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120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志记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2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知识

2、点二东晋与南朝3.唐朝诗人魏万云:“金陵(建康)百万户,六代帝王都。”此处的“六代”包括()A西晋 B南燕C北齐 D陈4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北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立郡县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5.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写道: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A曹魏 B蜀汉C孙吴 D成汉6“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

3、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北魏的政治危机。”北魏孝文帝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A由南迁到北 B由北迁到南C由东迁到西 D由西迁到东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 B孙权C诸葛亮 D曹操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是()3下图是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

4、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4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A采用汉制汉礼 B使用汉姓C与汉族通婚 D迁都洛阳6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A匈奴族 B鲜卑族C氐族 D羌族7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

5、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

6、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赵翼廿二史札记(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3)材料二、三中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1(真实情境社会情境)“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

7、人习俗的影响2(素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

8、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必备知识基础练1答案:C解析:“对外贸易”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无岁不奉朝贡”反映出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西方交往,故D项错误。2答案:B解析:魏晋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故A项错误;畜牧带南移,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农耕对北方自然环境的破坏,故B项正确;少数民族向南推进,扩展的是畜牧带而非农业带,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北经济的互补关系,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

9、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故选D项。4答案:A解析:材料叙述了自西晋以来,北方百姓南迁至长江流域,侨立郡县,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的效率,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北人实现了还乡的愿望,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侨立郡县与江南士族的关系,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并联系所学曹魏定都洛阳可以得出,北朝汉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曹魏,故选A项;蜀汉、孙吴、成汉均定

10、都在南方,故排除B、C、D三项。6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是从平城迁往洛阳,属于由北迁到南,故选B项。关键能力综合练1答案:D解析: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灭掉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刘备、孙权两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因此,答案选D项。2答案:B解析: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称帝,建立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答案为B项。3答案:A解析:根据“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

11、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大量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4答案:B解析:由“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可以得出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的关系,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异,故选B项,排除A、D两项;由“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说明表象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即所谓的“共天下”,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决定改革,而其采取的一个措施便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从而使鲜卑族更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故D项正确。6答案:B解析:观察示意图,与a政

12、权并立的是宋、齐、梁,a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由此判断a政权是北魏,联系所学知识,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故选B项。7答案:(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3)不同: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中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因素:作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历史的时代变迁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和“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得出觉醒的民族意识和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改革

13、的目的是巩固北魏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逆向推理得出北魏孝文帝自觉汉化;根据材料二中“全面汉化改革”“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得出全面汉化和汇通南北。第(3)问第一小问,材料二是肯定的态度,材料三则是批判的态度;第二小问,从作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以及历史的时代变迁等角度回答。学科素养升级练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2答案:(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说汉语、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恨其姓名殊为重复”可以看出两者的矛盾,于是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第(2)问首先明确孝文帝把太子废为庶人,其次分析出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决态度。第(3)问从材料三中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