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371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2012年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2.4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社会论述性文章的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

2、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

3、,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

4、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6,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

5、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7.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B.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D.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8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

6、精神。 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 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

7、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

8、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

9、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

10、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6.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7对画线句子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

11、、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C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D雅文化因为它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8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D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

12、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三、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13、9题。打造汉语品牌西方文明的品牌是英语,东方文明的品牌是汉语。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5亿人在学英语,这个数字几乎是美国、英国、加拿大人口的总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企业家们的神经。在目前的中国,英语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英语经济”正在快速形成。 各种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机构里应外合,为英语热潮推波助澜。它们纷纷打出“学习英语迈向人生辉煌的第一步”“英语改变命运”等煽动性很强的广告语,与社会现实的和社会心理相默契。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预言:20年内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将超过母语为英语的人数。 在如今的中国,英语能力强往往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比如:熟悉西方的管理和经

14、营、思路开阔、知识面广等等。英语是如此声誉卓著,以至于在公司管理者眼里,它们要招“英语牌”的人才。这就好比喝可乐,要喝 “可口可乐” 牌的可乐一样。同样的,虽然明茨伯格反复说 “我们需要经理人,不要MBA”,但公司仍然对“MBA牌”的经理人情有独钟。这是因为 “MBA”已经被顶尖商学院打造为管理领域的卓越品牌。 概念品牌战略的成功案例非英语莫属。英语品牌化经营对我们有何启示呢?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汉语在2008年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用得最多的语言,远远超过英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了打造国家品牌,对汉语的品牌化已经迫在眉睫。但现实情况是,在中国飞速发

15、展的今天,大量西方人对国际问题包括中国问题都没有正确的认识,美国人不大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中国的清晰定位,许多美国人甚至把中国人与其他亚裔美国人混为一谈,他们常常把自己与亚裔交往的经历掺和在一起,而得出对中国人的印象。 比如,一位美国企业家称中国人非常勤奋,但他的理由竟然是:“我家周围住着许多亚洲人,尤其是韩国人,他们很勤奋”。另一位美国青年男子则认为中国人很有创造力,原因却只是他到中餐馆吃过饭,对中餐的色、香、味赞叹不已。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打造国家品牌。对于中国国家品牌来说,汉语是这个品牌中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战略意义和最具历史感的一个方面。因此,对汉语进行品牌化塑造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16、,这必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旅程。品牌,是产品包装盒上的商品名字,但它在我们头脑中占有独特位置,它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情结,它是感情、价值和梦想的载体。汉语,作为我们的代言人,曾经打动了世界。如今,我们有责任让它熠熠生辉,成为人类文明不败的品牌。(摘自2005年第7期品质文化,有删节)6第3自然段画线部分是作者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商品品牌“可口可乐”的例子,一个是概念品牌“MBA”的例子。下列对这两个例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个例子说明,英语被打造成品牌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使”英语经济”正在快速形成。B、这两个例子说明,任何事物一旦被打造成品牌后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影响人们的思

17、想和行为。C、这两个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要努力打造成品牌,使它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D、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像打造英语品牌那样把我们的汉语也打造成品牌,使它在世界上产生巨大的影响。7.下列说法不属于”打造汉语品牌”的原因的一项是( )A、20年内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将超过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打造汉语品牌。B、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打造国家品牌,而汉语是中国国家品牌中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战略意义和最具历史感的一个方面。C、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打造汉语品牌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D、汉语是

18、我们心中的一个情结,是我们感情、价值和梦想的载体。汉语作为我们文明的代言人,曾经打动了世界。8.下列说法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企业家开办各种大大小小的英语培训机构,英语培训目前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B、英语培训机构纷纷打出煽动性很强的广告迎合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为英语热推波助澜。C、汉语在2008年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用得最多的语言,但20年内中国的英语使用者人数一定会超过母语为英语的人数。D、英语概念品牌战略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为了打造国家品牌,对汉语进行品牌化塑造的任务已摆在我们面前。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英语,是迈

19、向人生辉煌的第一步,英语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因此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5亿人在学英语。B、英语能力强的人往往联想丰富,他们思路开阔、知识面广、熟悉西方的管理和经营,所以“英语牌”人才特别受公司管理者的欢迎。C、许多西方人对中国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美国人不大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中国的清晰定位,这说明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并不了解,由此看来,把汉语打造成品牌的时机还不成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又漫长的旅程。D、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汉语在2008年将会成为互联网上用得最多的语言,远远超过英语。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是,2008年北京将举

20、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四、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国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

21、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

22、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

23、5年第39期。有改动。) 6、下面对“乐治”这一概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 B、乐治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C、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D、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促使人行为规范、有序、和谐的治国方略。 7、下面不属于史记对音乐功能的论述的一项是 ( ) A、乐自内出。 B、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 C、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 D、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 8、下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

24、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B、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生理发生良性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C、儒家认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创作乐,让人在音乐的主宰下不知不觉中被教化为规范的人。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音乐被当作治国的工具,具有治世的社会功能。 B、由礼记可知:在中国古代,儒家治国重礼乐轻刑法。 C、尚书大传、礼记明堂位都记载了周公以乐治国的具体做

25、法及得失评判。 D、今天,乐或许能成为治世的辅助工具,而乐治思想可以为现代治国方略引进一种新思维。 五、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26、民俗礼仪、民间祭典、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等均是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 因为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西方人记住了“香格里拉”。书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丽江古城,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很多场合重复着他的理论:“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

27、解、消失、涣散、泯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以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正在“非正常死亡”的,冯骥才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另一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组成的。我们有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一个文人精英的传统,一个王朝更迭的传统。但我们长期忽略了生活中还有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两者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

28、因此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我们曾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线上,曾经拥有过哪些美好的东西?50年前、100年前、300年前,在一样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怎样思想过、生活过?6根据文意,下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它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以传统为根据的全部创作,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B它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C它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29、其准则和价值。D它是依附个人存在的、口传心授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7根据文意,下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和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共同组成。B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C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是以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D中国正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8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民间文化遗产和文人精英文化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都是本民族基本

30、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会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B消失的地平线中展示的,不是丽江古城,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C民族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族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D由于历史的原因,无形遗产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透过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历史,能真正说清她曾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B中国社会从十年浩劫的“文革”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许多无形文化遗产已经遭到毁灭性的破坏。C2001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

31、l届大会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属于中国藏族的精英文化。D如果不是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这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就难以让人们认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古汉字的形声相益 世界上古史与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因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同时,又因相关远古族团大体相当的社会文化与思想认知水平,加之彼此间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文字系统经历了大体一致的源起与发展的历程,即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达至于表意、表音相结合的阶段,此后,除少数特例之

32、外,多数文字系统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原始的汉字是依类象形的产物。中国史前考古资料所见,其刻画于陶、石、龟、骨上的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以及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前者一律刻画于祭神礼器的特定部位,并在商代甲骨或殷周金文的族名徽号用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余绪,它们是多物崇拜的自然物的名字。后者多刻画在废弃的陶片上,其频繁出现、重复使用的几率高且形体简单,古今相承,与商代甲骨、金文中的纪数字基本一致。目前所知,处在原始阶段的古汉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间。尚书序所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及后汉书律历志“天地初形,人物

33、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等记载,与考古资料相互吻合。完成于战国时期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书五行志后汉书律历志又有“筹,所以纪数”的记载,都表述了这样的史实:结绳与筹策原是古代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始纪数工具,而原始数字系统即由仿象原始纪数工具创制而成。古代先贤以古汉字始于结绳(易系辞)或“万物之数因八卦而起”(八卦原是以筹策求取奇偶之数表示阴阳变化的游戏)的看法,都与古汉字基础数字的形成密切相关。形声相益为汉字的发展开辟坦途。世间事物,有具象有抽象。初制文字的依类象形,只可施于前者,而于后者则无以为计。为摆脱这种困境,先贤开辟转注与假借两种途径,把依类象形的名物字,通过转折

34、字义(如以仿象工具的我字为第一人称的我)或假借字音(如假羽翼之翼为翌日之翌)的方式,使之成为意义抽象的辞字。转注与假借两种手段的应用,为古汉字的发展找到了转机。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譬如归于同一品类但形近实异者(如古称羽物的鸡、鸦、鸠,古称毛物的狼、狈、狐)比比皆是,而依类象形却实难一一有所区分。另外,一个表意字,通过借其读音用作多个辞字的情况,虽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却为识读者造成了麻烦。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中,一种规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汉字类型已经出现,这就是古代学术界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这种新的构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声符(如鸟加奚为鸡),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为河),形成形

35、与声相辅相成的形声字。这种既有表意字用作形符或声符并相互补充、相互增益的构字方式,为古汉字的发展辟出一条畅行无阻的大道。中国汉字系统的起源与发展,在世界文字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髓,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而盛行不衰,成为历史积淀厚重又充满蓬勃活力的文字系统。当我们面对其他古老文字系统纷纷远离传统改行纯粹表音的文字系统时,其改弦之由,易辙之路,或可在中国汉字系统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启示。6下列对“汉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要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以及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都是汉字的原初文字。B神名的称谓多刻画在废弃的陶片上,它频繁出现、重复使用

36、的几率高且形体简单。C古汉字始于结绳或八卦游戏的看法,与古汉字基础数字的形成密切相关。D 在表意字上附加声符,或在假借字上附加形符,这种新的构字方法,被古代学术界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7下列对“表意字用作形符或声符并相互补充、相互增益的构字方式,为古汉字的发展辟出一条畅行无阻的大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个表意字通过借其读音用作多个辞字的情况,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却为识读者造成了麻烦,从而让先贤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B 归于同一品类但形近实异者,如古称羽物的鸡、鸦、鸠等有很多,但依类象形很难一一区分,于是加上声旁或形旁加以区别。C先贤把依类象形的名物字,通过转折字义或假借字音的方式,使之

37、成为意义抽象的辞字,为古汉字的发展找到了转机。D尚书序等记载与考古资料说明,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间已经通行了原始阶段的古汉字。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虽然有各不相同的外貌和体征,但都经历了大体一致的源起与发展的历程。B转注与假借两种手段的应用为古汉字的发展辟出一条畅行无阻的大道。C原始的汉字是依类象形的产物,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都一律刻画在祭神礼器的特定部位。D世间事物具有的具象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可以施用于初制文字的依类象形。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的演变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达至于表意、表音相

38、结合的阶段,最终必定先后步人单一表音的阶段。B完成于战国时期的易系辞表述了结绳与筹策原是古代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始纪数工具的史实,是我国最早记载古文字发展的书籍。C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具有表意功能的形旁附加具有表音功能的声旁的形声字,开辟了古汉字发展的新途径。 D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之所以改行纯粹表音的文字系统,是因为他们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远离了传统。七、课外阅读题(12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910题。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

39、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二十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

40、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

41、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越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喜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

42、在“静穆”的风味里。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中作者用“若即若离”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古诗中的佳句既亲切又辽远。B.从全文看,第段中“一种哲学的意蕴”指的是消逝之中有永恒。C.从第段看,“这个道理”指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作者用了三个形象化的事物说明“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储蓄多年的黄酒,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D.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有两种相反的情趣,互相映衬见出一种凄凉的寂寞的意味。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B.诗人把生活中的欢

43、喜和愁苦加工成诗,就如同陈年黄酒失去辣味,只剩一味淳朴。这个比喻堪称佳妙。C.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分析,使人感受到一种得到归依似的愉悦。D.作者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有些愤世嫉俗,他们不能泯化一切忧喜,没有达到诗的最高理想。八、阅读下文,完成1112题。我国从南齐开始,直到明、清,有过不少关于历代名画的记载、评品,其形式多样,详略不等它们除了鉴定作品真伪之外,还反映士大夫阶层和王室贵胄的审美观点、欣赏水平。由于古代印刷术有局限性,不可能摄印原画以供对照,这些评论和著录都停留在文字上,缺乏具象与直观的效果。至于古人所称许的某些作品,其主题思想、艺术境界对于今天的一般读者

44、,特别是中青年一代,大都格格不入,难以接受。因此关于这笔民族文化遗产的再认识问题,辞典的编委、专家经过认真讨论,观点逐渐一致,那就是石涛所说的一番道理:“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有法必有化。我于古何师而不化?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画不能无法,然而舍化则无以用法;不住地化法,方显法之伟大;历代名家、名画之存在,皆由于不断革新传统之法,以表现画中之我和我之创造。现代西方美学家贡布利希指出:“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不对既有图式(程式)作斗争。”(C),可以说革新技法、表现自我乃是一根主线,它贯穿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画史都不例外。对国画来说,它开始出现于仰韶彩陶,中间经历了商周青铜器纹饰、

45、战国帛画、两汉画石画砖,以迄魏晋绘画,而魏晋以前这许多无名作者已在艺术类的追求中既找到了法,也表现了自我,从而开创了中国绘画事业,他们的作品不愧为我国早期的名画。因为我国的考古发掘始于20世纪,在此以前的考古图博古图录西清古鉴金石索等虽收入商周与汉代的部分作品,却不可能涉及它。辞典为了探寻国画本源,从这些无名之作中选出精品,列于卷首,填补了一大空白。11.C处对上文所述情况评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与石涛说法有别B.与石涛看法相近C.与石涛观点相左D.与石涛所见相同12.下列对文段的内容和写法要点归纳得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在诸多评论画作言论中,石涛的意见最值得重视。B.不断革新传统之法以表

46、现自我,是国画发展的主线。C.简要而翔实地阐述了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D.魏晋以前许多无名作者的国画作品是国画史上辉煌的顶峰之作。九、(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8分)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两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

47、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

48、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出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

49、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上的整个方向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18.第一段说“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50、,实际上说出了后人对宋诗态度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1分)19.作者认为“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适当的比例感”,对宋诗评价,作者“适当的比例感”表现在哪里?(回答不得超过30字。)(1分)20.选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回答不超过12字。)(1分)21.作者认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和大不幸,并且具体分析了宋人学唐诗的两点成功和一处不足,根据文段的内容,请具体指出宋人学唐诗的成功和不足。(按指定的格式书写。)(3分)22.选出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2分)()A.宋诗从南宋开始,就为人诟病,金代的作者全都鄙薄宋诗。B.作者对唐代以后历代诗歌的

51、成就的评价中,以宋诗为最,清诗次之。C.宋人在唐诗面前“学乖”“偷懒”,结果是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D.明人讥讽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就是指其“惟肖而不惟妙”。E.宋人学唐诗而不像唐诗,正是其创造性和价值之所在。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2008年北京卷)。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

52、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

53、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

54、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6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D明代嘉靖年间

55、,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B1 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C戈迪尼奥这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C美洲白

56、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

57、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

58、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

59、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

60、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

61、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6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7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

62、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8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

63、做官从政的机会。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十二、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的小题。(18分)甲、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翁敏华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

64、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也同样是“节

65、物”。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在孔夫子时代, “乡人傩,一国皆若狂”,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

66、瓜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文汇报2007.11.18)16.下列对“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B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C和谐欲望,对神灵的崇拜。D和谐身心,对生命

67、的关怀。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增加缘分、深化感情的作用。B“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C我国的岁时节日非常强调节物”,“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D“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对地方习俗的议论,升华了节日的意义。18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6分)19“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这句话如何理

68、解?(6分)【答案及解析】一、社科文6 答案: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7 答案: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8 答案:A。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9 答案:B。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

69、原文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二、6、D(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不会变成俗文化。)7、B(A、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不能说与人们的生活无关。C、俗文化也属于文化,它的根本功能就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对人们的思想影响。D、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即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雅俗之别。)8、C(此项解释的是“礼”的形成,而不是解说“礼成了民族文化

70、的主导”的原因。另外,“强制执行”不当。)9、D(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大众存在,俗文化就不会消逝.见第二段的开头。)三、C A C D 四、6D(AB概念的类属有误。“乐治”不是娱乐的艺术门类,不是工具。C项是某种特点的诠释。) 7C(C项谈的是“礼”而非“乐”。) 8C(A句“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B句“能使人生理发生良性的变化”错;D句“创作乐”错。) 9C(C句“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无根据。)五、6B(“整个社会文化”应为“社区文化”。)7B(“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不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这句话,非冯骥才所说。)8D(A

71、“社会生存”应为“社区生存”。B“不是丽江古城”应为“不仅仅是丽江古城”c“民族的土壤”应为“民间的土壤”。)9C(“精英文化”错,应是“民间文化”)六、6B 7D 8A 9C七、9、解析:互相映衬见出“静穆”的风味。答案:D10、解析:说“情趣相似”不确切,这是作者以前的认为,后来在认识上有了变化。答案:A八、11、解析:无论是石涛的观点,还是贡布利希的话,都是说的同一意思,即画要革新才能发展。答案:B12、解析:谈国画的发展轨迹,石涛的观点、贡布利希的话就说明了国画的发展方向。答案:B九、18、解析:这一句话实际上是这一段的关键句,要理解它就要从全段角度去分析,先是谈到明代对宋诗的不屑,然

72、后谈到晚清对宋诗的推崇。这一句话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宋诗在不同时期所受到的不同待遇。答案:宋诗或是被贬得一无是处,或是被捧上了天。(要求简洁,否则要扣0.5分)19、解析:该题的答题范围仍然在第一段,“失掉比例”是说对宋诗的看法不要走极端,应客观公正。后文也有照应的句子。答案:可以夸奖宋诗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清诗的成就,但不可夸张、夸大它。(两个方面去谈才能得满分。)20、解析:作者在历述宋诗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不同的看法之后,就有了一个结论,即“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点明了作者所认定的宋诗的地位。答案:宋诗在诗歌

73、史上的地位。(不简洁可酌情扣分。)21、解析:这个题的难度很小,只要找到答题范围,稍作归纳即可。答案:某一个字眼或句法来自唐人却比他们工稳,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风格意境落入唐人的势力圈里。(一层1分)22、解析:A项说“金代的作者全都鄙薄宋诗”在文中无照应;C项“学乖”是指“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而非“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D项“惟肖而不惟妙”是说明人学写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答案:BE十、6C(A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因此白银 货币化的进程在明英宗之前已经开始。B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成为合法货 币。白银货币化此前已在民间开始。

74、D白银成为合法货币是从明英宗颁布诏令开始的。)7A(代嘉靖年间,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文中并没有说“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白银入不敷出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是因为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8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 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但谈不上“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 成的根本原因”。)十一、6A(参照本段前半段即可得出答案)7D(城市文人雅士不会给中国农村文化造成文化断裂)8C(A错在“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根据在于“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 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

75、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 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B“釜 底抽薪”指的是文化断裂;D绝对化)十二、选做题:甲、论述类文本(18分) 16C(对神灵的崇拜已不是今天的主要价值,而且神灵的意思在英语和日语单词中有痕迹;) 17B(“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无中生有)18异:(1)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2)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同:中西方节日都有和谐人的身心的特点。(每点2分) 19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国家意识体现在节日上就是文化主权和尊严。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国家意识还体现在节日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让国民感觉到一种共同血脉存在,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