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3205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必修3 第二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情研读备考定位考点展示核心素养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活动: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2理性思维通过“J”型增长与“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4社会责任通过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考点一种群的特征自主回顾素养储

2、备基础梳理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1)调查种群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2)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3)

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6)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7)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8)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延伸探究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1)图中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

4、: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什么?提示(1)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3)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4)蝗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下列几种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使用样方法的是;适合使用标志重捕法的是。(均填序号)蒲公英田鼠蚯蚓鲫鱼蚜虫跳蝻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这个种群中的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88只/公顷。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

5、,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高(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提示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知,种群数量变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4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提示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剖析难点考点突破重难精讲1辨析年龄组成的三种图示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模型图曲线图柱形图2“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区别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

6、查对象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的生命活动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易脱落样方法应注意的六个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2)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宽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3)选取样方的个体数要依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选取

7、的样方要多些。(4)植物的种类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约为100 m2,灌木约为16 m2,草本植物为1 m2。(5)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6)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顶角只计一次”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及其顶角的个体。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精准命题突破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分析典例剖析例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

8、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B)A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B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C该种群年龄组成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密度解析引入的天敌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捕食可能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A项正确;由图可知,幼年个体数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由于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大约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所以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且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9、B项错误、C项正确;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导致出生率明显降低从而使种群的密度减小,D项正确。易错提醒与种群特征有关的3个易错点(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2)年龄组成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天敌等。(3)年龄组成稳定种群数量稳定对应训练1(2020蚌山区月考)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

10、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A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B渔业生产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表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表类型D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现在人口年龄组成为c图表类型解析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的稳定型,A正确;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剩余的鱼主要为幼年个体,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

11、的增长型,B正确;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衰退型,C正确;年龄组成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较得出的,只知道出生率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D错误。突破点种群密度的调查典例剖析例2(2021山东济南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D)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解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

12、围广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但所计算的数值为估算值;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也应如实记录,不应舍弃;若两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过长,标记个体可能会死亡,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总结归纳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记,根据公式,得A。由上式分析可知(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

13、小,则A偏大。(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对应训练2(2016全国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C)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

14、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先计算出各样方中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中该植物种群密度的平均值。3(2021佛山期末)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B)A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选择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B若标志重捕法被标记的对象易被天敌捕食,则实际种群密度低于计算结果C调查某山坡上樟树的种群密度,应选择种群密度较大的区域进行调查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只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平均值即可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选择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不能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A错误;若标志重捕法被标记的对象易被天敌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

15、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估算值偏大,即实际种群密度低于计算结果,B正确;调查某山坡上樟树的种群密度,应随机调查取样,C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要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还要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中的个体数,D错误。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自主回顾素养储备基础梳理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1)方法:构建数学模型。(2)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区别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无迁入、迁出现实状态:食

16、物、空间有限;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K值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有K值,K/2时增长速率最大(2)联系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或被环境所淘汰的个体数目。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的有无造成的,它们可以发生转化:“J”型曲线“S”型曲线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1)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2)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3)不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但

17、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4)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6)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7)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8)在“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延伸探究1如图表示两种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变化,依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和乙分别表示哪种增长方式?(2)若图乙为鲈鱼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某养殖基地捕鱼后常将鲈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8、?(3)t2t3时间段,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具有怎样的大小关系?提示(1)甲表示的是种群的“J”型增长;乙表示的是种群的“S”型增长。(2)此时鲈鱼增长速度最快,有利于鲈鱼的种群数量增长。(3)t2t3时间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其数量还在增加,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1)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2)曲线a、b哪类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3)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提示(1)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2)b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3)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剖析难点

19、考点突破重难精讲1归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影响因素有:(1)内因(2)外因2K值和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1)K值的应用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2)K/2值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

20、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3K值的易误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1)“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曲线。“J”型曲线由始到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S”型

21、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绝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2)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无单位。计算公式:增长率100%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有单位,如个/年。计算公式增长速率 。(3)增长率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t1N0t)/N0t100%(1)100%。4辨析“”与“增长率”,准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值曲线(1)辨析“”与“增长率”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代表某时

22、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t1N0t)/N0t100%(1)100%。(2)曲线分析a段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段“”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c段“”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d段“”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e段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精准命题突破点“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比较与分析典例剖析例3(2020湖北襄阳五中月考)如图甲、乙分别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D)A图甲为“J”

23、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解析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量),由图甲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A错误。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数量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之前进行,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度加快,灭虫效果差,C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对应训练4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

24、析错误的是(B)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B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D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解析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A正确;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速率为0,B错误;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正确;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D正确。突破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分析典例剖析例4如图所示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

25、四种情况,其中曲线、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处于理想状态下。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C)A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没有关联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的下降趋势C出现曲线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D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解析曲线的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且K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鳄鱼的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即鳄鱼的生存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不会改变鳄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对应训练5(2021温州期末)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随时间的变化

26、,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t1t2过程中A、B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Bt2t3过程中A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Ct2t5过程中B种群密度呈现“S”形增长D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且都达到“K”值解析t1t2过程中,B种群的小于1,种群数量在减少,A错误;t2t3过程,A种群的大于1,因此A种群的数量不断上升,B错误;t2t5过程中B种群的大于1,且该数值先增大后减小,说明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种群密度呈现“S”形增长,C正确;t5时刻A种群的种群密度不是K值;B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达到K值,D错误。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自主回顾素养储备基础梳理1实验原

27、理(1)用液体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1)(2)(3)(4)(5)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1)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2)在取样液前要将培养液振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3)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只能用“S”型曲线的形式表示()(4)重复实验次数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延伸探究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据图回答下列

28、问题:(1)相当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哪种模型?(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3)试着画出酵母菌的增长速率的曲线。提示(1)符合“S”型增长。(2)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3)如右图所示剖析难点考点突破重难精讲1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1)适用于需借助显微镜计数的微生物。(2)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3)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1 mm,高度为0.1

29、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 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4)注意事项:摇匀取样,适当稀释。2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

30、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5)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7)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时间(d)123456数量(个)精准命题典例剖析例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

31、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 BCD解析培养酵母菌时,不需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中不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对应训练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C)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

32、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解析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以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数;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过多时,无法计数,应适当稀释;操作过程中,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7(2019全国卷,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33、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解析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项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项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

34、是充裕的,C项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项错误。课末总结 知识导图思维缕析 学科素养核心释疑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在自然界

35、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5渔业捕捞中,捕捞后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探究高考明确考向1(2020江苏卷,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B)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解析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

36、度初始值,A正确;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故选B。2(2020山东卷,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

37、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解析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故选D。3(2020浙江卷,14改编)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B)A一个种群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解析在食物网中一个种群也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A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8、,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4(2018全国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

39、逐渐减弱解析A对: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B对: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C对: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量有可能相同。D错: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5(2019全国卷,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且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

40、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减小(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1)液体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等是有限的,试管中该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a时不再增加,所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K值为a,种群数量在a/2时增长最快。(2)K值为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当培养基由10 mL减少到5 mL后,环境容纳量减小;若都是5 mL培养基,且培养条件不变,由于环境资源量不变,即使该种菌的起始接种量增加一倍,K值也不会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