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页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页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3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突破 盲点清除 解题模板 术语必背 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考 纲 点 击1.哲学的物质概念(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
2、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特 别 关 注1.依据自然界的物质性,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深刻体会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分析中国共产党遵循的执政规律,坚持科学执政。3.把握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4.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理解科学发展观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析考点 除盲点 练
3、透命题点K 考点突破 盲点清除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核心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1是什么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8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2为什么(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基本构成要素上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
4、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9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1如何从三个方面深入把握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可知论。(3)“客观实在”,既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又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0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2分清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事物)的关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
5、象与具体的关系。3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1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2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6、 新课标版政治4如何分清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总结升华,系统把握)(1)含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运动性、可知性、永恒性、多样性等特征),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3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2)表现形式。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运动形式之
7、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但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运动,也不能使运动化为乌有。(3)所回答的问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在研究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的问题时提出来的。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就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而言的。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4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4)地位。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最高、最普遍、最根本的特性,物质世界不能脱离客观实在性而存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离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谈不上物质的运动。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5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
8、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5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说法有哪几种?(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是物质的。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6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6如何深刻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总结升华,系统把握)(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7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4)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5)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8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7厘清几点认知。(1)不能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东西才是物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与物质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特殊与普遍、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
10、象的关系。(2)不能认为“生产力属于物质,生产关系属于意识”,二者均属于物质范畴。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19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3)人能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因为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这也说明物质是永恒的,是既不可以被创造,也不可以被消灭的);人在制造自然界没有的东西时,必须以自然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不排斥人们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
11、回导航第20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点1 哲学上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金题对点练1】当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象是一种“客观实在”,实实在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下面对“客观实在”的理解正确的是()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1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A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是人类社会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D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2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
12、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A错误;客观实在不仅仅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事物,也包括自然界的事物,B错误;C说法错误;D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答案】D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3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点2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金题对点练2】有人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它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也有人认为,宇宙中的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两种认识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BCD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4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
13、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及物质具体形态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哲学上的物质是抽象出来的客观存在,因此它是永恒的,而物质具体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事物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故选。【答案】B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5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点3 世界的物质性【金题对点练3】近日,一个日本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地幔的上层与下层物质构成不同,更深处的下地幔是由含硅的矿物质形成的
14、。这有力地证明了()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6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A人类社会是物质的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7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解析】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是探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无关;选项B说法错误;选项D材料未体现;随着对地球探测的不断深入,科技的新发现论证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故选项C正确且符合材料主旨。【答案】C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8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15、新课标版政治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是什么(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29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2怎么样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30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是什么(1)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16、,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31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32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17、新课标版政治2怎么样反对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33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1如何在与运动的具体形式的关系中把握运动概念?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34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2如何全面认识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考源教学资源网
18、 返回导航第35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36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3.运动与静止关系如何?(知识整合,系统把握)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考源教学资源网
19、 返回导航第37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区别 性质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38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4.如何全面理解相对静止?(打开思路,将知识学活)(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
20、利进行;新事物产生后,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巩固阶段,否则就不能向更高阶段发展。(2)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39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3)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使运动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如:我们计算出火车每小时运行二百公里,就是以它的起点站和终点站为相对静止来计算的。(4)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并非绝对不动。(5)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6)相对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0
21、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5厘清几点认知。(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而不是“运动和静止是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2)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3)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4)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5)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1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点1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金题对点练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
22、”这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2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认识了运动就认识了物质,因此B符合题意;A、C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D与题意无关。【答案】B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3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点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金题对点练2】任何物体在占据一个与自身体积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
23、间都占据着与自身相等的空间,所以它是静止的。下列说法中,与此哲学观点对立的是()A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B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力、我的经验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4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D体现了唯物论中运动和静止的观点,故与之对立的是D;A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答案】D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5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
24、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核心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一、规律的概念1是什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6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2怎样理解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7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注:图表右侧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8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二、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世界观原理(是什么)(1)规律是客观的
25、,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49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2怎么样方法论要求:(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0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1理解规律的含义必
26、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1)哲学上的规律和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不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1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2)规律和规律性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规律性现象。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2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
27、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3)规律和规则。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3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2.如何把握物质、运动与规律的关系?物质运动规律区别(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4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联系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要在物质的运动中把握
28、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5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3.如何深入理解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集中体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就必然受到惩罚。(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2)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可能发明、改造、创造、消灭规律。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6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4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9、分别是什么?比较规律现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浮现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非本质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决定性作用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起主要决定性作用区别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揭示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7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联系规律是事物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说明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都是规律的表现形式,属于现象而非规律。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8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
30、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5如何认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知识整合,系统把握)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59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0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6.厘清几点认知。(1)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是前者制约后者。(2)客观规律是“制约”而不是“阻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认识和利用规律只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全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必须尊重和利用客观条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1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
31、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4)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为认识和利用规律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能否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还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5)决定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能否取得积极成果的因素,是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和按规律办事的程度,而不仅仅是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6)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2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7)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但规律是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8)规律并无好坏之分。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3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
32、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点1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金题对点练1】(2013北京卷)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4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5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3、。“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是不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的体现,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说明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答案】B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6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点2 认识和利用规律【金题对点练2】2014年8月29日,中国针对埃博拉病毒研究的药物“jk05”已通过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评审,获得军队特需药品批件。“jk05”是一种小分子化学药物,该药物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埃博拉病毒的RNA聚合酶,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kj05将批量投入到西非疫情地区,帮助当地控制疫情。
34、这说明()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7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8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知识。科学研究是对事物规律的一种认识,产品研发是对规律的运用,A项符合题意。B项是唯心主义观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A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69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点
35、3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金题对点练3】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许多青年干部在走上领导岗位时,有一股狠狠砍几“板斧”,扭转一下局面的虎劲。但如果在情况不明、心中无数的时候,求成心切,操之过急,也容易违背科学,脱离实际。“治乱绳,不可急”,急于求成本身就孕育着失败的危险。这是因为()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0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外来干预不利于事物发展 事物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青年干部的威信不高,其能力很难得到群众认可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才能保证效果A BC D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1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
36、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解析】在情况不明、心中无数的时候,求成心切,操之过急,很可能违背科学,这说明事物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办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结合起来,正确。符合客观规律与实际情况的外来干预,对事物的发展是有利的,错误;说法明显错误。【答案】D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2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明思路 得方法 答到点子上J 解题模板 术语必背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3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NO.1解题思维模板模型56 物质运动的规律万能解题模板命题角度1 致富道路因时因
37、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吗?解题模板 规律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4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角度2 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吗?解题模板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事情是否发生取决于规律作用的发挥。命题角度3 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吗?解题模板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5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角度4 如何认识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是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超越客观条件和
38、规律的制约?解题模板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遵循它,而不能超越它。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6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命题角度5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吗?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吗?解题模板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7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模板运用典例【典例87】(大纲高考)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
39、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8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A B C D【关键信息】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发展、唯物主义、原因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79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破题思路】本题考查规律的
40、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该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原因在于该村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使其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因地制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同时是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利用,正确,答案为B;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条件和规律不能超越,错误。【答案】B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80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NO.2 必背答题术语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常见设问角度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使人们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一问
41、题也随之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复习时注意以下设问角度: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81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1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自然环境恶化和各种极端天气出现的原因。3运用哲学观点,分析人类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考源教学资源网 返回导航第82页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新课标版政治二、应试答题术语1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