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补部第一学期历史限时练(9)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周代有一极引人关注的思想现象,即人们反复以女色关乎家国兴亡而诫已告人。由此引致周代关注男女之别,制为婚姻之礼,以严正夫妇人伦,达到正国家、兴王道的目的。据此可知,周代 A.礼乐文化走向成熟 B.强化了封建伦理道德建设 C.政治统治比较清明 D.重视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2.秦朝文书由各机关专门部门进行管理,设有吏、令史等专职文案工作人员,负责拟制誊写、签押用印、负责人判署、投递驿传、移交和保管等。这反映出秦朝重视 A.维护君主至上权威 B.保障政务有效运行 C.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D.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3.唐王
2、朝在西南边疆地区对归附的少数民族,设置羁縻府、州、县,封少数民族酋领为都督、刺史、县令,略微加以管束。元初,推行土官制,朝廷对归顺的西南各族首领授予原职,允许世袭,而在其境内派宗王率部驻守以进行监督。这一变化 A.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垂直管理 B.反映出当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C.利于稳定西南边地的社会秩序 D.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意识 4.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明朝形成朝审定制: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吏部尚书秉笔。据此可知,明朝朝审制度的实行 A.利于推动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B.表明皇帝全面掌控司法权 C.利于推动审
3、判机构的专职化 D.造成了司法审理效率低下 5. 在古代雅典,一个人职位再高、权力再大,没有笼络党羽的时间(因其今年为官,明年就是民)是没办法垄断权力的。这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是 A.权力制约B.直接民主 C.公民意识 D.轮番而治 6.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之后组成十个审判庭。临时抽签决定陪审员所负责审理的案件。在审判时,陪审员根据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发言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由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司法程序逐步完善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D.陪审法庭权威较高 7.在早期的罗马法中,债被视为特定人之间的“法锁”,其只能在该
4、特定人之间产生约束力,不能与特定的主体分离。因此债的当事人不可更改,债权不能让与他人,债务也不得由他人承担。这反映了早期 A.罗马的社会经济生活较繁杂 B.罗马法侧重保护公民财产 C.罗马法中债有较强的人身性 D.罗马法法律条文僵硬固化 8.1827年,英国首相戈德里奇受命组阁,提出由帕默斯顿出任财政大臣,英王乔治四世以赫雷斯最适合这一职位为由拒绝。这表明当时英国 A.国家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 B.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C.责任内阁权力进一步增强 D.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9.在激烈的争吵和辩论中,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形成了宪法草案。但在草案中,许多人的最初意见都已被别的代表修改得面目
5、全非。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这部宪法虽能维持若干年,但最后还是会以专制收场。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联邦制度背离国情 B.司法机构权力遭到削弱 C.分权制衡得以贯彻 D.对国家体制的构想存在争论 10.德意志地区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铁路建设,到1865年铁路里程达到14690公里,建设速度雄踞欧洲之首。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这说明 A.交通建设为德国统一实现创造了条件 B.工业的发展要求德意志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C.德国的工业化速度已跃居欧洲第一位 D.实现统一成为德意志社会阶层的共同诉求 11.清朝初期,政府在财政上奉行量入为出的原则,所以很长时间
6、都没有政府借贷的行为,而且每年或多或少都会有结余。但是到了1853年,一些省份向民间富绅派捐充饷,由官府出具印票,约期归还并给奖励。由这一变化可以推断出 A.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清政府财政 B.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侵略 C.清朝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缓和 D.纸币成为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 12.在甲午战争期间,有学者在天津直报上撰文指出:日本“条约既有所不顾,公法亦有所不遵。无论议和抑或定约,彼必将多方需索,百般刁难”。可见,该学者在此 A.揭露日本侵华蓄谋已久B.强调应依国际公法限制日本挑衅 C.告诫清廷积极抵抗外侮 D.认为清政府应动员全国力量备战13.有学者指出:临时约法的规定使得临时大总统
7、袁世凯“以一身当政治之冲。所谓阁员,不过为其御用之机械。凡一切军政财务,皆以己意为之,对公开的讨论,皆不之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民国初期 A.立法机构无权制约总统 B.临时大总统拥有较大实权 C.责任内阁须对议会负责 D.袁世凯的专权损害了宪政14. 下图是关于近代中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漫画。该漫画的主要寓意是 A.日本全面侵华加深民族危机 B.国民大革命沉重打击军阀势力 C.北洋军阀充当列强治华工具 D.国共再次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 15.1948年1月,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有关指示中,将同盟军(中间派)划分为“直接”“间接”两种,并注意到其间的“不稳定性与投机性”,主张采取“加强我党领
8、导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这一指示意在 A.保障战略决战的胜利 B.扩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C.争取中间力量的支持 D.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16.1871年4月,巴黎公社“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学校要教给学生一般科学知识,鼓励其独立思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限制民众宗教信仰 B.调和社会阶层矛盾 C.重视发展世俗教育 D.强化无产阶级专政 17.下表所示是不同史籍对1917年俄国历史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俄国阐述出处 “俄罗斯从来没有经历过20世纪的今天所发生的事情。这是俄人在1055年内用艰苦劳动建立起来的整个国家的崩溃和无政府状态”苏联历史档案选 编(第1卷)“居民情绪激动,除个
9、别人外,都认为过去更好的说法越来越多” 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 原杜马主席罗将柯说:如果德军重建彼得格勒的法律和秩序,他一定表示欢迎苏联历史档案选 编(第2卷) A.强烈要求与德和解 B.急需稳定社会秩序 C.向往德国政体模式 D.革命群众基础动摇 18.1949年,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向全国人民公布了新中国的国体构想:“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同年9月,共同纲领以临时宪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据此可知,此时的中国 A.已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B.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C.积极践行人民民主原则 D.民主建设实现
10、法制化19.1992年7月,台湾当局将两岸定为“一国两区”的同时,指出:双方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乃为客观之事实”。这一认知 A.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 B.利于深化海峡两岸“三通”局 C.促进了两岸关系突破性发展 D.受到台湾朝野人士的普遍欢迎20.1954年12月,中国外交部指示驻印尼大使黄镇:对东南亚国家积极进行工作,稳定亚非两洲的和平中立国家,“我应争取参加亚非会议”,并要求黄镇一旦印尼官方与他谈到亚非会议,就表示支持并愿意参加。这表明当时中国 A.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正构建全方位的外交布
11、局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1971年年初,美国学者鲍大可在一份政策报告中指出:冷战时期的美国把毛泽东在中国的胜利视为“日益增长的全球威胁的一部分,并恐惧性地做出了反应”。而20年来中国对外行为的特征却是“非常强烈地倾向于低代价、低冒险的政策”。该学者意在表明 A.美国需要主动调整对华政策 B中国无法威胁美国国家利益 C.中美建交助推世界局势缓和 D.美国应对两国关系恶化负责 22.1947年3月,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认为,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准的提高能够减轻占领国的责任,遏制德国亦非绝对必要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英国企图为德国推卸战争责任 B.国际局势影响英国对外政策 C.
12、英国因国力衰落支持德国统一 D.美苏争霸加剧西欧经济困难 23.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说,“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日本说成仅仅是亚洲的日本”,日本应树立起全球观念,“同欧洲先进国合作解决南北问题,尤其要解决亚洲的安全问题”。佐藤荣作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A.继续巩固美日同盟 B.提升日本国际地位 C.应对亚太局势失衡 D.推动日本经济发展 24.在1991年这个国际体系由两极转向单极的时间点,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普遍认识是日、欧等国和国家集团地位相对上升,国际格局的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在加强。中国学者这种系统性的认知主要是基于 A.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C.美国的
13、军事实力相对衰弱D.经济因素显著的重要性2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17、18世纪,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牢牢掌控着地方,地方政府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行使有限的权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将服务项目承包给私人部门,并把一些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变为地方治理的主体。为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害,从前的地方治理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制约及同级各部门
14、之间的分权,现在突出各治理主体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与传统的公众参与相比,新的参与方式使更多的低收入阶层市民进入地方公共项目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西方国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治理经验对当前中国地方治理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摘编自王堃西方地方治理结构变迁的趋势材料二 1978年后,中国政府逐步放权,通过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当代地方政府组织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央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社会经济管理权限,并通过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多次修订,从法律上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所履行的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地方政府自主性的获得,使之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了主体角色,加速了现代产权体制的引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有助于协
15、调社会利益各方的矛盾,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化,构建稳定的多中心的现代地方治理框架一摘编自郁建兴中国地方治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地方治理体系改革调整的意义。(10分) 历史限时练(9)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周代婚姻之礼,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周代“人们反复以女色关乎家国兴亡而诚己告人”制为婚姻之礼,以严正夫妇人伦”等信息可知,周代重视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故选D项;“制为婚姻之礼”是周礼乐文化的表现,但由材料无法得出“礼
16、乐文化走向成熟”的结论故排除A项;周是一个奴隶制王朝,B项中的“封建伦理道德”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周代重视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并不能表明其“政治统治比较清明”故排除C项 2.B【解析】本題考查秦朝文书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构成中央的各部门之间以及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对独立的文书管理体系,每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这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效运行,故选B项;虽然秦朝推行各项政治制度的出发点是维护君主的至上权威,但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这一点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仅反映了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文书管理,也反映了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文书管理,故C、D两项表述不全面,排除C、D两项3
17、.C【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地方管理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由唐朝设置羁縻府、州、县到元朝派遗宗王率部驻守以进行监督,这表明朝廷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稳定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秩序,故选C项;元朝虽在西南地区派宗王率部驻守,以便监督少数民族首领,但仍推行土官制,这说明当时首领还有较大的自主权,所以“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的说法不准确,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朝廷对西南地区管理的加强,不能体现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故排除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司法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8、材料中“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吏部尚书秉笔”体现了各权力机构的相互制约,这有利于推动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选A项;材料仅反映了皇帝钦定朝审日期,不能说明其全面掌控司法权,故排除B项;联合会审组织是各机构临时组建而成的,不是专职审判机构,故排除C项;朝审采取权力交义的联合会审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冤假错案,体现了朝廷对重大案件的重视,因此不能说该制度的实行“造成了司法审理效率低下”,故排除D项 5.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雅典的官员任职时间较短,这与官员选举多以抽签方式产生密切
19、相关,所以每个公民都有被选中做官的平机会,故选D项;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权力由多个部门分别掌握,各部门彼此制衡,材料没有涉及与此相关的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古代雅典公民任职的时间比较短,没有笼络党羽的时间,这与直接民主没有必然的联系,故排除B项;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忠于城邦,积极参与城邦公共事务,材料体现的是公民做官机会的平等性,故排除C项 6.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陪审员不仅由选举产生,而且在审判时,还须根据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发言再进行秘密投票,这表明雅典司法审判程序和过程具有民主性,故选A项;材
20、料只能反映陪审法庭的司法程序具有民主性,不能体现“司法程序逐步完善”故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司法审判程序的规定不仅针对平民,也针对贵族,C项表述“法律注重保护平民利益”不成立,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把陪审法庭的职权与其他机构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其“权威较高”的结论,故排除D项。 7.C【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中“债”强调人的主体限制,突出特定主体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债”的主体性和人身依附性,没有体现保护私有财产和社会经济生活繁杂,故排除A、B两项:材料只是分析“债”的特点,不能体现“罗马法律条文僵硬固化”故排除D项。 8.B【解析】本题
21、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初期,英国首相在组阁过程中受到国王的掣肘,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国王虽然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仍保留了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故选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就确立了议会的国家权力中心地位,且材料也没有提到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国王对内阁仍有较大的制约,故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特别是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材料中乔治四世拒绝对帕默斯顿的任命,并不能说明当时英国国王专权,故排除D项 9.
22、D【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妥协性,且材料中的富兰克林认为这部宪法带有专制色彩认为其不能长久,这表明当时的美国民众对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的国家体制存在争论,故选D项;联邦制度有助于加强联邦政府权威以维护革命成果,符合当时美国的要求,故排除A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法官终身任职,以确保司法独立,所以“司法机构权力遭到削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分权制衡原则有助于防止专权,维护民主体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 10.A【解析】本题考查德国实现统一的背景,考查学
23、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境内铁路建设较快,密切了各邦之间的联系,为国家结束分裂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材料只反映了工业革命加强了德国各地间的联系,没有涉及政府管理职能等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德国的铁路建设速度雄踞欧洲之首,并不能表明德国工业化速度已跃居欧洲第一位,故排除C项;稠密的铁路网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这不能体现“实现统一成为德意志社会阶层的共同诉求”,故排除D项 11.A【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853年,清政府的一些省份向民间富绅派捐充饷,这反映出当时的财政困难,再
24、结合材料时间1853年可知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为解决财政危机,政府只能向民间富绅派捐充饷,故选A项,排除B项;向富绅派捐纳饷是地方政府的行为,这表明地方政府获得越来越大的财务自主权,这势必会削弱清朝中央集权,从而导致地方与中央矛盾加深,故排除C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纸币成为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的结论,故排除D项。 12.C【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文章认为日本不遵守条约或公约,并会对华进行勒索这表明该学者认为清廷应当积极抵抗日本侵略,故选C项;材料只是强调日本不守信誉,没有体现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故排除A项;材
25、料表明日本不遵守国际公法,依据国际法制衡日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对清廷抵抗日本侵略的支持,但没有涉及“清政府应动员全国力量备战”等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 13.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阁员皆以己意为之”可知,政府阁员要对临时大总统负责,受其领导,即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掌握国家行政实权,故选B项;材料只是强调临时大总统掌握行政权,没有涉及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责任内阁要对临时大总统负责,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临时约法的規定使袁世凯掌握国家行政实权,故D项说法与材料不
26、符,排除D项。 14.C【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漫画中“张作霖”张宗昌”和被束缚的“北方人民”等信息可知,该漫画的寓意是北洋军阀充当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北洋军阀存在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故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沉重打击军阀势力”是对漫画信息的错误解读该漫画主要体现的是北洋军阀成为帝国主义的在华代理人,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共两党合作等信息,故排除D项 15.C【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中间派的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周恩来的指示要求区别对待中间派,同时注意中间派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通过“加
27、强我党领导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来达到团结中间派的目的,争取中间政治力量的支持故选C项:1948年1月人民解放战争尚未进入战略决战阶段,故排除A项;当时中共的主要任务是争取中间人士支持,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不是扩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故B项说法不成立,排除B项;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排除D项 16.C【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学校 要教给学生一般科学知识,鼓励其独立思考”可知,巴黎公社反对教会干涉国家教育,主张发展世俗教育,故选C项;“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表明巴黎公社反对教会干涉国家教育,但这并不代表巴黎公社限制民众的宗教信仰
28、,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打击教会势力,加强其对教育的领导,没有涉及调和社会阶层矛盾故排除B项;无产阶级专政应突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主导地位,而材料仅能反映巴黎公社打击教会以发展国民教育,故由材料得不出“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结论,排除D项 17.B【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表中“整个国家的崩溃和无政府状态”认为过去更好的说法越来越多”“如果德军重建彼得格勒的法律和秩序,他一定表示欢迎“可知,1917年俄国革命导致社会局势动荡,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此时追求社会秩序稳定成为首要目标,故选B项:材料中的“如果德军重建彼得格勒的法律和秩序,他一定表
29、示欢迎”只是表明罗将柯对社会动荡的不满,并非要求与德和解,也无法表明当时俄国民众向往德国政体模式,故排除A、C两项;材料体现了革命带来的社会局势失控,“革命群众基础动摇”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理解,故排除D项 18.C【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对新中国的政治构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毛泽东新年献词中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以及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都表明当时中国积极落实人民民主原则,故选C项;当时中国尚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尚未向社会主义过渡,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当时中国民主建设实现法制化故
30、排除D项 19.C【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和“九二共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涉及的九二共识”,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故选C项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标志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这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2008年两岸“三通”才最终实现,故排除B项;台湾岛内仍有较为猖獗的“台独”势力,他们曾使两岸关系陷入困境,所以说这一认知“受到台湾朝野人土的普遍欢迎”是与史实不符的,故排除D项。20.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中国外交
31、部指示驻印尼大使积极稳定亚非两洲的和平中立国家,并积极争取参加亚非会议等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D项;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务实而灵活,由强调意识形态到重视国家利益,但并未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依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说明当时并未清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故排除B项;“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故排除C项 21.A【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中“1971年年初”美国“恐惧性地做出了反应中国对外行为的特征却是非常强烈地倾向于低代价低冒险的政策等信息
32、可知,该学者认为20年来中国一直奉行“低代价、低冒险”的政策,而美国政府却认为中国日益威胁全球安全,并做出恐惧性的反应,其言外之意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是错误的,美国不应过分夸大中国的威胁,再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际环境的恶化可知,该学者意在表明美国应主动采取措施缓和中美间的紧张局势,故选A项:该学者认为中国对美国有威胁,但威胁较小,故排除B项:1971年年初中美尚未建交故排除C项:材料指出美国对中国发展做出过度反应,恶化了中美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在此时发表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不是指责美国政策失误,而是寻找对策以缓和两国关系,故排除D项 22.B【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考查学生运用所
33、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准的提高能够减轻占领国的责任遏制德国亦非绝对必要的”可知,英国认为应当发挥德国自身的经济优势,反对制裁德国,英国对德政策的调整与战后美苏关系恶化、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有关,故选B项;英国为德国辩护并不代表英国帮助德国推卸战争责任,而是为了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动,故排除A项: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在英、法、美的支持下,联邦德国成立,而在苏联的支持下,民主德国成立,这说明二战后的英国并未支持德国统一故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1947年美苏争霸尚未开始,故排除D 23.B【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考查学生获取和
34、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 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日本说成仅仅是亚洲的日本”“日本应树立起全球观念”“同欧洲先进国合作解决南北问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日本试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升国际地位,故选B项;日本崛起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使其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这会冲击两极格局和美日同盟,故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试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以提升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而此时亚太地区的局势相对稳定,故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日本试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而未体现推动日本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 24.D【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35、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中国学者得出多极化趋势结论的依据是“日、欧等国和国家集团地位相对上升”,而当时日、欧经济实力大增,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集团经济地位相对上升,以战略需要为基础的两极格局过渡到以经济竟争为特点的多极格局,经济、科技因素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超过军事因素,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欧等国和国家集团地位上升,而不是强调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也不是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故排除A、B两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25【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法国国有化措施加剧经济恶化【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
3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答案】 26.(1)趋势:治理主体由单一到多元;权力结构从相互制约到竞争与协作并存;参
37、与程度从有限的公民参与到广泛的公民参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变为地方治理的主体。(6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的逐步确立;受启蒙思想影响,(9分,答出3点即可)(2) 意义:中央权力下放,词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自治能力,推动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协调社会矛后,稳定社会秩序,(10分,答出三点即可)高补部第一学期历史限时练(九)答题卡班别: 姓名: 学号: 分数: 一、选择题:(333=9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