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自主赏析登岳阳楼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2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杜甫见第一单元蜀相作者介绍。2了解背景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此诗就是此时诗人的登楼抒怀之作。作者由登楼写起,进
2、而写登楼之所见,然后笔锋转处,带出自己乃至国家的种种艰辛,情与景相与为一,抒发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哀痛之情。(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东南坼(ch)戎(rn)马凭轩(xun)涕泗(s)2一词多义(1)闻(2)字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_答:一般认为,诗的开头两句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如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萧涤非也说,“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杜甫诗选注)。傅庚生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
3、到迟暮之年才真地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浮”二字。_答:“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3诗歌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_答:诗歌写的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关山。这些景物的特点是壮阔而悲凉。4赏析“亲朋无一字,老病
4、有孤舟”。_答:这一句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诗人用字精当,一“无”一“有”,一“孤”映衬,既“老”且“病”,感情色彩浓厚,极力表现出诗人晚景的凄凉。而面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这种身世之悲愈加沉痛。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对比鲜明,于突变和对照中寄寓了无限情意。(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疑难点析1眺望浩瀚的洞庭湖,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自悲身世。诗人在战乱中流落西南,与亲友失去联系,晚年贫病交困,栖身孤舟,四处漂泊,境况极为凄苦。“无一字”和“有孤舟”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助,凄凉愁苦。2和自身的境况相比,诗人更关心什么?诗人更关心的是尚处在战乱中的“关山北”,想到战乱,诗人靠着楼窗不禁涕泪纵横。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涕泗流”。到这里诗人的情感已由自悲身世上升到为国事而忧心,诗境深远。结构图解总结中心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