被 y 轴反射,这时反射光线恰好过点 D(1,6),则 BC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_。【解析】作出草图,如图所示,设 A 关于直线 yx 的对称点为 A,D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为 D,则易得 A(2,4),D(1,6)。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可得 AD所在直线经过点 B 与 C。故 BC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664x112,即 10 x3y80。【答案】10 x3y80微考场 新提升考题选萃 随堂自测1(2016汕头模拟)已知 l1:(1a)xay20,l2:

21、ax(2a1)y30,若 l1l2,则 a 的值为()A0 或 2 B0 或2C2 D2解析 由 l1l2 得(1a)aa(2a1)0,a0 或 a2。故选 B。答案 B2“a1”是“直线 ax3y30 和直线 x(a2)y10 平行”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依题意,注意到直线 ax3y30 和直线 x(a2)y10平行的充要条件是 a31a2,3a231,a0,a20,解得 a1。故选 C。答案 C3(2017衡阳模拟)若 a,b,p(a0,b0,p0)分别表示同一直线的横截距、纵截距及原点到直线的距离,则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A.1a21

22、b21p2B.1a21b21p2C.1a21p21b2D.1a2p21b2解析 由题意设直线方程为xayb1,则 p211a21b2,1a21b21p2。故选 A。答案 A4(2016昆明模拟)已知 A,B 两点分别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2xy0 和 xay0 上,且线段 AB 的中点为 P0,10a,则线段 AB 的长为_。解析 依题意,a2,P(0,5),设 A(x,2x),B(2y,y),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2y0,2xy10,解得 x4,y2,所以 A(4,8),B(4,2),|AB|44282210。答案 105(2016抚顺模拟)已知直线 l:(2ab)x(ab)yab0 及点P(3,4)。(1)证明直线 l 过某定点,并求该定点的坐标。(2)当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最大时,求直线 l 的方程。解析(1)直线 l 的方程可化为 a(2xy1)b(xy1)0,由2xy10,xy10,得x2,y3,所以直线 l 恒过定点(2,3)。(2)由(1)知直线 l 恒过定点 A(2,3),当直线 l 垂直于直线 PA 时,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最大。又直线 PA 的斜率 kPA433215,所以直线 l 的斜率 kl5。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y35(x2),即 5xy70。答案(1)直线 l 恒过定点(2,3)(2)5xy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