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巴中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 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C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2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全国的粮食生产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一变化反映
2、了A元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 B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C古代水稻的耕种获利颇丰 D元政府重视水利建设3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有可能产自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4“秦”字(大篆,下图)形如“双手持杵舂打禾穗”之状,表达了嬴氏先人对丰收的美好愿望;到战国时期,秦国终获“丰收”,成为关中强国。促成秦人愿望得以实现的条件,包括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开凿郑国渠的修建王景对黄河水患的治理A B C D5在考古发现中,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
3、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据此可知(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B南方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C丝织业在我国历史悠久D麻已经不是衣着的主要原料6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徽商,往往“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在山西平遥、安徽西递、宏村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建筑。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商帮文化 B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使手工业缺乏国内市场 D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7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A比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4、B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C人们对于外国稻米的喜好 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8下表反映下某个朝代的赋税信息,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B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崩溃C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9东京梦华录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这一现象表明A汉代的市有专门贸易场所B唐代的草市又称“鬼市”C宋代的市突破了时空限制D元代的市井按照商帮分类10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
5、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张謇反对重农抑商思想 B张謇的主张反映“实业救国”思想C张謇创办保兴面粉厂是该主张的体现 D张謇已经找到强国的根本途径11明朝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这些现象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 B新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小农经济的加速解体 D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12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漫面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
6、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其真实原因是A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品出口额减少C中美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D国民政府通过改定新约运动,收回关税自主权13城镇化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提升内需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清朝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A国家政策支持 B接轨世界市场C商品经济发展 D自然经济加速解体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农民手工业者破产进入劳动力市场外国在中国开办企业的刺激 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诱导A B C D1519141918年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
7、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次工业化浪潮主要是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C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D“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16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清朝前期,“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发展体现了A棉纺织基地的出现B全国性商贸中心的形成C工商业市镇的快速发展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17下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该邮票主要反映了() A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D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18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政府发布了下图中的告谕。从
8、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是A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清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C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D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19如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有“肥料不足”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阳光灿烂”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冰雹无情”是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四大家族的挤压“蛀虫肥了”是指封建势力由于对民族工业的压榨而壮大ABCD20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包括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第
9、一次世界大战国货运动的推动 辛亥革命的发生A B C D21如图为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统计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铁制农具制作工艺高超B铁业官营制度的时代进步性C农耕文明获得长足发展D大一统局面促使铁农具产生22中国人的宗教观念相当淡薄,而民间信仰非常强烈。如刘猛将军是驱黄英雄,所以在北方蝗灾区最受重视;二郎神是李冰化身,善治水,得到四川人供奉;江南司桑发达,有蚕神庙,崇拜蚕华娘娘;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祈求航海平安。这反映了( )A民间信仰与农耕文明休戚相关 B北方地区的经济出现急剧衰退C民间信仰与地方利益密切相关 D儒学的思想对民间的影响有限23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
10、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A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 B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D传统经济逐渐解体24宋代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有人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材料表明宋代A体育事业腐化国家政治B继承唐朝尚武之风C文体发展得到官方支持D商业发展渗透体艺25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 2、3、5、6 处填
11、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 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B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短暂发展、萎缩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D艰难起步、短暂春天、萎缩、陷入绝境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50分)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12、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3:“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王朝(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5分)(2)一、二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6分)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
13、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二 民有不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国家对小农阶层政策的特点及由此给封建统治带来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归纳小农阶层的社会地位。(3分)(3)针对材
14、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并分析原因和结果。(3分)28(16分)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中有一段对话,涉及到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动状况。中国人问:“敝邦所用银钱,皆来自贵邦,不识何若是之多也?”艾儒略答:“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
15、贵也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磅、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
16、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1) 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向。(2分)(2)依据材料一白银流入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3)根
17、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积极和消极)。(8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
18、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
19、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8分)参考答案1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来看,
20、民众养蚕缫丝是为了上交赋税,从而导致湖南蚕桑业的发展,说明赋税改革促进了民间手工业增长。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手工业的专业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不能表明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排除D项。2B【解析】【详解】据材料“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可知区域经济重心发生转移,故B正确。A材料不能明确体现,排除。材料的信息提到了汉代、元代的粮食生产,没有提及江南耕种水田获利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中也没有提及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演变的相
21、关知只。关键信息是: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3B【详解】依据题干“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农民个人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在市场流通,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投放市场,供民间消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工场手工业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流向和
22、特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实行铁犁牛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故正确;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设施的修建,也促进了秦国的发展,故正确;是东汉时期的;所以答案选A。点睛:“到战国时期,秦国终获“丰收”,成为关中强国”实际上考查的是秦国为什么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些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措施即可。5C【详解】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说明我国丝织业历史悠久,故选C;没有其他国家的
23、对比,无法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的结论,排除A;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南方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故选B;D材料无法体现,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6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消极影响”,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商人通过商业赚钱之后,一般都是用来买官、购买土地,这就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故D项正确。A项是积极影响,排除。BC两项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影响,排除。7D【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福建专门种植荔枝和甘蔗,销往北方,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比较强,故选D。材料表明:福建的人专门种植荔枝干者等销往北方,但他们也可以种植稻米,并不能说明他们比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故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商
24、业的控制情况,排除B。人们对外国大米的喜好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C。8D【解析】【详解】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格显示的是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和非农业税的比较,非农业税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税是逐渐下降,正是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农业税收的减少不能说明农业发展衰退,排除A项;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税收,排除C项。9C【详解】根据“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可得出宁代市场交易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
25、“东京”是指北宋的都城,因此与汉、唐朝、元朝无关,排除。10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謇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不在于商务而在于发展工业,因此提倡实业救国。由此其核心思想是发展实业是救亡图存的方法,排除AD两项;材料明确表明其所谓的实业仅为工业,而C中的保兴面粉厂是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的著名企业,不是张謇创办的,故排除C。所以,B项符合题意。11B【详解】由材料信息“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材料中提到的现象是明清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B项;材料只是提到苏州丝织业中私营机房的发展,但并没有提及其他行业的情况,因此无法得出江南地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的结论,排
26、除A项;小农经济的加速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是在洋务运动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2C【详解】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状况,材料“1947年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反映了1946年中美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故C正确;官僚资本主义压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无关,故A排除;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品出口额减少与国内市场充斥美国商品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故B排除;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排除。13C【详解】清朝四大名镇兴起的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为C。清朝实行重
27、农抑商政策,所以国家政策支持不正确,排除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接轨世界市场不正确,排除B。自然经济解体在鸦片战争以后,四大名镇在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出现,D错误。14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70年代,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地区产生,因此正确,排除ABC,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15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4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主要是私人投入资本开办公司,政府并未占据主导作用,排除A 。第二次工业化浪潮都没有推动政治体制的变化,排除B。第二次工业化浪潮都没
28、有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排除C。1914-1918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为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6C【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盛泽镇从明至清,工商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体现了工商业市镇的快速发展,选项C正确;盛泽镇从事丝绸交易,而非棉纺织基地,排除A;盛泽镇并不是全国性的商贸中心,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汉代就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排除。17C【解析】邮票反映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小农经济不是“幸福生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9、点睛: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最基本方式。18C【详解】试题分析:告谕内容为:自乾隆八年始,嗣后凡遇外洋货船来闽、粤等省贸易,带米万石以上者,著免其货税银十分之五;带米五千石以上者,免其十分之三。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外商来华贸易有种越多越优惠的政策,但不能根据这些就选择B,因为清政府一直是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与史实不符,所以B错;A、D则与材料所述不符,所以说这是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的举措,更符合题意。 故选择C项。1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30、会性质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的特征,正确;一战期间,由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短暂春天”;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压迫,其中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是遏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正确;材料中的“蛀虫”指的是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错误,因此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A。20B【解析】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一时期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中国自然经济最终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辛亥革命的
31、发生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能因此得出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结论。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A、C、D项。21C【详解】锄、铲、犁铧等反映了秦汉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情况,说明秦汉时期农耕文明获得长足发展,故选C;材料只是反映了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无法体现铁制农具制作工艺高超,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铁业官营制度,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排除D。22C【解析】根据材料“刘猛将军是驱黄英雄北方蝗灾区最受重视;李冰善治水,得到四川人供奉;江南司桑发达,有蚕神庙,崇拜蚕华娘娘;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祈求航海平安”可知材料反映了民间崇拜的对象一般都与当地的利益有密切关系,因而长盛不衰,故C项正确
32、;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农耕经济、北方经济和儒学有关,故A、B、D 项排除。23D【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洋纱代替土纱织布的现象反映了外国商品对自然经济的冲击,说明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答案为D。材料并没有反映民间纺织水平下降,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已经开始深入内地,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C错误。24D【详解】材料“宋代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体现的是宋代商业发展渗透着体艺活动,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25B【详解】通过图示根据所学可知“2”对应的是19
33、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了短暂的春天;“5”是南京国民政府通知的前期,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中心,获得短暂的发展;“6”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美国和官僚资本的压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极度萎缩。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6(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分)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回答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一点1分,答完整3分)(2)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
34、;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一点2分,任答三点6分)【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天仙配的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可知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生活方式的特点。(2)从“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可以看出,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尚复被水旱之灾”可知由于生产资料有限,生产规模小,所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限,“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可知农民沉重的赋税和徭役。27(1)特点:既积极扶植,又残酷剥削、压迫小农。(2分)影响:前者有利于封建统治长治久安,后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5、,引发农民起义,进而危及封建统治。(3分)(2)社会地位:尽管小农阶层受到封建政府的扶植,但他们身受封建政府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生产、生活很不稳定,处境悲惨。(3分)(3)措施:如北魏、隋唐实行的均田制。(1分) 原因和结果:由于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2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可知,封建国家对小农阶层积极扶植。这样做保证了赋税、徭役的供求,有利于封建统治长治久安。根据材料二中“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封建国家对小农阶层残酷剥削和压迫。这样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
36、义,进而危及封建统治。(2)根据材料一可知,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小农阶层受到封建政府的扶植,根据材料二可知,小农阶层受到封建政府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总体来说,中国的小农阶层生产、生活极不稳定,极易破产,处境悲惨。(3)根据材料三可知,由于土地兼并盛行导致贫民增多,社会统治出现危机。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北魏、隋唐实行了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追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土地兼并现象是由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引起的,所以历代王朝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政府对小农阶层的政策特点及影响、小农阶层的社会地位、均田制。28(1)流向:白银先
37、通过殖民掠夺由美洲流向欧洲,再通过商业贸易由欧洲流向亚洲(2分)(2)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6分)(3)评价:积极:法币政策实施之初,统一了全国货币,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消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和崩溃,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4分)【分析】(1)“流向”,依据材料一信息“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
38、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得出:白银先通过殖民掠夺由美洲流向欧洲,再通过商业贸易由欧洲流向亚洲。“理解”,依据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角度分析。(2)“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角度分析。(3)“评价”,依据材料信息“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从积极方面评价,如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材料信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
39、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消极方面评价,如国民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等。29(1)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注重生产与利用经验的总结;纺织技术先进,地位越来越高。(一点1分,任答四点4分)(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3分)评价: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分)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
40、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分)。【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可知体现的是由国外传入;根据材料“。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可知体现的是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根据材料“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可知体现的是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注重生产与利用经验的总结;根据材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体现的是纺织技术先进,地位越来越高。(2)变化:根据材料“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评价:需要从自然经济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及中国近代化等方面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