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信息一个核心王权两项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三个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主旨提炼1.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2.宗法制维系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反映出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严密复杂1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解析:本题考
2、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以判定A、B、C三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度,只有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型。答案:D2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帝乙的长子启,因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妻,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这说明()A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B商朝嫡长子继承制尚未确立C商朝大力推行嫡长子继承制D商朝政治上实行内外服制度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材料内容分析殷商末期“因其母是正妻,嫡出,故继承殷商的帝位”,说明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3、答案:A3(2011广东金山中学月考)“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这反映了宗法制()A强调血缘纽带B重视尊卑贵贱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有利于凝聚宗族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尊”字。血缘关系也有亲疏之分、尊卑贵贱之别。答案:B4(2011淄博月考)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被废除 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解析:大夫田常自立为国君,可见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不是“废除”,因此答案为C。答案:
4、C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古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2 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3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材料1、2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
5、爵”后“削其地”?(2)材料3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应围绕分封制作答,第(2)问应着眼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3)问要求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答案:(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
6、定和团结。(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禅让制世袭制公有制私有制ABC D解析:“大道既隐”反映了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原始社会后期的一些制度逐渐废除,包括禅让制及生产资料公有制等。答案:A2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家天下制度取代了禅让制禹死后,其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从此以后,王位开始在一姓中世袭A BC D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从“大禹治水”到“大禹戴冠冕”,反映了家天下制度取代了禅让制。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传位方式并不是兄终弟及
7、,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排除含的A、B、D三项,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3(2011淄博期中)西周时大行封邦建国,其分封的主体是()A功臣 B归顺的殷商旧族C姬姓亲族 D夏王、商王的后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是姬姓亲族。答案:C4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会出现“百世不迁之宗”,它指的是()A大宗的长子 B大宗的庶子C小宗的长子 D小宗的次子解析:依据大宗、小宗的概念和宗法制的内容,可以判断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百世不迁之宗”,指的是大宗长子。答案:A5下列关于右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C是
8、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D维系了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解析:从所给图片来看,其展现的显然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D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答案:D6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 D宗法制解析:从“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分析,与其相关的是宗法制。答案:D7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 B鲁国国君C卿大夫 D士解析:周天子为天下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但在本国内为大宗。而题干
9、中问的是在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大宗地位的,这样只能是鲁国国君,周天子虽是天下大宗,但不在这个体系中。本题要注意运用西周贵族之间血缘关系特征分析问题。答案:B8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太庙及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而不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故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其他三项均为宗法制的特点。答案:B9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
10、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解析:从“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信息中可以判断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的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反映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答案:B10(2011东营学业水平测试)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A禅让制 B
11、分封制C宗法制 D等级制度解析: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出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答案:C二、非选择题(2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平定叛乱。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材料2 这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见右图),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
12、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对列祖列宗的膜拜,从夏商周三代就开始了。材料3 (1)据材料1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2)通过材料2你会想到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2分)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3)结合三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8分)解析:本题围绕分封制和宗法制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指出巩固西周统治的目的。第(2)问应结合材料判断。第(3)问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答案:(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西周统治。(2)宗法制。依据:“供奉和祭祀祖先”、“对列祖列宗的膜拜”。(3)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是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