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八 考点二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阅读一、(2013福建宁德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没工夫专家黄宗英我是冒雪出城的,公共汽车啃着盖脚面的大雪蠕动着,车子走走停停拱了个把钟头,不是路遇素不相识的四十五中学的郑老师,她自告奋勇在大雪飘天中把我送到余家门口,我会迷失在香山山麓已经因季节而关闭大门的植物园里了。我只不过想看看花卉专家北京植物园的园林老将余树勋在大雪天干什么。看着书桌上满满的、参差烂漫的笔记、稿纸、图片、文摘卡,我真觉得自己太莽撞了。他笑着向我说:“Good Morning(早安)。”已经是下午3点28分了,怎么还早安?他风趣地说:“我一天有
2、3个早晨,现在刚好是睡午觉后的第2个早晨。”屋外头的杭白菊也冻蔫了,余树勋的眼睛没离开冒雪拿进屋来的、插在茶几上小圆锥体玻璃瓶里的一小束杭白菊。“今年有了,明年才能有。”这是他的原话,小杭白菊们依偎着,羞涩地听余教授的禅语偈言。惆怅凝滞在斗室之内。我实在不忍心以世俗的所谓采访去切断这超越时空的惆怅。我真希望自己像雪人向阳般融化,悄悄然。“光是幻灯片有一大立柜几千张。没工夫整理,时间不够啊!”古往今来这世上唯一不能通融的是时间对任何人和物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时间。他正在书写辞条:唐菖蒲Gladiolus鸢尾科正是我打乱了他的时刻表,两天后他将去苏州参加全国花卉会议,他同时正在写荷花和水莲。他不是整
3、天匍伏书斋的人,整个植物园是他的试验室,并不是一切植物都在冬眠。他的讲堂远涉欧美东瀛,北京郊区的花农也每周接他去讲课;在世界公园附近花儿香花木公司,花农种花卖花,却不懂花艺,不知什么花适合种在屋后,什么花该放在窗前花上帝的恩宠;花卉专家美的传播者,把人间巧妆打扮。“养鱼的不会做溜鱼片,种花的不知道该把花摆在哪儿好看。”余树勋年轻时先在浙江大学园艺系学种花、种草、种树;后来在国外学园林设计学“溜鱼片”。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时间是个调皮捣乱的顽童。对闲人,那永日长夜难消磨;对忙得带劲的人,时间像
4、攒在手心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没了。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48年怎么去的北欧。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79年又去北欧。1980年余树勋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植物园待了两年,以提高栽培种类的识别。他更没工夫说1991年他挨家挨户地拍摄花卉的幻灯片。余树勋连生气也没工夫:花卉大辞典4年前辑了稿,资金也集了,主编吴应祥教授都81岁了,人已经去了香港,一生希望看到这本辞典。花卉大辞典花期难卜余树勋当然也没工夫说百花摧残的“文革”中,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直到在一片肃杀中女儿把他找了回来。像一株蔫了的杭白菊,流年回转,他又挺起来了。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
5、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他一天说3个Good Morning除了孙儿辈喊爷爷看电视里说相声外,他苦写“余氏家规”。早晨起床。Good Morning进入工作。中午1点2点午休,打盹醒来Good Morning进入工作。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上床睡至9点起床Good Morning,是最佳伏案时间,一口气工作到凌晨1时。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见面余教授跟我说Good Morning。余教授尽管神不守舍,脑子里还花花着,但也并没忘记热情待客。下雪天黑得早,当我向他告辞时,他横竖留我吃云南圆子。让搞桑蚕专业的云南籍的余师母像喂蚕似地煨细圆子。我急急忙忙吞下是8个还是10个滚烫的圆子,立即勒马回程,踩着
6、“没工夫”的韵律上路了。我觉得我也没工夫了。是没工夫了。好个没工夫。(选自湖南文学第174期)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段用“啃”“蠕动”“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汽车缓慢行驶的场景,衬托出雪之大,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余老的心情。B.第段画线句用概括叙述的手法突出了余老作为一个花卉专家工作的繁忙,表现其学问的应用价值。C.“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余老有珍惜时间的紧迫感。D.第段与段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杭白菊,前者是为了侧面烘托余老对于花的痴迷、后者是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E.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
7、式,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解析:C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重点语句的能力。 C项不是“借代”,而是“借喻”。 D项“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这样表述欠恰当,原文说“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溜”字的意思,简要分析三次运用“溜”字的表达效果。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解析:“溜”字是从“溜鱼片”中化用而来,属词语移用,从“一辈子”“朝朝花香”“书
8、书册册”看,是从三方面概括传主的贡献,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具备形象生动幽默的效果。答案:句中加点“溜”字是研究、学习和探索实践的意思;表达效果:反复用三个“溜”字,分别从科研生涯和科研成果两方面概述(或强调)了余教授对花卉研究的痴迷以及贡献的卓著,也使遣词造句生动诙谐。(对表达效果的解说,四点中能答到三点即可)3.阅读段,请探析这样结尾的作用。 解析:结尾三段三个短句,内容反复强调,从结构、内容、主题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结尾部分三个短句各自独立成段,简洁有力地收束全文;(2)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没工夫”,凸显了余树勋教授争分夺秒,勤勉忘我的工作态度;(3)照应文章标题,表现了作者对余树勋
9、教授的赞美与崇敬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二、(2014南安一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莫言不倦的探索者杨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10、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莫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
11、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的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
12、术风格。”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
13、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
14、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是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中学来的东西。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认可。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
15、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C.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这个说法,表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D.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和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解析:BDB项,原文说“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的只是“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并没有说是“必由之路”。D项,文
16、中是“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是“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是说莫言把国内、国外故事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5.根据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本,找出反映莫言作品特点的语句,分析概括、分条列出,并作简要分析。文章是从表现手法、内容、语言三方面来讲述莫言作品特点的,有别人评价,也有莫言自述。答案:从主题看,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很多素材来源于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县。从表现手法看,
17、他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且以心理活动描写见长。语言方面,大量民间口语进入作品,并从经典作品、民间戏曲等中学习语言,使他的文字富有个性。6.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原因有很多,请你就“阅读与写作”“故乡与文学”“民族与个性”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方向已经明确了,关键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其中一个方向的结合。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条列出。答案:观点一:阅读经典对写作有促进作用。理由: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模仿的对象,莫言最初写作,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优秀作家的作品,
18、是学习的对象,莫言的语言,就是从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学来的。优秀作家作品是后来者学习的榜样,如莫言认为鲁迅、老舍创造了独特的文体,他们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他阅读了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奠定了他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观点二:故乡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故乡和文学关系密切。理由:故乡的文化元素渗透到作品中。莫言的作品都留有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元素甚至决定了他的作品风格。故事素材和人物原型离不开故乡的影子。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他的作品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故乡能激发写作灵感。莫言写不出作品时,想到过去,想到故乡
19、,文思如泉涌。观点三:个性化的民族的作品才是世界的。理由: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特色的作品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莫言的作品展现的是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正是体现了这个特点。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一条道路。就像莫言写高密县,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个性化的民族的作品会成为经典。莫言最初多是模仿,他意识到作品要有自己的特色,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包括个性化的语言。三、(2014福建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李安:心中卧虎2013年2月25日,李安凭少年
20、派的奇幻漂流夺得第八十五届奥斯卡电影节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导演四项大奖,为此记者柴静对他进行了采访。柴静:您为什么不去做您已经很熟悉,很有安全的事情,比如说您以前很多题材都是社会的关系,您在当中把握得游刃有余,里面有您的人生经验,为什么要去做一个只有一个男孩和一个老虎基本上连对白都没有的电影?李安: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我打一个比较俏皮的比方。比如说婚姻关系,你要很忠诚,拍电影不需要,越新鲜的越好,越没有做过越刺激(越好)。柴静:跟您的年龄和处境(有关吗)?李安:有关。跟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做电影,职业做了二十年,入行二十年,就以我现在做的成绩来讲,我就是再拍十年烂片还有人
21、找我拍,可是我会担心说拍东西又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我的那个斗志没有了。柴静:您不怕失败吗?李安:怕,怕才有劲,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小孩跟老虎飘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那种心态,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害怕这样的话,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柴静:以您现在在电影界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您的敬重,您还会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李安: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
22、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柴静:以往您曾经说过,您说您摸着您的肠胃说,除非我这里有感觉,否则我不会去拍一部电影,拍这部的时候您有吗?李安:有,当然有。柴静:什么样的感觉?李安:很奇怪,有一种对信仰的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 柴静:我看到您上午说,您做这个片子的时候,精神上曾经受过很大的折磨,感觉就像您是派,在大西洋当中漂流,没有尽头的样子,那是因为什么?李安:拍片嘛,很困难,看不到底,琢磨不到东西,不晓得未来会怎么样,当然有压力,你没有解决之道,或者看不到什么出路的时候
23、,就像派一样感觉在漂流。柴静:您说过您曾经颓废的想要放弃,我看以前所有您拍电影的访问当中,没有出现过颓废这个状态。这次是怎么了?您担心过自己可能到不了那个头吗?李安:会,常常会有软弱的时候,不过第二天早上起来又是好汉一条,再往下拼嘛。柴静:您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您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您发现自己的什么呢?李安:很难讲,真的很难讲,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柴静:这个老虎对您来说是什么? 李安:这个不能讲。柴静:是您在电影梦里面写到的不断重复出现的那个元素吗?李安:你看我这个脸很平和很温和,那为什么
24、我拍电影会这么冒险,我想跟老虎有关系。柴静:那种咆哮的欲望吗?李安: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同性恋,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选自名人传记2013第4期,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李安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一他不熟悉的题材,是因为他希望在拍摄中找到新鲜感和刺激,让自己的斗志不消失。B.李安现在在电影界有地位,受大家的尊重,但他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就要被淘汰。C.派在海上漂
25、流,看不到出路,没有尽头,李安在拍片的时候就受过这样的折磨。D.抱着一种对信仰的好奇渴望,一种想要受苦受难的感觉,李安决定要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E.在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李安曾颓废要放弃,以前每次拍电影都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他觉得很难熬的。解析:BE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从第自然段可以看出是为了诚恳,为了给观众一个交代;E项,从段可以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追问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帮助被问人回答清楚一时难以回答(或难以说明白)的问题,帮助读者明白受访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并吸引读者的阅读。答案:对于段记者提出的问题“这个电影让您发现自己的什么呢?”李安没有一下子说
26、清楚,用追问能让李安顺着记者的思路继续回答,直至把问题解释清楚,让读者明白李安在创作电影时的一些感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9.本文的题目是“李安:心中卧虎”,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中“虎”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的能力。本文中“虎”并非是真的老虎,它有象征意义,“虎”象征着“恐惧”“希望”,然后结合例子,谈谈它们的作用。答案:(1)这虎是李安心中的欲望,也是恐惧。(2)有时候连他自己说不出它,搞不定它,它给他危险,它使他不安。(3)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李安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才激发李安全部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4)李安在拍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正是克服了恐惧,激发了
27、欲望,才获成功。(意思对即可)四、(2013福建莆田高中毕业质检)(访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5分)记者:你是从什么渠道获知得奖消息的?莫言: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通知我得奖的消息。记者:在这之前你对这个奖有没有期待?因为你的呼声一直比较高。莫言:没有太多的期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个漫长的队伍一样。记者:听说你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莫言:那时候书非常少,为了看书,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
28、藏书的权利。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读得熟到以至于能把新华字典的错误都找出来。记者:我很奇怪,你为何对书如此痴迷?莫言:(当时)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这个东西能把你抓往,能吸引住你。记者:那么,文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莫言: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戚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老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是一批最原始、最宝贵的素材。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当然了,继续写下去的话,故乡也不断地扩展,写作的资源也不断地补充、丰富。这就需要阅读,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情。记者:有不少评论说你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
29、视野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你对这样的评论怎么看?莫言:我觉着我肯定是一个中国作家,我的文学是我们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个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我没有权利代表中国文学。当然,得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应该会发挥一些比较积极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文学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不可能像电影或其他的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广大的观众。记者: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人已远离了文学,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的舞台中心撤到了边缘,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你如何看中国社会对文学的疏离?莫言: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但是如果你冷静地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是正
30、常的。我觉得严肃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是热闹的,如果特别热闹,就不是特别正常。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学热潮,一首诗歌万人传诵,一部小说能够引发一种社会性的轰动,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中国经过了十年“文革”的文学荒芜时期,突然思想解放,文学出来了,这个时候的文学,附载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功能,所以这种轰动是不可能持久的,是非正常状态。现在,很多人说小说会消亡,我觉得它永远不会消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审美功能是别的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美术,都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但这些愉悦代替不了我们阅读优美的文章时候那种感觉。语言的魅力,是永远不会消亡的。记者:目前社会的浮躁风,无论是阅读上
31、的浮躁,还是写作上的浮躁,都对文学构成了伤害。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莫言:从时间分配上来讲,那肯定是一种侵占了。现在娱乐方式、休闲方式特别多,肯定会挤压很多文学阅读时间。但是我相信当大家玩了一圈之后回来,也许有一天会重新抱起一本书,体验一下这种古典读书的乐趣。记者:实际上你的获奖,我觉得已经促成了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莫言:我估计有一个月就过去了吧,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归正常。(摘自2012年10月12日新华视点:对话莫言,有删改)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莫言之所以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是因为少年时代的他酷爱读书。为了看书,他想尽了一切办法。B.莫言的创作经
32、历告诉我们,文学创作不仅需要阅读,而且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情。C.冷静的莫言认为自己的作品只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没有权利代表中国文学,获奖的作用更不可高估。D.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热潮,得益于“文革”结束,思想解放,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不能附载许多不属于它的功能。E.莫言认为,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电影、音乐和美术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并不能代替阅读优美文章时的那种感觉。解析:A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是因为少年时代的他酷爱读书”说法太片面,因为文中说“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戚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
33、老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是一批最原始、最宝贵的素材”。D项,“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不能附载许多不属于它的功能”曲解文意,可由原文“这个时候的文学,附载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功能,所以这种轰动是不可能持久的”看出。11.根据本文内容,概括莫言获奖的意义。 解析:本访谈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莫言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二是对文学的看法,三是获奖的意义。获奖的意义是从对世界、对当今中国两方面谈的,在文中找出加以整合即可。答案:莫言获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莫言获奖在当下可以促成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关注文学。12.目前社会上存在阅读的浮躁风,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了。莫言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解析:从莫言回答记者的话语中,莫言直言是“令人痛心的现象”,接着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和未来的趋势,从这些内容中可整合归纳出答案。答案:莫言认为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莫言认为当今的娱乐、休闲方式多,会挤压很多文学阅读时间,而文学本身又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人们疏离文学是很正常的。莫言相信也许有一天大家会重新回归阅读,体验读书的乐趣。(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