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3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部,含解析)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75分)1.据欧洲五百年史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A. 国际市场的需求B. 圈地运动C. 国内市场的发展D. 技术积累【答案】C【解析】“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这说明英国的国内市场在工业革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国际市场作用不大
2、,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圈地运动和技术积累,故BD项错误。2.1927年,列宁格勒真理报刊登了农户的纳税率:收入在150卢布以下的农户,税率为4.75%,150200卢布的为5.25%,200300卢布的为5.75%,300450卢布的为8%,450600卢布的为10.5%。这表明,当时苏联A. 限制并消灭富农阶层B. 防止农民的两极分化C. 废除了新经济政策D.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苏联扶植贫农和中农,限制和打击富农,其目的就是防止农民的两极分化,故B项正确;A项错在“消灭”,排除;依据材料中农民各阶层的存在可知,当时仍实行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实行农业
3、集体化,故C项和D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3.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 “斯大林模式”实施初期成效显著B.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C.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增产下降D.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0年苏联正处于工业化建设时期,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而出口增多,反映人民为支持国家出口粮食来换取外汇以支持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故B项正确。A项,“斯大林模式”
4、建成于1936年,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农业产量下降的原因,排除。D项,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停止实施,排除。4.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 工厂管理僵化未调动生产积极性B. 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C. 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D. 工人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材料“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反映了工业化模式
5、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厂管理僵化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而是说明民众缺乏获得感,故B错误;材料虽然反映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低,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而且“长期”一词材料无法体现,故D错误。5.1993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难以决断的岁月一书中写道:“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也就是从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改革,那就要好得多。”这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A. 需转变经济管理关系B.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 实破口选择不当D. 需要优化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那就要好得多”
6、等字眼足以证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并未从农业、轻工业作为突破口,即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突破口的选择是不当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是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也未突破了斯大林模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优化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A. 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B. 保护劳工各项权利C. 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D. 建立了
7、社会保障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让无功者不劳而获”可知,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反对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D正确;材料内容与金融无关,排除A;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并非各项权利,排除B;举办公共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无法体现“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分析解答。7.1933年,罗斯福利用广播向美国人民宣称:“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仅3天后便有574家银行恢复营业。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新媒体运用对社
8、会起到积极作用B. 信息化时代有利社会经济的转型C. 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觉悟提高D. 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可以得出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信息化时代是在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才到来,故B项错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点睛】“1933年”“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是关键信息。8.1933年,罗斯福在推行“新政”时仍力图保持预算的平衡,不敢大规模地在公共工程和其他政府支出上行动,在当时美国的经
9、济学家关于政府预算不必每一年都保持平衡的劝说下,才改变了原来的认识,最终坚定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思想。这表明当时A. 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 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已经萌生C. 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D. 罗斯福主张计划经济模式【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罗斯福在经济学家的劝说下,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说明政府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早已经萌生,B项正确。题干强调罗斯福在经济学家的劝说下,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没有涉及信奉新政理念的问题,排除A。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于二战后初期至70年代,排除C。罗斯福新政体现了政府运用财
10、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思想,没有体现罗斯福主张计划经济模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9.据下表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年份西欧各国工业指数(1938年=100,目标130)西欧各国农业指数(“二战”前=100,目标115)西欧各国批发价指数1949112951081950124104124195135111143备注:表中“目标”为马歇尔计划提出的目标,1951年该计划宣告结束。A. 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B. 物价基本保持稳定C. 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D. 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答案】C【解析】表格显示西欧经济经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有一定的复苏,但西欧各国批发价指数居高,说明通货膨胀现象
11、的存在,经济复兴隐含经济危机,C正确;A只是材料部分信息;B不符合材料通货膨胀信息;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不是提高,D错误。10.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 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B. 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C. “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D. 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答案】C【解析】“”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说明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经济模式
12、不同,C正确;材料中有国家干预经济,只是减少干预,A错误;B说法错误;二战后是御用凯恩斯主义思想;D中自由放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1.1953一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美国3.5%,英国3.5%,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A. 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B. 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C.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增长D. 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从材料“1953一1973年”“美国3. 5% ,英国3. a%法国5.2%,联邦德国5. 9 %,日本9. 8 %”中可以
13、看出,20世纪50-70年代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较快,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D项排除;A项是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排除;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C项错误。12.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认为,由于“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所以“如果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见,米瑟斯实际上主张A. 强化政府的职能B. 废除社会保障体制C. 维持一定的失业D. 反对降低福利水平【
14、答案】C【解析】【详解】综合材料“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和“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作者强调维持一定的失业反而会推动就业速度,故C项正确;据材料“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反映米瑟斯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并非强化政府的职能,故A项错误;据材料“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只是强调救济失业者可能存在的弊端并不是完全否定社会保障,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主张降低福利水平,故D项错误13.1970年代初,英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要求国有企业制订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同时,为公民提供的许多公
15、共福利也要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1974年英国公营(国营)企业的亏损额达12亿英镑,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因此,我们对英国国营企业亏损的合理解释是A. 机制僵化,效率低下B. 政府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干预C. 冷战背景下抹黑“国营”企业D. 石油危机、美元崩溃冲击英国经济【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低于实际成本的价格”等字眼则说明这种干预已经违背了违背市场经济原则,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机制僵化,效率低下适合斯大林模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抹黑“国营”企业而是过度干预企业经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石油危机、美元崩溃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16、本题选B。14.19701973年,法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8%。但是19741980年最髙的年增长率也仅为4.6%,其中1975年还出现0.3%的负增长。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A. “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日显B. “通胀”状态长期存在C. “混合经济”效果逐渐降低D. 步入“新经济”转型期【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
17、“通胀”状态长期存在,故B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与经济“通胀”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二战后,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性经济,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行“新经济”,不是法国,且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故选B。15.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聚集美国费城召开“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发表资本家宣言提出:“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经验,实现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表明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全面丧失生命力B. 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权宜之
18、举,带来了七十年代的滞涨C. 借鉴社会主义,健全西方国家制度,带来新的发展D. 根本目的是加强自身实力,与社会主义对抗,体现了冷战思维【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B项“滞涨”的原因是中东石油危机引起的;材料体现的是借鉴社会主义,健全西方国家制度,C项正确;D项材料中未体现。故选C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建立“福利国家”16.20世纪40、50年代英国国有化的范围,除银行外,几乎都是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料和能源的基础产业,如煤炭、钢铁、
19、煤气和电力工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的国有化A. 从根本上有利于私人企业B. 改变了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C. 一定程度制约了私人企业D. 借鉴了苏联工业的发展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20世纪40、50年代”“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枓和能源的基础产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国有化主要是为私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C项错误;私人企业仍然是资本家所有,没有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没有体现
20、出,故D项排除。17.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一金融一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三位一体的设想A. 表明美国在该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B. 反映了世贸组织是该经济体系的核心C. 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D. 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事就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后来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成为二战后初期协调金融和贸易的三大支柱,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故C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世贸组织此时尚未设立,故B错误;
21、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8.1946年,纽约先驱论坛报刊载了一位美国官员的讲话:“除非打开更大的世界市场,美国将使自己陷入破产之中有一个组织最近透露,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为此,美国A. 首倡自由贸易以图开拓世界市场B. 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以缓解生产过剩C. 借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D. 以美元大幅贬值来刺激国内商品出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所知,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过剩,因此美国希望把劳动力转移到国外市场,因此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B正确。材料中无法
22、体现美国“首倡”,A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无关,C错误。194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与黄金挂钩,实行固定汇率,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得出劳动力过剩。再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国际贸易自由化,实现劳动力自由流通,以解决美国国内市场的问题,即可得出答案。19.二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
23、机。此次危机表明A.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B. 英美两国争夺经济霸权C.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D. 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答案】A【解析】“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表明,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C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元危机不能说明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排除D。20.英国于1961年、1967年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均遭法国否决。197
24、3年英国终于加入欧共体。2011年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否决公投决定是否退出欧盟的动议。2016年英国经过全民公投,成为第一个退出欧盟的国家。材料表明A. 欧洲一体化曲折发展B. 英国社会盛行孤立主义C. 欧洲民族矛盾激化D. 英国经济衰退局势加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既有英国要求加入欧共体,也有英国最终退出欧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既有发展较好时期,也有发展受阻的时候,体现出欧洲一体化曲折发展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不仅有英国退出欧盟,还有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英国社会盛行孤立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英国不同时期与欧盟的关系,不能反映出欧洲民族矛盾激化,故C项错
25、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加入欧共体和退出欧盟的过程,没有涉及英国经济衰退局势加重,故D项错误。21.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A. 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B. 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C. 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D. 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化趋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
26、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点睛:审题能力试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的基本能力,通常要从设问和时空两个角度来审题,审设问是为了明确答题的方向,审时空是为了明确答题的范围。该题的设问限定是“政治史角度”,由此排除了迷惑项C项。22.下图体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重大事件。以20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历史信息的解读最全面的是A. 美国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B.
27、 确立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C. 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趋势D. 世界各国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期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战后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但是无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关贸总协定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美国控制的,世界需要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标志着贸易全球化的进行,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及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所以图示所反映的信息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表述都不能全面概括图
28、示所要表达的信息,均排除。【点睛】“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在其存续期间为国际贸易自由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它使各缔约方通过谈判减免了关税、规范了非关税措施等。但它的先天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关贸总协定属于“临时协议”,而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这一点有损其法律效力;关贸总协定没有国际公认的法人地位,缺乏组织基础;关贸总协定管辖的范围仅限于货物贸易,而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加的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国际投资问题没有涉及;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作用有限,它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作出决策,即只要有一个缔约方不同意争端解决专家小组的
29、仲裁结果,该专家小组报告就不能通过。因此,上述不足使其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最终为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23.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A. 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B. 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C.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答案】C【解析】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30、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的材料重心,学生应该扣住“但”字,抓住转折性词语的强调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减震器”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4.19751989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先后签订4个“洛美协定”,主要内容有向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确定双方之间的平等伙伴和相互依存关系,放宽对非加太地区国家产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限制等。协定的
31、签订表明A.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加强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C. 非加太国家经济区域集团化成效显著D.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收效明显【答案】A【解析】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题干体现的是欧共体和非加太国家之间的协议,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依赖加强,故选A项;CD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选。25.20062016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的12%猛增至23%,贸易总额由11%增加至16%,对外投资则由7%增至12%。2016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4%,金砖国家平均增速却高达5.1%,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由此说明A.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
32、生显著变化B. 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C. 经济一体化助推金砖国家的发展D. 发达国家失去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贸易总额、对外投资、平均增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不断增加,说明金砖国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力量,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金砖国家的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一体化助推金砖国家的发展,而是强调金砖国家的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排除C。D项说法错误,发达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二、材料阅读26.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
33、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材料一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根据该计划,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法德化解百年恩仇独立的欧洲核心环球时报(2003年10月30日)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
34、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材料三 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英国人有关是否退出欧盟的争论自1973年英国加入欧盟(当时称欧共体)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
35、来越被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英国首相卡梅伦2016年3月20日宣布,英国将于6月23日举行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投,以公投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欧盟内。整理自人民网环球时报请回答:(1)据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联合从煤钢开始?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目的有哪些?(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的主要因素。【答案】(1)共
36、同:通过联合形成一支独立于美、苏的力量。法: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西德:借助法国等欧洲国家承认,摆脱战败国地位。(2)联合后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英联邦日趋松散,英国国际地位下降。(3)“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英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制度,反对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地理环境;英、法、德对欧盟主导权之争;欧债危机,难民问题所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等。【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以及“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分析回答。(2)依据材料二“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以及所学从欧共体成就显著、欧共体市场吸引力以及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等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被边缘化”“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英国传统外交政策、英国的议会传统、地理环境以及欧债危机和难民问题综合回答。