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218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 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 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 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 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登山的主要

2、目的是为歌功颂德,宣示皇权至上、皇权恩德,从而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故C选项正确;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是通过焚书坑儒,故A选项错误;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不是秦始皇最主要的目的,故B选项错误;秦始皇登山的目的主要是为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不是为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故D选项错误。2. 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A. 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B. 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C. 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 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

3、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材料体现的正是天人感应对执政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该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灾人祸对君主执政的影响,并非是当时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D选项表述错误,中国古代社会并未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 明末清初,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和朱仙镇的民营工商业特别发达,被称为“天下四大镇。清代前期,不少有眼光的富户纷纷“遣子弟学工艺、佐懋迁(懋迁

4、:贸易)”于此,使其点为四所巨大的“工商学院”。据此可知,当时的四大镇A. 经济辐射引领作用较为显著B. 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宽松C. 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大力支持D.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四大镇成为四所巨大的“工商学院”,吸引大量富户子弟前来学习工艺和贸易,体现了四大镇经济辐射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一定得到提高,排除D项。4. 1921年,中国洋面粉进口量是75万关担,1922年为360多万关担,此后两

5、年洋面粉的进口量均在500万关担以上这一变化( )A. 推动了当时国货运动的兴起B. 造成国内面粉价格急剧上升C. 说明列强开始重新重视中国市场D. 使华商面粉企业的发展步入低潮【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中国洋面粉进口量是75万关担,1922年为360多万关担,此后两年洋面粉的进口量均在500万关担以上”,可得出,一战后中国进口洋面粉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步入低谷,故D项正确;当时民族工业发展低迷,故A项错误;洋面粉的大量进口有利于国内面粉价格的下降,故B项错误;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就重视中国市场,不是一战后才开始重视的,

6、故C项错误。5. 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列强将北平东交民巷改为“使馆界”,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命令入城时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这一变化反映了A. 近代国家主权被践踏的历史彻底结束B. 中国共产党重建国家的构想得以实现C. 民主共和国蕴涵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D. 国人孜孜以求民族解放的目标即将实现【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901年辛丑条约,列强将北平东交民巷改为使馆界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可知,国人孜孜以求民族解放的目标即将实现,近50年来的民族耻辱

7、即将被洗刷,故选D;1949年1月新中国尚未成立,A项中“彻底结束”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当时新中国还未成立,中共重建国家的构想还未得以实现,排除B;材料并未对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进行阐述,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6. 1931年10月汀赣苏区统计,全苏区县委一级的干部共146人,其中产业工人3人,手工业工人28人,苦力工人3人,店员工人3人,雇农10人,贫农64人,中农10人,兵士2人,知识分子20人,富农1人,商人2人。这说明当时苏区( )A. 政治具有广泛的民主性B. 农村地主阶级已经消失C. 土地革命开展较为顺利D.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

8、931年汀赣苏区县委一级干部队伍由各个阶层人员组成,这说明当时苏区的政治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村地主阶级已经消失”,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土地革命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政治关系,说明不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7. 下图是1953年画家武德祖创作的宣传画。此宣传画内容反映了A. 意识形态建设成为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B. “大跃进”运动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风貌C. 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增强D. 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从宣传画题目上可以看出,当时工人的劳动热情高涨,也从深层次上

9、反映了工人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增强,故C正确;意识形态建设不是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A项说法错误,排除;宣传画创作于1953年,“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的,排除B;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排除D。8. 下表为19581963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其中20世纪60年代初数据变化表明当时年份占GDP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834.137.028.9195926.142.830.5196023.444.532.1196136.231.931.9196239.431.329.3196340333.0267A. 国民经济“八字”调整方针的卓有成

10、效B. 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已基本完成C. 以工业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得以贯彻D. 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中国工业发展停滞【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中1960年前的数据可知,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施前,受大跃进影响,国民经济比例是失调的,而在“八字”方针实施后,国民经济比例恢复到了一个正常的水平,这说明“八字”方针是卓有成效的,故选A;B项指的是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这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如果要选C,那么第二产业的比重不会下调下来,故排除;中苏关系并未导致中国工业发展停滞,它只是在曲折中发展而已,排除D。9. 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

11、以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同一切愿意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恢复和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周总理发表此番言论的目的是A. 提倡求同存异,以解决国际争端B. 冲破欧美封锁,改善外贸局面C. 实行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D. 寻找盟友,应对中苏关系恶化【答案】B【解析】“求同存异”是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 交孤立的方式;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周恩来在1953 年提出材料中的主张.故B 正确.;与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不符,故C排除;中苏关系恶化是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故排除D。10. 公

12、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A. 有利于削弱部落贵族的势力B. 意在推动雅典公民群体扩大C. 使雅典的权利运行臻于平衡D. 一定程度阻碍公民个人自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主要内容为克里斯提尼改革,其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得到公民权,扩大了民主范围,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故B正确;克里斯提尼改革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但村社职能的扩大的直接影响是扩大了公民群体,A不符合材

13、料主旨,排除;材料内容没有反映权利运行的问题,排除C;进行村社机构的登记扩大了民主范围,扩大了民主权利,D错误。11. 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A.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B. 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D.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

14、,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通过材料不能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不能说明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A、B、D错误。【点睛】价格革命: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2. 1795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法院对各州司法的管辖权。1868年,美国又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制定限制国家公民权益的法律,并对管辖下的所有人,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一修订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 进一步维护各州的司法独立B. 督促南方各州解放黑人奴隶C. 强化三权分立

15、维护民众权益D. 肯定联邦宪法至上维护统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868的修正案是建立在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知道,新的修正案重心不在于州权力,而是强调州法律不得侵犯联邦法律法律要为联邦提供权益保障,这是对州权力的约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美国刚刚结束南北战争,北方获得胜利,这一时期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更多要从维护联邦统一与权威入手,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材料旨在强调联邦法律的至上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3. 下表反映了1953年、1965年苏联集体农庄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苏联时间1953年1965年集体农庄数

16、(个)9330036300平均农户数(户)211426平均农业用地(公顷)41706100A. 经济模式进一步僵化B.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C. 改革推动农业的发展D. 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尽管集体农庄数大量减少,但平均农户数和平均农业用地却反而有所增加,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经济模式进一步僵化,故选A;材料描述的并不是垄断组织,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单单是农户数和农业用地的增长并不能说明农业就取得了发展,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既然无法说明农业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那么也就无法说明农业集体化取得显著成效,排除D。14. 下图为19

17、45-1952年美国对外军事援助额变化图。导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外援助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欧洲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B. 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爆发C. 美国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放缓D.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与20世纪40年代比,50年代初的美国对外军事援助额大幅增加,这与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军事色彩急剧增强有关,故选B项;当时欧洲仍然受到美国控制,故A项排除;美国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放缓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故排除C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15. 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

18、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协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到80年代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22个。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A. 消除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B.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C. 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D. 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可知,不结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故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和基金,而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故选D。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故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不可

19、能被消除,排除A;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排除B;欧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走向一体化,故C项中“启动”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 北魏与唐朝前期的均田制材料一 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授田情况表露田(口分田)桑田(永业田)公田(职分田)男女男奴女奴丁牛男男奴贵族、官吏官员按职位高低授田北魏40亩20亩40亩20亩30亩20亩20亩不授田刺史15顷(1顷等于100亩)县丞6顷唐朝前期80亩不授田不授田不授田不授田20亩不授田亲王100顷,职事官一至九品602顷京官自一品、外官自二品以下至九品给田1

20、22顷注:露田死后还官,桑田为世田,无须还官,公田解职时移交后任。据(唐)杜佑通典编制材料二 孝文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桑田)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通典卷一食货一田制上材料三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地多人少之处)者,并听卖口分(田)。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通典卷二食货二田制下材料四 各时期户数一览表时间年份户数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16,070,906前燕(十六国时期)4世纪后期2,458,840(北方)隋朝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

21、546唐朝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2,000,000唐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619,254摘编自朱贤枚中国历代人口统计(1)有学者认为:“均田制之用意并不在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请选择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说明。(2)实施阶段就已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到唐中期最终被废除。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隐患”有哪些?【答案】(1)从材料一来看,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即使是最低官员也是数倍于平民男子,北魏的官僚地主还可通过奴婢、耕牛获得更多土地,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北魏和唐朝前期都是战乱之后,把无主荒地授给农民且大部分授田属国家

22、所有。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被称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2)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规定拥有土地数量的最高限额,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授田农民的力量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赋役沉重等情况,农民就会被迫变卖土地并流亡。【解析】【详解】(1)根据“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均田制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的作用。

23、可从材料一中的数据 看出,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被称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2)根据所学可从所分配土地的性质、对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冲击、没有限额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可得出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从“户数一览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其它言之有理亦可。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4、 到1914年,工业革命已从它在不列颠群岛的最早的中心地大大地向外传播。实际上,这一传播已达到如此巨大的规模,以致英国这时不仅面临可怕的竞争,而且已被另外两个国家德国和美国所超过。下表列举的各强国是按照它们在工业生产方面的位次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业均势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摘编自吕政对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回顾材料三 摘编自吕政对2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回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世纪中后期英法德三国工业生产方面位次变化趋势及基本原因。(2)材料二、三各体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主要原因。【答案】(1)趋势: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

25、稳居第一,后来先后被美国、德国所超越。法国:19世纪中期仅次于英国,后来陆续被美国、德国所超越。德国:19世纪中期居于英法美三国之后,后来先后超越法国、英国。原因:德国:德国统一的完成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积极采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英国: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其居于优势;19世纪末主要依靠殖民地而不是新技术发展经济。法国:靠近英国,工业革命使其19世纪中期居于优势,但小农经济、高利贷资本发达,且不重视新技术而逐渐滞后。(2)现象: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正在逐步成为工业生产大国。材料三体现了我国人均占有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原因:我国政府对工业生产的重视;我国人口多,自身拥有非常

26、丰富的资源及广阔市场;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注重发展教育与科技,重视技术创新【解析】【分析】【详解】(1)趋势:依据表格内容来看,英国在19世纪中期英国稳居第一,后来先后被美国、德国所超越,法国在19世纪中期仅次于英国,后来陆续被美国、德国所超越,德国在19世纪中期居于英法美三国之后,后来先后超越法国、英国;原因:依据所学可知,德国统一并积极采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使得德国迅速发展,而英国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其居于优势,但19世纪末主要依靠殖民地而不是新技术发展经济,逐渐落后,法国靠近英国,工业革命使其19世纪中期居于优势,但小农经济、高利

27、贷资本发达,且不重视新技术而逐渐滞后。(2)现象:材料二说明我国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位次逐步居于世界前列,体现了我国正在逐步成为工业生产大国,材料三的数据体现了我国人均占有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我国政府对工业生产的重视,而且我国人口多,自身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及广阔市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注重发展教育与科技,重视技术创新,导致我国逐步成为生产大国,而且人均产量大幅增加。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

28、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19世纪40年代之前西方工业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措施;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到19世纪70年代各国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各国又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二战以后至60年代末,美国率先提出和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主导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70年代以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又被各国逐渐采用。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贸易政策的支撑点,不仅包抬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竞争的激烈会不断实施贸易保护。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

29、示例:论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对外贸易政策。阐述: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二战后,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综上所述,国家经济实力薄弱时,往往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保护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时,往往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利用竞争优势发展经济。【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材料所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均经历了从贸易保护到贸易自由再到信贷贸易保护的变化,究其原因政策的变化均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更好的

30、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由此可以得出论题为:贸易政策的变化服务于国家利益。结合英美两国贸易政策调整及影响等史实加以论证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点睛:本题要求学生把握一点,即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均是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由此得出材料中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必然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来加以考量的。19. 二战后,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创伤,各国均致力于医治战争的创伤,重建本国的经济。在恢复本国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各国都面临着国际经济关系中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在金融方面,重建

31、国际货币制度,维持各国间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二是在国际投资方面,创立处理长期国际投资问题的国际组织;其三是在贸易方面,重建国际贸易秩序,扭转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贸易政策,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摘编自豆丁网材料二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摘编自徐广文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二战后“

32、面临着国际关系中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简要说明其积极意义。(2)结合材料二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要求: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紧扣主题,观点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00字左右)【答案】(1)举措: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意义: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预防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总额的增长;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

33、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例文: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占据优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对策应该是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金融方面,重建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投资方面,创立处理长期国际投资问题的国际组织”“贸易方面,重建国际贸易秩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关贸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

34、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及关贸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有利于协调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总额的增长,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克林顿和卡斯特罗对全球化的不同观点,克林顿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不能阻挠全球化,卡斯特罗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的影响,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的角度,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表现、实质、影响等方面分析;也可以选择全球化弊端角度入手,结合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等角度分析回答。要求,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紧扣主题,观点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