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3223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中课文。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苏辙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诗人田园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生活气息。一、教学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

2、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律诗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背景知识(一)关于田园诗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

3、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

4、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二)创作背景历

5、史的车轮驶入十世纪中叶,一个崭新的朝代建立了,田园诗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前人反复表现过的农事题材,宋代的诗人流露出推陈出新的自信,他们利用历史提供的契机,使这一传统题材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士人劳作题材在宋代田园诗中的推陈出新.宋代田园诗对陶诗开创的躬耕题材有所继承。不过,宋代田园诗并非简单重复前作,它们为士人劳作题材增添了一种新内涵,即着重表现了封建租佃经济制度下,地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特殊关注,以及他们操持农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经济制度完成了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在地主阶级方面,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

6、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和乡户地主。他们与士族门阀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不能直接控制劳动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经济、政治地位。因而,他们也就不能像士族门阀那样,完全过寄生生活。他们必须过问生产,关心国事。”1101从身份上看,宋代的诗人许多都是“官户”或“乡户”地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租给农民耕种,但在下种、收获、收租的时候则经常亲自擎划、督促指导。北宋中后期还有少量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在农村的躬耕生活,以曾巩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苏辙泉城田舍、将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

7、等为代表,这些诗传达出士人在农村劳动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而苏辙则是众多田园诗人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对真实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能反映出当时农耕文明的特征。二、作家作品1. 苏辙介绍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

8、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2. 苏辙评价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编辑政治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

9、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3.作品评价(1)政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苏辙对于前

10、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2)诗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

11、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

12、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4.后人评价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

13、,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尚也已。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三、内容详解(一)整体感知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

14、,情趣悠远。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写于这一时期,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注。苏辙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亲政起用元丰新党后,他连年遭贬,远至岭南雷州、循州。远谪岭南之前,苏辙曾在颖川买田安顿家小,其和迟田舍杂诗并引中云:“吾家本眉山,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仕宦流落,不复能归。中窜岭南,诸子不能尽从,留之颖川,买田筑室,赊饥寒之患。”徽宗即位后,苏辙从岭南量移岳州等地,不久被命奉祠,便还归颖川居住,与子孙治田营生。从和迟田舍杂诗的表述“麦生置不视,麦熟为一来。我懒客亦惰,田荒谁使开”来看,苏辙是把田地租给客户耕种的主家。但即便如此,他与家人也要亲自操持农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是这类作品。(二)诗意

15、梳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诗的首联点明,在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颔联描写天气状况,淫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抢收的大好时机;颈联从做饼沽酒饷田这一侧面,反映了劳动的繁忙程度;尾联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表达了无限的怜爱之情。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宋代士子亲历农桑的行为,很有典型意义。(三)诗歌精析本诗“朴素自然”的诗风“朴素自然”是中华民族经过了时代文明的陶冶而逐渐形成的最主要的审美观念。从字面上来看,“自然”是“事物本来或原来的样子”。朴素即为“质朴纯素”,保

16、存事物原有的本来面目。在诗文中,“朴素自然”实现了内容与美的高度融合和和谐统一。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中,朴素自然将诗歌的形势与内容高度融合,表现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为一种至高的审美理想。1. 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首先表现为诗歌情感上的朴实自然,摒弃矫情,不饰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乎本性。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完全就是一幅农村农事图景的刻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雕琢之感觉。2.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与其朴实无华和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有关。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再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中大饼入诗或为苏辙首创。”生活之语

17、的大量入诗,增添了苏辙闲居颖昌时期诗歌语言的诙谐之趣,同时也体现出宋代文学通俗化的转变趋势。3. 其次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体现在其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信手拈来,无雕琢巧饰,明白如话,自然天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三夜阴霾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醅劳苦辛。”诗句明白如话,天然自成。小结:在苏辙闲居时期的诗歌中,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日常琐事,在整体的诗歌内容上,通达晓畅,既无矫情也无矫饰,朴素坦率自然。虽然没有奇特的意象和华丽的辞藻,却依然很美,是他经历多重磨难之后内心所归的自然状态,以及对个体内蕴的丰富追求。四、比较阅读(1)比较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诗在

18、内容上的差别。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春田不雨忧无麦,入困得半犹足食。伏中一晒不可缓,早田苍耳犹难得。人言春旱夏当潦,入伏未保天日好。老农经事言不虚,防风防雨如防盗。外孙读书旧有功,五言七字传祖风。旋投诗笔到田舍,知我老来谗且情。秋田正急车难起,汗滴肩赦愧邻里。磨声细转雪花飞,举家百口磨牙齿。食前方丈我所有,燕饼十字或有诸。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黑葫芦。明确:作品的前半部分表现出诗人对农事的熟悉和关心,后半部分则描写了外孙不辞辛苦地晒麦、以及自己在家中备饭稿劳他们的情景,作品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直接过问生产的情形。(2)阅读郑刚中临刈旱苗一诗,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我怀高卧心,而为贫所迫。挽我赴尘贱,动与幽趣隔。硗田能几何,早穗正容摘。岂便得收敛,半属租种客。分争既不贤,烈日仍暴炙。劳生可羞叹,皆为糠籺窄。使得二顷田,凶年不相厄。岂复论锱铢,驱驰在阡陌。自当杜衡门,清坐对书册.余粟酿醇醪,笑似双鬓白。注:郑刚中(10881154),高宗绍兴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件秦桧罢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阴居住。复徙复州、封州安置。罢职期间,郑刚中创作了不少农事诗提示:诗中描写了自己亲临收获现场的感受,前半部分句句道出地主劳生的尴尬和辛苦,后半部分抒发了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向往,虽然思想格调不高,却如实传达了封建租佃制下地主的心声。(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